美商依然是直言快語:“不必去了,我倒想請你做我的向導,去參觀中國的寺廟。我知道在你的內心,其實並不希望我參觀其他廠,你想做我們的獨家供應商。”李嘉誠以微笑回答了美商。

李嘉誠的冒險換來了豐碩的回報。這家北美公司從此成了長江公司的大客戶,每年的訂單都以百萬美元來計算,李嘉誠又在冒險中穩賺一大筆。

更令李嘉誠感到高興的是,正是通過這家北美公司,李嘉誠獲得了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並最終與其發展成為合作夥伴關係,進而也為長江公司進軍海外架起了一道橋梁,並為其後來成立跨國公司準備了條件。

打開歐美市場後,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了數千萬元港元的盈利,長江終於成為香港乃至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全港,也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矚目。

如果當初李嘉誠不是冒險擴充工廠規模,而隻是臨淵羨魚,夢想著美商會和自己簽定合同,夢想著今天的飛速發展,隻怕當初美商簽定的將會是別的公司,而今天的長江塑膠廠,早已倒閉在惡劣的競爭之中。現實沒有假想, 臨淵羨魚,何如退而結網。空想隻會浪費時間,對事業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鼓起勇氣,勇敢地去拚搏,哪怕隻有一絲機會,但隻要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李嘉誠成功啟示】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可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要想在事業上勝利遠航,單單靠紙上談兵還是不行的,與其在畏首畏尾地談論可能的得與失,還不如即刻行動,奮力一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李嘉誠語錄】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話,在打第二杆時,心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劃,這並不是表示這個會輸。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樣,有高有低,身處逆境時,你先要鎮定考慮如何應付。

【智慧闡述】

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因為所用的港紙(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彙豐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 Samdburg),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由此建立了友誼。

新華人行建成後被人稱為長江的招牌大廈。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

其實,從60年代起,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資財團開始調整遠東投資戰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經濟實體的陣容中由強到弱乃至隱退;也有一部分曾經實力相當雄厚的在香港經濟中有著舉足輕葦地位的英資財團,因為國際經濟氣候的驟變和經營決策中的部分失利導致財團經濟嚴重虧損。鑒於這一係列的因素,港英政府決定開始調整對本地華資的政策,對那些實力雄厚、經營管理出色的華資財團開始全力支持,以求穩定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而港英政府的這種逐步重心轉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有半個中央銀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團方麵處於支配地位的彙豐銀行實施的。

善於從經濟發展中尋求原因,在客觀環境中發現機會的李嘉誠,自然而然地發現了這個“天機”,也自然而然地不斷深入與彙豐銀行的合作關係,並得以充分利用這個“天機”。而港英政府和彙豐銀行也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在香港無人能出其右的精明的“過江猛龍”。於是,李嘉誠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獲得港英政府和彙豐銀行的大力支持,是理所當然的了。

1979年,李嘉誠蛇吞大象,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入主和黃。自此以後,李嘉誠與彙豐銀行的關係更為密切。

繼收購和黃後,彙豐又助李氏開展了一係列的收購活動。

1985年,李嘉誠屬下之和記黃埔,一舉收購香港電燈公司的大部分款項都來自彙豐,彙豐銀行再一次為李嘉誠財團充當了一個主要“供血者”的角色。並且彙豐當年還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常執行董事。

1987年,李嘉誠財團各上市公司聯合供股集資103億港元,進行一係列重大的擴張收購活動。其中的供股集資項目,是由彙豐總行屬下的獲多利財務公司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等協助包銷的。

1988年10月,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全麵收購英資青洲水泥,再次得到了彙豐銀行的支持,並由彙豐銀行屬下之獲多利財務公司出麵安排。

1989年,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籌措105億元銀行貸款,也是由彙豐銀行出麵組織得以實施的。彙豐銀行因此成為李嘉誠一係列龐大的收購活動和集資活動的幕後資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僅如此,李嘉誠與彙豐銀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李嘉誠個人就持有彙豐銀行的股份,並於1980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應彙豐銀行之邀請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李嘉誠屬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來銀行也是彙豐銀行,在長實係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不難看出,長江實業主要往來銀行是舉世矚目的彙豐銀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大通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日本住友銀行和法國百達利銀行;和記黃埔的主要往來銀行是彙豐銀行、渣打銀行;嘉宏國際和香港電燈的主要往來銀行也都是彙豐銀行。而得到彙豐銀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誠財團,也由此為彙豐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存款基礎和眾多的業務機會。

80年代末期,彙豐銀行開始參股投資。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彙豐銀行投資巨額資金6.25億港元,購入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54%的股權。

【李嘉誠成功啟示】

對於商人來說,時機比財富、本事更重要,因為實際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精明的商人總是睜大眼睛尋找機遇,利用機遇,然後做成自己的一筆筆生意。李嘉誠做事就是這樣,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好機遇。這也是李嘉誠一個絕招。

快魚吃慢魚,慢魚被淘汰

【李嘉誠語錄】

抓住時機首先要掌握準確的最新資訊,而能否掌握時機是看你能否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時機的背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己知彼。

【智慧闡述】

做生意,就好比賽跑,一定要以最快的反應,緊緊迫上機遇,這種快速式進攻之法,並非人人能夠掌握,而是深諳趁熱打鐵者所為。要抓住時機,就要先掌握準確資料和最新資訊,並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

當年,在李嘉誠所經營的塑膠花行業日漸沒落的時候,他立即意識到,香港是一個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社會,他判斷出香港的地產業將成為商業發展中的重要的熱點,因此,他抓住時機,果斷地將公司轉向房地產業投資,從而為自己日後事業的大發展打下了事業基礎。李嘉誠說:“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最要緊的是要定出正確的方針,但是你製定出正確的方針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確實的資料,這是絕對正確的。”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李嘉誠就開始涉足海外的投資。當時,地球通訊衛星的問世,使得全球範圍之內的人們能夠在瞬息之間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有心的商人利用了這些信息,抓住了發展的機會,從而使生產和資本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到國際化的水平。而這種縱橫發展的趨勢,自然逃不過以目光敏銳、預測能力準確獨到而著稱的李嘉誠的眼光。他在全力發展香港規模龐大的投資的同時,把目光瞄準了加拿大溫哥華,並購入了一批物業。1981年,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投資兩億多港元,購買了數幢商業大廈,同年又擴資六億多港元收購了加拿大多倫多的希爾頓港口酒店。

以上事例有力地說明了,李嘉誠征戰商場半個世紀,每次投資都使其事業發生重大轉折,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這都得益於李嘉誠能準備掌握最新資訊,以前瞻的目光運籌全局,運用其投資進退戰略,在各個領域之間切入切出,遊刃有餘。在各個經營領域之間的平滑轉移,使李嘉誠不僅避免了風險,而且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做生意,適時進行戰略轉移非常有必要,俗話說:“趁熱打鐵”,講的是不能錯過機會,要抓住機會,抓緊時間,立即行動,這樣才能以點代麵,獲得全麵的收獲。在經商學中,有一句話叫“讓機會跟著你跑”,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做生意應當撲向機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機會總屬於有心人,商人要做的就是:讓機會跟著你跑,而不是你跟著機會跑。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商業環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準的速度快,誰就能抓住難得的商業機遇。現在商業社會中有這樣一句商業規則:“快魚吃慢魚,慢魚被淘汰”,公司要想在群“魚”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應建立起快速的反應機製,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做出快速的應對和準確的把握,有的放矢地進行市場戰略規劃和部署,有選擇地采取攻防戰略,並快於競爭對手做出變化反應。

一個公司的反應速度越快,那麼它的競爭力就會越強。生意人要善於抓住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就像猛獸下山、餓鷹撲食一樣迅速采取行動。對生意人來說,對市場行情、信息了如指掌,市場預測也深思熟慮,再加上有利的組織決策,果斷地進行戰略決策,才能抓住商機,否則就會貽誤商機,失去許多發展機會。

(1)發揮自身優勢果斷出擊

“快魚吃慢魚”,其實就是“搶先戰略”。現在商業社會中,競爭早已不局限於小範圍的爭奪。競爭的邊界日漸打破,商場變成了商海。公司要善於發揮自身優勢果斷出擊、靈活經營、先人一步,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無人競爭”的差異化市場,取得令大公司驕傲的業績。

(2)克服盲目膨脹的心理

對於商人來說,雖然“速度”是第一,但對於那些迅速成長的新型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膨脹的心理,避免無端增大運營成本、降低辦公效率,走出“做大”的誤區。生意人要做到適量的人力資源,恰到好處的公司規模,以保持公司長期高效的運營效率。

(3)不能老憑經驗辦事

商人的經驗是幹出來的,是總結出來的,這是做生意所必需的。但成功的商人絕不能僅憑經驗辦事,“跟著感覺走”。這樣做是很危險的,生意人絕不能把昨天的智慧等同於今天的智慧。有些商人在創業初期,一旦發現了商機就抓住不放,大膽快速地決策,挖掘了公司發展的“第一桶金”。但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後,再沿用“拍腦袋”和“靈光一現”的決策方式,“跟著市場走”,憑經驗決策,就會給公司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掌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最新的商業資訊,是商人在進行決策前必須做的,否則,全憑經驗決策,就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甚至麵臨倒閉的危險。

(4)生意人絕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

市場是不斷變化的,企業如果不懂得尊重市場變化規律,掌握消費動向,不能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處理所麵臨的新問題,則難免會令企業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商人在帶領團隊參與市場競爭的時候,不要有任何僥幸心理,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要力爭走向前台,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讓自己強大起來。

【李嘉誠成功啟示】

信息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決策者進行成功規劃的基礎。如果沒有合理的數據與信息,決策比猜想好不到哪兒去,並且很容易出錯。一個企業信息資訊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現代好的企業都注重信息資訊的發展。

生命的意義在於拚搏

【李嘉誠語錄】

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隻勝出少許,隻要快一點,便是贏。

【智慧闡述】

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似乎成了這個時代人們不約而同的想法,按時上下班、按月領薪水,這樣的日子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可以滿足,他們從不考慮當一個為自己打工的業主,因為那“太冒險了”。這樣風平浪靜的日子雖然有驚無險,但也確實很難有大的出路,也無緣體會那種人在巔峰的快感。

許多人一心隻想著“幹活→拿工資→花錢”,要公司關心他們的生活,卻不注重提升自己,在低風險的工作上耗盡了自己的精力與雄心,失去了在現代社會的競爭能力。有朝一日,愕然發現自己已經脫離了時代軌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

男兒誌在四方,是好男兒就應當仗劍走天涯,建功立業。不論功在何地、業立在何方,行萬裏路的過程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人的知識與能力是靠感知外界所來,如果終生處在同一地方,缺乏新的知識來源,自然會限製思維,遏製創造力。

不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能聽到關於款爺富翁的議論,也能聽到和看見許多人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辭掉穩定的工作,但總有那麼些人隻是在議論,或懼怕外麵的世界,或留戀安樂的現實,於是整個的人生就停留在那衣食無憂、富貴無望的平常水準之上。於是乎麻將、電視與閑聊充滿了生活空間,隻待到昔日同學腰纏萬貫、衣錦還鄉之時才發現自己學識未長、智識未加,空留幾許惆悵。

這樣說,並不是反對人按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同樣的生活,但不論你怎樣休閑娛樂,始終應在自身的目標上不斷求取自身的進步;否則,隻是豔羨外麵的精彩、別人的富有而又駐足不前,不思進取,那麼就是白白耗費青春。整日裏重複上班下班、洗衣煮飯、電視棋牌,自然不能有多少進步,長年接觸家鄉的風景就不知他鄉的新生事物。

李嘉誠雖主張在本職崗位上敬業工作,但他更推崇走出去尋找自己的天空,去看看別人的商鋪,去學學別人的先進技術,去領悟別人先進的管理思想。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敢於獨立門戶,就算你是一無所有的人,也應該時刻有自己獨立開拓事業的想法,隻有這樣,你才有獨立創業的可能,如若不然那你永遠不會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事業,隻能永遠做一位平凡的打工者。為了你的獨立夢想早日成為現實,就應該從現在做起,沒有什麼比依賴他人更能破壞獨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

“與其去找工作,不如自己創業”,正是這種宏大的人生座右銘,賦予了成功者非凡的智慧、非凡的毅力、非凡的苦幹精神,從而才形成了他們傲視一切困難,不懼任何風險的品格,在商海中駛向勝利的彼岸!

老板每個人都能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個好老板。要想成為一個好老板,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行動上,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百戰不殆,攀登致富的高峰。創業成功的果實是甜美誘人的,但創業成功的過程必須付出許多代價。創業隻是奮鬥的開始,因為隻有在事業建立基礎之後才能有所收獲。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曾經說過:“我十七歲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會有很大機會開創事業,因為我抱著堅定不屈的信念。”經營者應該有“萬金重擔一肩挑”的責任感和氣魄,衝鋒在前,負責到底。無論狂風暴雨、千難萬險,勇往直前,絕不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