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猶豫,隻有拚搏
【李嘉誠語錄】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智慧闡述】
按照成功學的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是提高競爭力的一種手段。沒有較量,一個人的實力很難強大起來,至少他不可能超越真正的強者。李嘉誠慣於生意場上的各種較量,因為在他看來,商海的較量,可以說“處處都有對手,甚至有殺手。隻有那些棋逢對手者,才能磨煉出膽量和智慧。”這句話,說得非常貼切,充分表現了商場中的競爭之道。的確,從這個方麵,我們也能看出李嘉誠的“較量術”。
1987年1月1日,李嘉誠與合和主席胡應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嶼山戰略發展計劃”立即轟動全港,亦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視——此乃香港開埠以來與地鐵相當的浩大工程。
該計劃提出由長實、合和為核心的私人財團,投資250億港元,在香港島西部海灣的大嶼山東角,移山填海興建雙跑道國際機場及西部海港,並開發工業區、住宅區,興建多條跨海大橋及海底隧道,使機場新區與港島、九龍連接。另追加投資興建聯係香港、廣州、澳門的廣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誠再一次顯示出超人的氣魄與立足香港的信心。
這個計劃雖然被否定,但促進了新機場方案早日出台。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機場發展研究小組”,對紛至遝來的方案進行對比研究。
1989年10月11日,港督衛奕信宣布確立在大嶼山北端小島興建新國際機場的方案。
以是年價格計,完成整個工程需動用1270億港元,作為香港曆史上最龐大的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財團共同開發。
土木工程不是長實的強項,長實的強項在樓宇工程。
至1995年11月,李嘉誠先後投得機場鐵路車站上蓋001號、013號的發展權,權益由長實、和黃、中泰三家分享。
據1995年10月11日《信報》,機鐵青衣站上蓋總麵積5.4公頃,總樓麵積為29.2萬平方米。發展項目包括3500個住宅單位和一座商業中心。
兩幅地皮發展,估計投資在百億以上。
興建新機場的計劃被稱作“玫瑰園計劃”。
這個計劃早在70年代末,就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在到北京做例行訪問時,向中國政府提出過。後來,兩國政府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談判後,此事就悄悄地一直擱置了下來。
李嘉誠十分看好新機場的建設計劃,因此彙合胡應湘,意欲以私人財團發展。事實是,這麼一個龐大的工程,港府是不可能單讓私人財團承擔的。後來的事實是,“玫瑰園計劃”還引起了中英兩國政府長達9個月的反複討論、磋商、談判,並達成《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
由此可見,李嘉誠的商業眼光是何等銳利!
李嘉誠與同業的競爭,莫過於與地產大亨李兆基的對撼。李嘉誠的長實與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樓盤。長實的叫海柏花園,恒基的叫新港城。兩個樓盤群,僅隔一條馬路。1994年底,李嘉誠先聲奪人,減價推出海柏花園,短時間內就賣出800餘個單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看客銳減。
李兆基急忙還招,也來個減價售樓。l995年7月13日,李兆基再挑戰火。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開售248個單位,售價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價還便宜。恒基還推出9成按揭,住戶隻要交l成的樓價就可以入住。更新鮮的是恒基搞幸運抽獎,1/10的中獎率,中獎者可得十足黃金。裝修示範單位,是效仿長實的一貫做法,但恒基另有創新。
李兆基聘請著名設計師蕭鴻生推出8款裝修,可供買家任意選擇,最便宜的一款僅4萬多港元一套單位。8款各具特色,極易為買家接受。
14日,恒基開始安排看樓。公司安排免費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廣場至新港城之間。私事看客,可獲3小時免費泊車。看客免費享用早餐晚餐。這又是吸引看客的係列條件之一。
聰明的李嘉誠,豈會錯失馬鞍山看客如雲的良機? 13日晚,李嘉誠從媒介獲悉恒基的樓價後,馬上將海柏花園定價電傳給各傳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港元,較新港城的平均樓價要低60港元。雙方從董事到職員都開始互相攻訐對方。恒基造聲勢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與新港城相連的八佰伴商場開張,看客如潮。周一起,就有買家提前排隊,等周二正式發售。
長實見勢不妙,又出新招。周一晚11時左右,就在排隊等候新港城發售的人龍前(已有180餘人深夜排隊),掛出一條醒目的長幅:
“海柏花園每尺僅售$3275元起!”
這大概是同業競爭最可怕的情景——頂爛市。一時間,新港城排隊的人龍縮一截,跑掉近20人。據香港某周刊《二李決戰馬鞍山) 一文報道,恒基首天隻賣出七八成單位,較預期遜色。李兆基總算沉住氣,表示不會再減價與海柏對撼,不再與超人頂爛市。
在美麗華收購戰中,李嘉誠則大吃了李兆基的虧。這次馬鞍山比拚,長實雖未令恒基铩羽,也總算殺了一殺李兆基處處與超人爭鋒比肩的氣焰。在這場爭戰中,雙方招數選出,甚至出現互相詆毀和頂爛市的情況,實在不像兩位商界大亨的所為。李嘉誠還有失一貫的君子作風。李嘉誠也一反其不抱買古董心理的經商常態,在這一役,不惜一切代價,誌在必勝。這裏有一個背景,就是李嘉誠在對美麗華的收購中,李兆基半路殺出,令李嘉誠半途而廢,功虧一簣。超人無往不勝的風頭受挫,對其形象及信譽度都有影響。如果馬鞍山戰役再落敗,就難免令人對超人產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其負麵影響會立即顯示在股市上,並波及其所有事業。股市的號召力來自於股東及股民的信心。小股東及股民的信心又來自於大股東的形象、信譽及實績。所以,李嘉誠誓要挫敗李兆基,從商業角度考慮,屬精明之舉。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現在的所創造的偉業成就,是他嘔心瀝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他用他那跨越世紀的張力,向激動人心的全球大商戰進行著令人為之振奮的全麵出擊。這是他的大智大勇之所在。
?
第八章 進退有道,取舍有方
作為商人,在對利的追求中也有取舍,也會不斷選擇,不可因自己的貪念而葬送了前程。李嘉誠曾經講過:“經營企業‘止行’最重要。”在李嘉誠看來,取舍就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懂得權衡利弊,不能一心逐利。能夠熟諳退出之道,尤其在需要壯士斷腕時應毫不拖泥帶水,才更顯其商戰智慧。
成績隻代表昨天,今天還得努力進取
【李嘉誠語錄】
注重自己的名聲,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遵守諾言,這樣對你們的事業非常有幫助。
【智慧闡述】
一個人成功之後,麵臨的壓力可能會更大。需要時時記住的是,現在所取得的隻是階段性的勝利,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說到危機感,可能有的人會認為那是沒有成功的人或失敗者才要考慮的,成功者隻需盡情地舉起慶祝的酒杯,好享受成功後的喜悅。成功了,該慶祝慶祝,該享受一下成功後的喜悅。即使隻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不管怎麼說,都是成功了。但如果認為成功了就不需要危機感,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常說,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這也就是意味著,世界上沒有常敗將軍。這次成功了,下次完全有可能失敗;而另一個人這次失敗了,說不定下一次他就成功了。如果因為這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恐怕最終難成一個成功者。真正的成功者絕不會因為一時一地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不會忘乎所以地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每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時時都充滿了危機感。要知道,影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充滿了變數,而這些因素又不能完全控製。這就意味著成功隻是暫時的,一旦明天某個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後天就需要麵對失敗。如果沒有危機感,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缺少應對的策略,到那時候,可能就會束手無策。
今天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開始考慮如何提高自己生活質量,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情,美滿的家庭。這時候,一個普通的政府職員看準了其中隱藏著的巨大商機,毅然從單位辭職,辦了一家集生產、經營、銷售於一體的保健品集團公司。經過成功營銷策劃,一時間火透中國,隻要打開電視機,無論哪家電視台都可以看見該公司鋪天蓋地的廣告,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凡是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運動會,都能從媒體上讀到該公司讚助獲獎運動項目的新聞。他的確成功了,而且是極大的成功。可是他被這巨大的成功衝昏了頭腦,掩蓋了雙眼,沒有發現成功底下隱藏的巨大危機。公司一直沒有開發出新的產品,國內其他的保健品一擁而上,而他所謂的“民間驗方”、“宮廷秘方”神話一一破滅,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地由成功的頂峰滑落。如今,當其他“係列”保健品如保健茶、保健水、保健鞋墊等等紛紛出籠、占據各地市場的時候,他卻欠了一堆債務,破產了。
成功了,更需要企業家們冷靜下來,考慮這次所以成功的主、客觀原因,而對於可能出現的競爭,對於社會可能出現的變化,對於消費者口味的更新等等,都要進行冷靜的分析,並製訂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才是一個成功者應有的態度。
李嘉誠認為,每一次成功的商業交易之後總會伴有重大危機的到來,所以躺在過去的成績上自我陶醉,是無一毫益處而十分有害的。這既不是李嘉誠的做法,也不曾在他心底出現過。但與他相比,有些企業家最大的缺點就是在經營過程中因為過往成就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最終衝昏了頭腦,倒在了危機四伏的商場中。對於這種情況,李嘉誠認為,應該采取的正確辦法是:
1.將自己取得的全都成就,包括自己的獲利進項、聲譽地位等等,一律以七折至八折來計算。通俗一些說,比如今年賺了50萬元,自己要把它看成隻賺了35萬元,這樣做有若幹個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將敵者的妒恨減弱,同樣也就壓抑了自己的自滿,在這個雙重有利的情勢下,便容易來年取得重大成績。
2.不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成績任意誇大而大談特講,這樣會使你如芒刺在身,長久下去終究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包括有朝一日被人戳穿、難以下台的壓力。
3.時刻不忘記自己的失敗之處。盡管公司發展很快,但小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企業老板可以通過記錄經營中的失敗之處的方法來提醒自己正確經營。
4.將可能避免經營錯誤的經營法則以製度方式記錄下來,以備改正。凡涉及公司成敗,無論大小事都要白紙黑字地記錄下來,拿法律來保障做出的承諾。有些老板在理性上來講願意避免失誤,也認為健全製度是正確恰當的處理方法。然而,事實卻往往很難盡如人意,經商中有許多交往,生意裏麵包含有很多細則,並不是每一項都能夠列表記錄下來的。因此,一旦小有成功就忘乎所以,這樣就容易導致經營失敗。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一生堅守這樣的經營理念:“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存在規模擴大與穩健發展的矛盾。李嘉誠是一個奮力追逐著時代的腳步、在現代社會的激流中領跑急行、進取心特別強的人。這才造就了華人的傳奇。
找準投資,立即行動
【李嘉誠語錄】
光憑能忍、任勞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環過時的觀念,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低失敗的架構,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智慧闡述】
李嘉誠在他22歲時開始了他的第一份生意,製作和銷售塑料花。艱難地掙到第一筆錢之後,他果斷地將發展方向轉向房地產開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李嘉誠的發家秘笈卻充滿了爭議,尤其在對西方投資者看來。李嘉誠除了正確地預見到香港政府對樓市所采取的政策之外,就是把握住了人們對“風水”的心理導向,從而成功地占領了香港地產界的重要一席。
號稱為世界最大地產商的置地公司,一直為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所控製,它擁有香港中環的絕大部分物業。
中環位於香港島的繁華地帶,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區。在林立的樓群中,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大樓。它的圓形窗戶麵臨風情萬種的維多利亞灣。它聳立在香港經濟的金字塔尖上,顯得更為神秘。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廈。大廈的頂層就是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怡和集團的總部。
怡和集團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國際、文華東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擁有中區黃金地段的大廈物業,包括多家國際一流酒店、一百餘家超級市場及精品連鎖店等。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地產大幅度增值,伴隨而來是華人資本的迅速膨脹。九龍倉、和記黃埔、會德豐、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先後落人華人財團之手後,香港業界便盛傳華人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如果控製了置地公司,才可稱得上是香港地產界的“王中之王”。這對於李嘉誠來說,其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的九龍倉時,怡和高層已對華資財團有了防備。紐璧堅為防意外,重新調整了全係控股結構,其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控製置地的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製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證券分析家將此結構稱為“連環船結構”。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強化了抵禦外敵的能力。
不過,“連環船結構”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敵手若控得一“船”,另一隻“船”也難以幸免,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
1984年間,怡和置地雙雙陷入低穀,債務累累,使投資者大大喪失信心,股價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慘,市值僅剩下30億港元左右;置地情況稍好些,尚有100億港元。柿子先揀軟的捏。此時市場又一改原有的傳聞,說華資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怡和,進而控得置地。
西門凱瑟克上台後不久,便發現了連鎖互控結構的弱點。於是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銀行家包偉士,重組怡置係結構。
包偉士到來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將其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而後又宣布將另一家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組後的怡和係控股結構為: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的股權,怡策握有26%的怡控股權。怡控、怡策分別控有置地11%和15%的股權,分別控有牛奶國際9%和27%的股權。怡策控有東方文華35%的股權。凱瑟克家族控有的怡和股權據傳在5%到10%之間。
這樣的做法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使外敵入侵的可能性加大。分析家認為,行將大舉撤資的凱瑟克家族,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肉,待價而沽,卷資遠走高飛。
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所擁有的中區豪樓名廈十分羨慕。如今,置地被置於怡和係核心結構的外圍。如此大好時機,豈容錯過?
關於李嘉誠聯手其他華商收購置地的傳聞甚囂塵上。
李嘉誠在以廣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該公司股東會時,首次向輿論透露了長實持有置地股份,是做長期投資,並無意出任置地董事參與管理。
4月底,華資財團持有的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於是,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致函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
此事被炒得沸沸揚揚,使置地股價如同被陽光直射的溫度計一般,急躥到8.9港元。這是股災之後,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
這是投資戰中一個經典回合。李嘉誠瞄準對手的致命弱點,果斷出擊,因此占據了極為有利的位置。
幸運,也許是對李嘉誠成功的最好解釋,這個幸運就是:在正確的時候裏做了恰當的事。上世紀8年代到90年代,在香港誰擁有實有資產,誰就有了通往財富的門票,因為當時的政策是限製新地進行房地產開發。李嘉誠同許多地產商一樣,所做的事情就是繼續抬高房地產價格。而當他發現做集裝箱港口生意更合時宜時,就用“肩背著貨物”跟著香港經濟騰飛。到了1997年,在許多亞洲巨擘由於他們手中持有的貨幣不斷貶值而紛紛“倒下去”的時候,李嘉誠因為港元保持著相對堅挺而依然屹立著。
但是,幸運還不是李嘉誠的全部。在香港的實業大亨中,李嘉誠是最知道何時出擊海外、何時轉向新領域的一個。他的投資紀錄是其他很多亞洲實業巨頭難以企及的。而每一個與他共過事的人更是會為他所具有的靈敏的投資嗅覺而豎起大拇指。1999年9月,和黃瞅準時機成功“賣橙”(Orange電訊公司),淨賺14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