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年底,當美國將從巴拿馬運河撤離時,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通過競標贏得了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管理權。美國一些人就此聲稱,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經營港口將危及美國安全。
為此,李嘉誠趕緊向新聞界表示,他屬下的和記黃埔集團不會通過在巴拿馬運河投資興建集裝箱碼頭來控製運河的航權。
據《解放日報》報道,李嘉誠說,和黃集團在巴拿馬運河隻是進行一項集裝箱業務的投資,與控製權並不相幹。他強調,和黃集團隻是在巴拿馬經營集裝箱業務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國和中國台灣公司相比,和黃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裝箱經營公司。
李嘉誠是針對美國總統克林頓l1月30日的談話發表上述看法的。克林頓當天在白宮舉行的吹風會上說,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管理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不會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
盡管在海外投資橫遭非議,但是,並不能阻擋李嘉誠拓展海外的決心和步伐。他依然在海外投巨資,以取得更大的利益。
【李嘉誠成功啟示】
恰當的規模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絕對地規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眾多的企業盲目追求投資的規模,追求做大的樂趣。企業的擴張、連鎖經營以及多元化甚至並購大多是基於規模經濟的考慮,對投資者而言,以規模擴張為投資出發點或是過分追求投資規模,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傾向。
未想得,先患失
【李嘉誠語錄】
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智慧闡述】
常人做生意,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馬上就可以盈利,結果還沒弄清楚市場就盲目投資,或才遭遇一點點困難就臨陣脫逃,賠得慘不忍睹。而李嘉誠則恰好相反,未想得,先算失,做最壞的打算,仔細衡量之後才動手去做,就算遭遇不利,也知難而進,主動克服,披荊斬棘,辟出一條路來。
2002年1月28日,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宣布,將會同新加坡政府控製的科技企業,以現金7.5億美元購入股權,鯨吞美國海底電纜巨擘環球電訊。因而取得貫通全球200個城市的光纖網絡,進一步擴大“和黃”的全球電信王國。李氏稱霸全球電訊業務之心已呼之欲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002年5月12日,長江實業宣布,已於5月10日向香港聯交所正式申請分拆旗下生化科技業務——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於創業板獨立上市。74歲的李嘉誠開始自生化領域拓展業務。這個消息剛發布,便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
在全球經濟形勢明顯大滑坡的大背景下,李嘉誠的生意卻越做越大了。從香港到泰國,從亞洲到歐美,從能源到地產,從電信到港口,掀起一大串投資行動,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縱觀李嘉誠的投資曆史,逆大市而行,人退我進,人棄我取,是李嘉誠投資的訣竅之一。低穀過後是高峰,在低潮期以低價入市,而後在高峰期再以高價脫手,這是李嘉誠積累財富屢戰屢勝的招數。在香港,市場人士往往把李嘉誠入市作為大市反彈的信號和標誌。李氏就是用這種逆市投資理念,屢創投資經典個案。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之際,香港資本市場受英資出走影響,為悲觀情緒所籠罩。當時,英資“置地”集團急於出售“港燈”,李嘉誠在1985年1月果斷出手,收購“港燈”34%的股權。6個月後,趁“港燈”股價回升,他出售10%股份,成功套現,淨賺21.8億港元!
1993年,李嘉誠購入英國移動電話公司Rabbit,並易名為Orange(“橙”),開始艱難的經營,當時許多業內人士都不看好該項目。6年之後,李嘉誠把“橙”轉手賣給一家歐洲電信公司,淨賺1180億港元,成為世界上賺錢最多的一單筆交易。
1983年,李嘉誠通過“和黃”斥資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當時該公司日虧500萬港元。10年後的今天,該公司成為“長和係”中的一個“金手指”,日賺1500萬港元,並成功在加拿大上市。不久前,曾傳出有歐美公司欲收購該公司的股份。市場人士估計,如果“和黃”成功出售所持股份,至少能獲利60億港元,再次寫下投資成功的經典個案。
但是,人們很少能注意到的,是這一係列輝煌和金球華人首富的光環背後,李嘉誠慎之又慎的投資退出戰略。縮回的拳頭才能更有力地出擊,為實現投資的良性循環,一個企業應對投資項目定期進行分析、排序,慎重布置投資退出。一般企業在投資時僅考慮日後如何經營,卻很少考慮怎樣在適當的條件下將投資兌現,更少想過如何收拾虧損殘局。所謂投資退出戰略就是,投資時就要考慮退出,投資退出並不限於項目虧損時的追不得已,更應是主動的發展戰略,在恰當的時候以退為進!李氏本人也奉“未購先想賣”為圭臬。有人在會見《財富》記者時說:“李嘉誠是一位最純粹的投資家,是一位買進東西最終要把它賣出去的投資家。”李氏本人說:“當我購入一件東西,會作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在交易前做的99%的事情,隻有1%的時間,是想會賺多少錢。”
【李嘉誠成功啟示】
“進退有道,取舍有方”才是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李嘉誠不但能夠以敏銳的眼光尋覓商機,理智判斷,果斷投資進入取得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在不利的情況下毫不遲疑,果斷推進,舍小保大。
準確預測,理智購並
【李嘉誠語錄】
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了一些經營的要訣。
【智慧闡述】
公司的並購作為一種投資行為,毫無疑問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最終目的的。隻有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並購行為才是成功的。李嘉誠在其數十年的商業生涯中完成了對大至世界知名跨國集團,小到不知名的小公司的多次收購,而這些收購行為都是在他準確預測收購形勢,理性評估收購對象、對手的情況下成功的。
港燈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百年曆史中,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於1889年1月24日注冊成立,於1890年12月1日開始向港島供電。發起人是保羅?遮打爵士,股東是各英資洋行。
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另一間是英籍猶太家族嘉道理控製的中華電力集團(中電),供電範圍是九龍新界。二戰以前,港燈坐大;二戰結束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後來居上,賺得盆盈缽滿,還計劃向廣東供電。
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台“鼓勵用電的收費製”(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幅度的增長,盈利自然也將遞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是一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李嘉誠看好港燈,則不隻因為港燈的常年盈利,也因為他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展地產的價值。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係置地,卷土重來,開始在港大肆擴張。置地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眾股份,並以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以退為進,避免正麵交鋒,是李嘉誠一貫的擴張戰術。麵對置地的來勢洶洶,李嘉誠按兵不動,靜觀形勢。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已在市麵悄然傳開。原以為長實、佳寧會參與競購,港燈、置地、長實、佳寧等4隻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開市,代表置地做經紀商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港元高出1港元多的價格(6.3~6.35港元一股的時價),收購了港燈股份2.22億股。為避免觸發全麵收購,增購的股份控製在35%以下(按收購及合並委員會規定,超過35%的臨界點,就必須全麵收購,持股量要過50%才算收購成功),並到市場以9.40港元的價位買入1200萬股港燈認股證,占認股證總發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價31%的條件,順利完成對港燈的收購。長實與佳寧欲競購的傳聞子虛烏有。佳寧其實正麵臨危機,長實則是放其一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擴張,耗盡其現金資源,還向銀行大筆貸款,負債額高達160億港元。
李嘉誠的精明之處在於:首先,他認為麵對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購,如果與之硬碰硬,一來未必能勝,因為置地必是全力迎戰,不留餘地;二來即使能取勝,也會元氣大傷,還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蝕本生意。正如李嘉誠所說:“收購不像買古董,不是非買不可。”足見李嘉誠十分冷靜而理智。
其次,李嘉誠認為置地不惜重金,四處出擊,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響,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亂。到那時,再從置地手中奪過港燈,可謂易如反掌。也許到時那正是置地求之不得的,那時再出手很可能會變成幫助置地的好事善事。
基於上麵的分析,李嘉誠隻是靜觀其變,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1983年地產全麵崩潰,置地聯合會陷入空前危機。1983年財政年度,置地出現13億港元的虧損。作為怡和旗艦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財政年度盈利額暴跌80%。
怡和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紐璧堅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紐璧堅在董事局宣布辭去這兩間公司主席職務。1984年1月1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離開他服務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隻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顯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的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一天發現,原來抱在懷裏的嬰兒是一隻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而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這隻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紮,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隻手。”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紐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麵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情地喃喃地說道。
媒體揣測,紐璧堅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現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現在西門凱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紐璧堅高明?
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複強調他“熱愛香港”。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係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打工者的紐璧堅,隻是秉其旨意執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紐璧堅下台,輿論的焦點漸聚在西門,凱瑟克身上。
西門凱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就以“對怡和新大班來說,戰役才開始”為標題,報道怡和高層變動及未來走向。
當置地陷入困境之時,馬世民主張從置地手中奪得港燈。在這點上,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不同的是李嘉誠奉行“將烽火消弭於杯酒之間”的戰略,主張以談判的溫和方法購得。李嘉誠與紐璧堅商談收購港燈事宜,遭紐璧堅拒絕。紐璧堅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龍倉,又失去港燈。雖然他知道出售港燈,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甩包袱,除此,不再有兩全之計。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
已屆不惑之年的西門凱瑟克年輕時是出了名的紈絝子弟。對於他是否有能力統治香港最大的洋行,許多人懷有疑問。
對凱瑟克家族做過深入研究的黃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門凱瑟克在過去多年不足以證明他因此能夠勝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的職位。不過,事實證明,他雖然是貴族出身,卻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發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業務。”
李嘉誠反複研讀有關怡和及凱瑟克家族的報道。他已經向怡和表示過欲購港燈的意向,現在他不再做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事情的進一步發展。
1984年,馬世民加盟長實係,李嘉誠委以他和黃董事行政總裁的重任,和黃的業務獲得長足發展,成為長實係的盈利大戶。
1984年,西門凱瑟克出台“自救及償還貸款”一攬子計劃,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務。
處在怡和旗艦地位,統攬怡和地產業務的置地是怡和全係的欠債大戶。麵對彙豐銀行逼債窮追不舍,債台高築的置地大班西門,隻能忍痛割愛——出售港燈減債。
首先的買家,自然是李嘉誠。財大氣粗的李嘉誠出得起理想的售價。而且他曾向前任大班紐璧堅表示過接手之意。西門當時也在場,對李嘉誠的君子作風很是佩服。
令西門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不再有任何表示。李嘉誠欲擒故縱,使西門如墜雲裏霧中。
西門最終按捺不住,主動向李嘉誠拋去繡球。第95期《信報月刊》描繪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亦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台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計轉讓港燈股權問題,大約16小時之後,和黃決定斥資29億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的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這期間,李嘉誠把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請來,具體與置地商議收購事宜。消息傳出,全港又一次轟動。
“我們不像買古董,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對新聞界說。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間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29億港元的現金交易呢?”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購入港燈;現在和黃以6.4港元的折讓價購入34.6%的港燈股權,完全控製了港燈。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籌。
收購過程中,有關股票未做全日停牌。隻是午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公司和“貨色”港燈公司主動要求在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時間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時間差炒這3隻股票。大部分投資者作壁上觀,3隻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購戰一樣被搶高——都知李嘉誠“買貨”,不會出現競購與反收購的好戲。
整個現金交易額29億港元,按協議須2月23日前交清。和黃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還利息。依計算2月l-23日間,利息達1200萬港元,和黃隻收了400萬,另800萬送回置地。
這等於和黃蝕本800萬港元,李嘉誠覺得這筆交易“抵數”。他看好的不僅是港燈的常年盈利,還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展地產的價值。
90年代,馬世民談起港燈的收購,仍對李嘉誠稱道不已。
“一共花了16個小時,而其中8個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麵。”
“李嘉誠綜合了中式和歐美經商方麵的優點。一如歐美商人,李嘉誠全麵分析了收購目標。然後握一握手就落實了交易,這是東方式的經商方式,幹脆利落。”
在資產的擴張中,李嘉誠的管理術真是高明之至。他看好港燈的潛質,意欲收購,沒想到老對手置地也看好港燈,跑出來與他作對,置地勢力強大,手腳又快,此時,李嘉誠冷靜分析兩家情況,采取了避開置地,避免兩敗俱傷的策略,保存了實力。然後,他以超凡的耐性靜觀其變,等待良機。由於準確預測了形勢,沒有多久機會果然來了,置地不堪重負,隻有出售港燈,他們主動找到李嘉誠,這對李嘉誠來說真是個大好機會,於是爽快成交,盈利豐厚。
【李嘉誠成功啟示】
正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預測與投資業一樣,我們應該全麵透徹的觀察對其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進而對其進行投資。不可急躁莽撞投資,時刻理智,保持理智。有時候可以避其鋒芒,伺機而動,一舉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