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認為,一般投資者獲得信息的渠道,來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麵。

(1)各類證券市場的分析報告

這類信息包括各抒己見的股評報告、專業人士作的上市公司分析、行業分析報告等。

(2)新聞媒介公布的信息

這類信息包括金融和證券市場管理政策、宏觀經濟報告、上市公司年報、上市公司信息公告等。其中,前兩類直接影響股市大盤的走勢,後兩類則會影響到個股的漲跌。

(3)所謂的“市場傳聞”。

股市的消息,可以大致分為真假兩種消息。真的利好消息一般能支撐股價,而假利好消息則往往是利益集團別有用心的產物。如希望出脫股票的一方故意營造利好氛圍,輕信消息的投資者一旦上當,一般會損失慘重。事實上,一手消息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隻有極少數人可以獲得,他們往往是內部人;二手消息則要經過許多手傳遞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流傳到了市場中間。這個時候,消息股的股價一般已經上漲了不少,利好已經部分、全部甚至過度在股價中體現。若此時投資者仍憑二手消息買入消息股,則無異於將自己置於危境。

一位真正的投資者,應該清醒地知道股價受到各種合理和不合理因素的影響,會上下起伏。當手中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或者聽到某種傳言及消息時,真正的投資者通常表現得很鎮定。因為他們知道,隻要公司仍然保持吸引他們第一次買下公司股票時的質量,價格上漲那隻是時間的問題。對暫時的股價下跌,沒有必要驚慌。對於這一點,巴菲特說:“除非你能做到看見自己的股票下跌50%仍然不驚慌失措,否則就不要進入市場。”

在股票投資中,巴菲特從不聽信任何消息,他自信地認為,一個公司的經濟基本麵的情況,決定其股票的價格。所以一定要做好公司的財務分析工作,那種把市場視為最後仲裁人的投資行為,是很難令人接受的。但是,這正是為什麼人們在股票市場難以獲利的原因。巴菲特能消除有關股票價格與價值確定的困難,因為他無視股市是最後判斷依據。他說:“對我而言,所謂的股票市場並不存在它隻是一個讓我看一看是否有人願意在那裏幹蠢事的參考罷了。”

巴菲特認為,他不會因股票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而變得富一些或窮一點兒。因為他做的都是長期投資。盡管大多數人對下跌的股價總是難以忍受,巴菲特卻能沉著冷靜。因為他自信他在股票估價方麵能比市場做得更好。巴菲特指出,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就沒有資格玩這個遊戲。

長久以來,巴菲特相信格雷厄姆有關股票市場的告誡是正確的。股票市場不是向導,而僅僅是為投資者提供了權益買賣的場所。對此,巴菲特說:“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隻注意兩點:買什麼股票;買入價格。”

巴菲特擁有喜詩糖果公司和《布法羅新聞報》已經有好幾年,他卻不考慮每天的市場行情。因為公司本身經營得很好和股市完全沒有關係。為什麼可口可樂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GEICO公司以及美國廣播公司之間必須有差別呢?毫無疑問,巴菲特非常了解他所持股的這些公司的經營狀況,正如他知道他自己的私人公司的經營狀況一樣。巴菲特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公司的銷售、盈餘、利潤和資本轉投資的需求方麵。

巴菲特有充分的理由提醒投資者:他不需要市場的報價來確認伯克希爾的普通股投資。對於投資者,道理是相同的。當投資者的注意力轉向股票市場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打探各種消息時,當他們在心中唯一想的是“有沒有人最近做了什麼愚蠢的事,讓我有機會用不錯的價格購買一家好的企業的股票”時,此時的他們就已經接近巴菲特的水準了。

在中國股票市場中,投資者一般比較關注各類信息。尤其是各種市場傳聞,希望能從中獲得超額贏得。但由於此類消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很容易被莊家利用,引發市場的跟風現象。其實,在證券市場規模日益擴大,機構資金實力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增強的背景下,莊家要想對某隻股票進行大資金的炒作,都必須在深入研究第一類信息的基礎上進行。這類信息是判斷大勢、精選個股的基礎,同樣應該引起投資者的高度重視。因為無論對機構還是散戶,信息麵前人人平等。

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時間等方麵,投資機構顯然較一般投資者更具優勢,所以一般投資者在對待上述三類信息的判斷上,應結合市場特點,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在市場極度投機階段,股市對第一類信息反應最遲鈍,第二類和第三類消息則滿天飛,並會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

投資大師將閱讀與調研緊密相結合

巴菲特、索羅斯等投資大師用他們自己的投資標準來觀察投資世界、衡量企業。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在乎其他人怎麼想。事實上,其他人想什麼或說什麼,對他們來說價值極小或根本沒有價值。

對此,巴菲特說:“你必須獨立思考。高智商的人無意識地模仿其他人的現象,一直令人吃驚。我從不曾通過和別人談話而得到什麼好點子。”

那麼,投資大師不聽信別人,是采取什麼方式親自觀察與調查企業的呢?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都是將閱讀與調研緊密結合。

巴菲特曾這樣概括自己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閱讀。”由此可見,他是多麼的重視閱讀,閱讀是他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途徑。

巴菲特經常大量閱讀與上市公司業務與財務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在此基礎上再十分審慎地作出投資判斷。當然,他閱讀最多的是企業的財務報告,他說:“我閱讀我所關注公司的年報,同時我也閱讀它的競爭對手的年報,這些是我最主要的閱讀材料。”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巴菲特不僅僅是閱讀上市公司年報這些公開披露的信息,他從年報中發現感興趣的公司後,會閱讀更多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並且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年報後麵隱藏的真相。對此,他說:“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開的)的態度,與我看待冰山一樣(大部分隱藏在水麵以下)。”

閱讀與調研緊密結合,是巴菲特的投資成功秘訣。大量閱讀是掌握大量相關信息,是基礎和前提,而調查研究是為了實事求是。

巴菲特是如何將閱讀與調研相結合的,他的一段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你可以選擇一些盡管你對其財務狀況並非很了解,但你對其產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後,找到這家公司的大量年報,以及最近5~10年所有關於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鑽研,讓你自己沉浸其中。當你讀完這些資料後,問一問自己,我還有什麼地方不知道卻必須知道的東西?很多年以前,我經常四處奔走,對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雇員等相關方麵進行訪談……我一直不停地打聽詢問有關情況,這是一個調查的過程,就像一個新聞記者采訪那樣。最後,你想寫出一個故事。一些公司故事容易寫出來,但一些公司故事很難寫出來。我們在投資時,所要尋找的是那些故事容易寫出來的公司。”

與巴菲特一樣的是,索羅斯也是通過大量地閱讀來尋找投資機會。

索羅斯訂了30種業界雜誌,也閱讀一般性雜誌,四處尋找可能有價值的社會或文化趨勢。他遍覽群書的目的,就是要從資料中審視有何特殊之處,伺機切入市場。他很清楚,他必須把各種可能的信息輸入腦子裏,然後才能有憑有據地輸出投資策略。

為了能尋找到可以通過買入或賣空私人企業的股票來加以利用的新行業趨勢,他曾在20世紀70年代大量閱讀《肥料溶劑》、《紡織品周刊》等許多行業刊物,或者為了尋找可能影響市場的社會或文化趨勢而閱讀雜誌,或者仔細研究企業的年報等資料。

單是閱讀資料,索羅斯認為尚嫌不足。當他通過閱讀方式,認為發現了一種新趨勢時,他會去拜訪企業管理層以及其他需要拜訪的人群。在他有地位及影響力後,他更加頻繁地通過親自了解、實地勘察的方式,深入了解投資目標。

當然,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們也不是不和人交換意見。他們唯一會將他人意見作為參考的,就是那些投資哲學與他自己的相同,而且像他一樣成功地使用著同他完全一樣的投資係統的人。例如,巴菲特會與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交換意見,索羅斯會同他的量子基金的接班人坦利?德魯肯米勒商討如何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