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為澳籍人,旗艦“新聞集團”是全球最大跨國傳媒機構。

7月26日,新聞集團宣布:以5.25億美元(約折40.6億港元)的價格,向和黃及李嘉誠家族購入衛星廣播有限公司63.6%的股權。一半以現金支付,一半以新聞集團的股份支付。

據行家估計,成交價為原有投資的6倍。

在另一項未涉默多克的獨立交易中,和黃及李氏家族將各占一半股權的綜藝產權,將按成本價0.64億美元售予改組後的衛星廣播。

和黃及李氏家族在這兩項交易中,各獲15億港元的非經常性收益。

為了不觸犯港府有關條例,交易雙方采取策略性方式。

和黃及李氏家族仍控製衛星電視的發牌機構和記廣播(共占52%股權,默多克隻占48%),而衛星廣播的63.6%控製性股權則歸默多克控有。

和黃及李氏家族仍控有衛視36.4%股權,可繼續獲得經常性收益。

衛視交易成功,李澤楷名聲大噪。

7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評價道:

“真的是後生可畏!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今番終於做出一出好戲,為和黃集團及其父帶來近30億港元利益……望子成龍,今次可如願以償了。”

低進高出,是李嘉誠縱橫股市如魚得水的基本準則和看家本領。

李澤楷這一招術運用開來也顯爐火純青。

李澤楷從港府和九龍倉身上為衛視爭得了最大的利益,並且將衛視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是,李澤楷深知,長實係在經營大眾傳媒方麵缺乏足夠堅實的基礎和經驗,在具體操作上尤顯欠缺實力。

於是,李澤楷采取了見好就收、趁高拋售的戰術。

既然默多克出得起好價錢,能為和黃及父親帶來豐厚的利益,何不順水推舟,再賣默多克一個人情?

此外,李澤楷看好默多克這位世界傳媒大王接手衛視後,將會有更出色的實績。

一來默多克看重衛星電視的潛在價值,二來默多克在傳媒經營及管理上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行家裏手。

這樣,和黃及李氏家族可以從仍控有的衛視36.4%的股權中,繼續源源不斷地獲得經常性收益。這是“不勞而獲”的收入。

這場衛視交易顯示了李澤楷已經具備了第一流的商業頭腦及財務管理能力。

【李嘉誠成功啟示】

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為。落井下石,踩沉對方,的確可以少一個人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就算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這時,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可以用對手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用他人的錢,為自己賺錢。

借花獻佛,合作雙贏

【李嘉誠語錄】

科學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國藩所說的,必須有智、有識,當你懂得一門技術,並引以為榮,便越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隻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智慧闡述】

李嘉誠的拿手好戲就是“借花獻佛”,因為他認為任何一名大商人都會有獨特的經營巧策,否則不可能成事。“借花獻佛”,則為李嘉誠的經商巧策,令人叫絕。

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龍倉股便被炒高。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仿佛溫度計被火一灼,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這時候,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仍十分艱巨。

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製權,是其控有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龍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

九龍倉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怡和係的置地,輕而易舉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置牛大戰”,被行家譽為香港股市收購戰的經典之作。

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短人,漸漸長成小巨人。現在,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商界超級巨人怡和頻頻發起攻勢。

怡和大班豈能不驚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數十年來,怡和對中國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使怡和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將怡和逼入絕境。

現在後院起火,怡和傾資撲救——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以保“江山無缺”。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亂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彙豐銀行求救。

據說彙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怡和、彙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彙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謀,就談眼下,如果拂了彙豐的麵子,彙豐必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龍倉將會是一枕黃粱。

李嘉誠遂答應沈弼,鳴金收兵,不再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最大股東?李嘉誠也不摸底,怡和一方來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

這隻是當時股市風傳的小遭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彙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皆言稱不知其事。

不過,依日後事態的發展,彙豐從側麵參與九龍倉大戰,並起決定性作用,千真萬確。

李嘉誠退出收購,引來八方強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

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船運載總計1347萬噸;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雲排名第7位,總載重452萬噸;在世界傳媒界名氣最大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竟屈居第八位;香港還有一位老船王趙從衍則榜上無名。

其時,香港報刊還沒有進行富豪榜編製工作,根據海外傳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擁有50艘油輪,一艘油輪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座大廈。

在包爵士集團總部辦公室,掛滿了他與世界各國王室成員、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時,李嘉誠還未單獨會見過哪一國的元首和首腦。

包玉剛起念登陸,並非一時衝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先知先覺”的包氏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

李嘉誠雖不明包玉剛吸納九龍倉股隻是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會對九龍倉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雖遷址,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嚐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港務業。

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的關係,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屬。

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

於是,就演繹出在港九流傳甚廣的瀟灑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晤麵。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

五星級文華酒店是怡和集團的一項重要產業,文華以其高貴豪華、優質服務而數次被列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坐在怡和的酒店,決定怡和台柱——九龍倉的前途命運。

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猜想有重要事情——他們那時的私交並不密切。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它的碼頭貨倉,更有利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好處。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著數的好事。

從包玉剛這方麵來說,他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1000萬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從李嘉誠這一方麵來說,他以10元到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彙豐銀行那裏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 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隻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絕橋”(主意)!包玉剛在心裏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

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

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曆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密語中順利達成。

最終結果,他們都如願以償坐上英資洋行大班的寶座。

【李嘉誠成功啟示】

在當今社會,商人一定要學會做人,學會打造自己人格的金字招牌。隻有做人為先,服務大眾才能獲得人心,人心即財富,得人心者得財富。“借花獻佛”可以為你贏得人心,做人與經商原本就是相通的。

借錢生錢,借計生計

【李嘉誠語錄】

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及保存員工的幹勁及熱忱,無往而不利。

【智慧闡述】

經商一旦資金遇到困難怎麼辦?對多數生意人這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李嘉誠怎麼做的呢?他認為,凡是精明的商人常能借錢生錢。李嘉誠認為這是一種高妙的借錢之計。

初創業者,須熟悉借腹懷胎法,其法歸納如次:

(l)“搭會”法

這是一項共同投資的資金。以股票投資為例,股票買賣以1000股為一單位,如果每股100元,那麼一單位就要10萬元了。10萬元對工薪階層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機會到了,也不會貿然把這麼多錢投下去。華僑們采用“搭會”的方式,找上5人合買,則隻出資2萬元,兩個月買1次,10個月後5人就各有1000股了。5人共同負擔買股的手續費。首先5個人每人出資2萬元,由於這些都是掏自己腰包裏積攢下的錢,所以投資時都選擇安全可靠的公司。選好投資對象後,開始從5人中挑選1人為代表,成為名義人,這時股票還是共同擁有。然後依次成名義人。10個月後,5個人每人就有1000股了。

(2)借雞下蛋法

用別人的錢來做自己的生意,也是海外華商的一大法寶。

朝鮮戰爭結束後,霍英東獨具慧眼,認為香港未來將向金融貿易方麵發展,商業樓將呈供不應求之勢。於是他開始向房地產進軍。

房地產需要傾注大筆資金。霍英東根據自己資金不足的短處,采用“借雞下蛋”方法來籌集資金。他預先把要建造的樓房出售,然後用收來的資金建房。這樣,原來自己手上可以建1幢樓的錢,便可以建10幢樓,加快了資金周轉,獲得了更豐厚的利潤。

(3)借腹生子法

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而社會各界又有大量閑散資金,通過銀行儲蓄、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可以籌集大量資金用於投資,華僑商人精於此道。

華商在創業初期,資金和技術都無優勢可言,他們巧妙地實施“借腹生子”戰略,用別人現成的東西來生產自己的產品,用別人的產品來滾肥自己,用別人的市場為自己賺錢。

香港鴻運電子公司老板李樹強就巧妙地使用“借腹生子”術,積累了大筆資金。

他首先瞄準了20世紀70年代剛興起的微型電子市場。當時,微電子技術的開發,使得電子產品不斷推出多種類型設計新穎的微型化和複合化成果。香港在晶體管收音機等方麵,也擠占了日本在世界出口國行列的領先地位。李樹強正是根據香港這一基礎,以電子產品市場的行情為指導,大施“借腹懷胎”戰略。

李樹強最初是搶占微型計算器陣地。他“開發”出袋式及台式微型電子計算器。所謂“開發”,是自己設計出各種新穎實用的款式,即包裝外殼,而真正屬於電子科技成果的計算機機芯,則從日本進口。

李樹強的戰略目的就是搶占市場。所以市場上別人推出新的款式,他見銷路好,也不放過。不出一個月,他就模仿別人生產出同樣的產品。這樣完全借別人的“創意”來生產產品,成本低,銷價自然就可以降低,結果贏的總是他。

1975年,電子計算器市場飽和了,液晶手表又在市場上看好。李樹強故伎重演,憑著自己經營電子產品的經驗,拉來一批精熟微型集成電路的技術人才,毅然結束正處於頂峰的電子計算器生意,開發出各種款式的液晶電子表,立即全方位投入到正在興起的液晶手表生產行列。

同樣是款式新穎,價格便宜,他又占領了美國市場。

從1972年到1977年,李樹強就是靠“借腹生子”的戰術,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本。隨後,他便開始開創自己的事業,推出自己的產品。

世界最大的磁碟生產商黃新也是一個“借腹生子”的典範。

黃新從廣州初抵香港時,一直做電器生意,業績平平。於是,他想出了借別人的產品為自己賺錢的妙策。

當時香港的錄音帶灌製沒有版權限製。黃新認識了一位日本灌製錄音帶的商人,便提出合夥複錄磁帶的想法,兩人因“利”而合,黃新便在香港收集時下流行音樂及歌曲,寄到日本去。那位日本商人幫他翻錄盒式錄音帶,再運回香港出售。一不花巨資請歌星灌錄歌曲,二不用自己花錢買設備來生產,他僅僅是做個“倒賣者”,便一本萬利地賺進了一筆巨款。

1975年,香港政府開始管製翻版錄音帶,黃新放棄此行,用賺來的錢,買下日本的二手機器,開始裝嵌空白錄音帶出口。1976年,他生產錄音帶膠盒,供應給美國錄影複製商,生意越做越大。

生產別人的產品,是他致富的法寶。從1980年開始,他試著裝配VHS式錄影帶。像70年代先裝嵌空白錄音帶一樣,積累到一定時候,就自己生產膠盒。1985年開始出口。

對VHS盒式錄影帶越做越熟,他索性與廠家聯係,取得VHS盒式錄影帶的製造與銷售特許權,名正言順地成,JVC的聯營廠家,身價高了,錢賺得也翻了幾倍。

生產磁碟一仗,黃新仍然還是這一戰略。

1988年,他生產3.5寸的磁碟;1989年,他就與日本“新力”公司聯係,聯得對方製造銷售該規模磁碟的特許權。此法越練越熟,他的胃口也越吃越大,他開始向已成為名牌的磁碟打主意。

1993年,他與美國上市公司“阿那卡姆”公司接洽,搖動如簧之舌,居然以8000萬港元的低價,購入現值2億元的“阿那卡姆”公司製造磁碟的機器、技術和幾個名牌商標的專利權。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坐享其成,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大的磁碟生產商。其產品暢銷全世界40多個國家,而這一切成功,差不多是撿別人現成的成果。

【李嘉誠成功啟示】

臨危不亂,處亂不驚,不卑不亢、泰然自若,是應付逆境的最好辦法。麵對困難,女孩應該積極上進,努力戰勝困難,改變自己的命運。隻有在逆境中不懼困難,敢於挑戰自我的女孩,才能把困難踩在腳下,最終站在人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