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不迷信別人”正是巴菲特的信條。在巴菲特的投資決策生涯中,“自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有了自信,才有了今天的“股神”。要想在股市中不被市場所左右,就得有同巴菲特一樣的心態,相信自己的直覺,不盲從,不迷信!
相信直覺,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巴菲特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甚至相信自己的直覺。當然,他的直覺並不是捕風捉影,憑空想象,而是源於他對所投資企業的詳細了解和研究。正如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我對自己的直覺特別有信心,幾乎所有的投資決定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直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專長,適合別人投資的領域,或者他人容易成功的領域。然而,由於專業知識的限製,這些領域有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投資。投資大師費雪喜歡投資半導體和化學產業,巴菲特卻沒有投資。因為他在這方麵的專業知識不是很豐富,很難依靠直覺做出正確的判斷。
其實要知道哪家公司生產什麼化學產品並不困難,可是要判斷每家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在何處就不是簡單的依靠直覺就能解決的問題了,除非自己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但是即便是專家也要麵對某一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要想知道產業以後的發展狀況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在投資的時候,投資者一方麵要注重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上的理性判斷,另一方麵也要相信直覺,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對於“股神”巴菲特來說,幾十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戰績,直覺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重大的投資決策,他總是向他的直覺索要答案,直覺儼然已經成為了他的向導。當直覺告訴他此項投資可能會存在風險時,即使再具有誘惑力,他也不會采取行動;當直覺告訴他此項交易可以有利可圖時,他將在第一時間果斷出手,搶占先機。
可口可樂和《華盛頓郵報》公司是巴菲特眼裏最優秀的企業。但是在它們雙雙陷入困境難以自拔,大多數投資者都對它們置之不理時,正是巴菲特的果斷投資不僅使這兩家公司擺脫了困境,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投資者他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當人們對他的舉動大惑不解時,他解釋說:“我隻是憑直覺做出的判斷。我是可口可樂忠實的追隨者,而且我小時候曾是《華盛頓郵報》的送報員,它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覺告訴我投資這兩家公司,一定不會令我失望。”
對於如何選擇投資對象巴菲特總是依靠直覺,而對於如何經營他的公司,他同樣也會依靠直覺。所以當大多數管理者都為研究股市行情和公司報表忙得不可開交時,他卻顯得輕鬆很多。然而他的非同尋常的做法,可能除了他自己之外,很少有人可以理解。他也因此曾經遭受過他公司股東的質疑。在他們看來,巴菲特的做法大膽冒險,根本不合乎邏輯,他是在拿股東的錢開玩笑。麵對股東的怨聲載道,巴菲特選擇了沉默,因為他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未來豐厚的利潤會為他做出最好的說明。
仔細觀察的話,我們還會發現他從來不刻意地去研究股市行情。在他的辦公室裏看不到任何一個與研究股市行情有關的設備,找不到一台電腦,也沒有股票報價機或其他股票數據終端,辦公桌上也沒有計算器,他的大部分投資決策並不需要很多的數字做依據,一些簡單的計算是在大腦中完成的。辦公室內有一台電視機,但它不是專門為收看股市行情而設置的。辦公室內的電話機隻用來與少數的幾家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負責人保持聯係,下達動輒上億美元的股票交易指令。
可見,直覺在投資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直覺並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直覺並不是魯莽的對某一項投資做出判斷,直覺的基礎是調查研究,是在對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判斷。巴菲特的這種對投資的直覺並不是天生的,他不是盲目地進行投資,而是與他對所投資股票的公司的詳細了解和調查習慣有很大關係。在對所要投資的企業進行仔細的調查後,他隻要覺得這家公司很有發展潛力,股票能在將來為自己帶來利潤,就不會過多關注股市行情,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覺做出投資決定。
正如巴菲特本人所說:“自己的感覺是自己對即將購買的股票和企業的第一感覺,這種感覺是建立在對企業的充分了解之上的。”這種直覺會使人產生一種超前的投資意識,由這種意識所決定投資對象將來的經營狀況是不會在股市中立刻被反映出來的。所以股東會產生一種其投資決策與市場行情相悖的感覺。巴菲特認為這種感覺很容易受到市場行情的幹擾,尤其是那些不熟悉股市的投資者受到這種幹擾的傾向更為明顯,他們常常改變原本正確的投資決定,結果適得其反。
在實際的投資活動中,像巴菲特說的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有些投資者一開始的時候感覺投資某隻股票很可能賺到大錢,但是在真正要投資的時候,卻因為股市的某種因素而改變了這種想法。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隻很有潛力的股票時,他們後悔莫及。所以投資者在決定某項投資的時候,切忌猶豫不決。當然,直覺並不能保證每次都能投資成功。對於後來出現的新的影響因素,一定要考慮在內,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