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人人都知道,投資股市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然而投資市場上最大的風險其實來自於投資者的狂熱和缺乏理性。巴菲特大賺特賺的秘訣不在冒險和碰運氣,而是在他善於把握市場規律,了解市場特性,理智地規避風險。

麵對市場要時刻保持清醒

巴菲特崇尚理性、穩健的投資觀念,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正如他說過的一句話:“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時間更長、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

對於成長性股票,巴菲特認為很難知道支付什麼樣的價格才算合理,也不知道購買多少股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

對於所有包含預測成分的指標,巴菲特都認為不是投資的基礎。因為對於公司經營的預期總是由於其易變性而難於達成,一旦樂觀的情緒占主導,價格就會遠高於其價值,隨之而進行的操作就成為典型的投機行為。

巴菲特認為,當投資人過度預估這些捉摸不定的東西時,通常會帶來具有風險的思考模式。他舉例說,如果一家公司預計未來盈餘豐厚,投資者就會以高價去購買,這樣,股價就會很容易偏離其實質價值,並不斷擴大,而一旦盈餘的預期未能達成,投資者麵臨的風險就可想而知了。

巴菲特堅信,凡是泡沫最終都會破滅,不管是新經濟還是舊經濟,公司的盈利才是第一位的。巴菲特的冷靜和理性反映了他的投資原則。事實證明隻有理性投資者才能活得長久,才能戰勝非理性的市場。

1968年,巴菲特在第一次碰到美國股市大牛市時,始終保持理性,毅然做出了退出的決定。當時,關國股票的日平均成交量達到了1300萬股,比1967年的最高記錄還要多300萬。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買賣單據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在美國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了許多天。到1968年12月,道?瓊斯指數竟然攀升到了990點,1969年初又升到1000點以上。

麵對一天比一天令人狂熱的股市,巴菲特清醒地意識到,狂熱背後的危險正在一步步逼近,為了防止自己的盈利付之東流,在1969年5月他最終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決定:解散巴菲特合夥公司。當時市場正處在牛市的高潮中,很多股東對此大為不滿,巴菲特的解釋是:“我無法適應這種市場環境,同時我也不希望試圖去參加一種我不理解的遊戲而使自己像樣的業績遭到損害。”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決定是無比明智的。就在巴菲特退出股市不久,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種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0%。而在這次近似瘋狂的牛市中,巴菲特合夥公司沒有賠一分錢。

巴菲特說:“這場遊戲的參與者是那些容易受騙的人、自我陶醉的人和無所顧忌的人。我相信,當這一時期的股票市場和商業發展被寫進曆史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種現象將會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也許是最具特色的狂躁病的表現。”

格雷厄姆曾經說過:“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個性穩定的人,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資者具有數學、財務、會計方麵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仍難以從投資行動中獲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巴菲特將老師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升華為:“合適的性格與合適的才智相結合,才會產生理性的投資行為。”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7年年報中指出:“一個投資者必須既具備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時又具備必須把他的思想和行為同在市場中肆虐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自己與市場情緒保持隔絕的努力中,我發現將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的故事牢記在心非常非常有用。”

巴菲特始終堅持充滿理性的穩健投資,絕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不僅使其逃避過一次次股災,也使得機會來臨時其資本迅速增值。但汪洋股海中,很多投資者卻在不清楚風險或自己沒有足夠的風險控製能力下貿然投資,又或者由於過於貪婪的緣故而失去了風險控製意識。種種摸爬滾打的成敗經曆告訴我們,在做任何投資之前,都應把風險因素放在第一位,進行理性的分析,並考慮一旦出現風險時我們的承受能力有多強,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是的,戰勝市場的愚蠢首先要戰勝自己的愚蠢。投資者戰勝市場的前提就是保持理性,盡可能減少行為認知偏差導致的愚蠢投資決策。

今天,巴菲特雖然老了,但他的投資理念卻並不過時。

市場並不是總是有效

股票市場曆來充滿著變數,在所有投資者的內心裏都充滿著對股市不確定性的恐懼。正是由於人們都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心理,於是便開始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研究。這時,就出現了一種有效市場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投資者永遠不可能在恰當的時機買入正確的股票。因為市場價格不能完全反映所有的有效信息,而且事實上,投資者也不可能在所有時間裏都對市場信息了如指掌。

正當這個理論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的時候,一種批判的聲音若隱若現。這個聲音對有效市場理論提出了挑戰。它認為市場本身就是由眾多不理性的因素構成的,所以市場本身是無效的。因為人們總是依靠自己的認知去對市場進行預測,這樣會給市場披上濃厚的人為色彩,需要指出的是人並不是萬能的,並且自身也並不能夠做到絕對的理性,所以市場的不理性也就是必然的。

這兩種理論對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時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果投資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那麼股票價格將是所有信息的集中反映,所以根本無需去了解公司的基本情況,隻要在股價較低時買入,漲高時賣出就可以了。如果投資者認為市場是非理性的,那麼股價就不會完全反映公司的所有信息,股價跌漲似乎就變得毫無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的內在價值,在他看來,如果公司的價值高於它的股票價格,以一個合理的價位將其買進,就是一個獲利的絕好時機。

顯然,巴菲特是後者的堅決支持者。他說:“如果市場總是有效,我隻會在大街上到處流浪。”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投資經曆,他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在買入一家企業時,他隻做兩件事,第一是對企業的價值進行評估;第二是對市場價格進行理性分析。而不是像很多投資者那樣隻關注股票價格的跌跌漲漲。

在他看來,如果有效市場理論足夠的正確,那麼,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成為一個投資大師。有效市場理論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所有投資者都不能做到絕對理智。所以,在人為因素濃厚的股票市場不會為理智留有一席之地。其次,投資者無法做到對股市信息進行正確合理的分析。因為他們通常都會拋開公司自身因素,而采用事實上根本無法正確反映公司基本情況的因素進行分析。最後,投資者往往看重的是公司在短期內的經營業績,這會導致投資者犯下高價買入,低價售出的嚴重錯誤。

巴菲特經過多年對股票市場的觀察,得出了一個結論:股票市場通常在短期內是無效的。因為長年累月在股票市場上活動的是充滿複雜情緒的人,他們總是將多樣化的情緒注入股市信息中,可想而知,當有人的因素摻雜在其中時,股票市場是不會反映出公司的內在價值的。甚至有時候會導致公司的價格遠遠低於公司的實際價值。此時正是巴菲特采取行動的最佳時機。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巴菲特就曾經不失時機地利用市場的無效,大賺了一筆。當時的美國,由於長期的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導致股票市場持續下跌,陷入了長時間的低迷。恰恰就在這時,巴菲特投資3000萬美元買入了《華盛頓郵報》大量的股份。巴菲特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投資呢?原因就在於,此時的股票市場無法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導致《華盛頓郵報》的價值不但無法通過股票價格真實地反映出來,反而被大大低估了。對於精明的巴菲特來說,選擇在這時買入該公司的股票當然是明智之舉。

所以巴菲特告誡所有投資者,市場並不是永遠有效的,但聰明的投資者不會因此而灰心喪氣,因為市場的無效恰恰給他們提供了投資獲利的大好機會,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跑贏市場,成為最後的贏家。

忽視短期波動,購買未來

在股市中,最常見的就是股價的波動了。有時候麵對的明明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但是股價卻一直在價格的低位盤旋,導致很多投資者忍痛割愛,止損出局。事實上,巴菲特對這種情況的看法是:股價的波動是一件好事,因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股價是不可能背離其內在的價值的。

巴菲特告訴投資者要忽略市場的短期價格波動,專注於公司的長期發展,因為從長期看,市場最終會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他的理論是:既然一個企業有內在價值,它就一定會體現出來,問題僅僅是時間。因此,在長期投資中,巴菲特勸說投資者一定要忍耐再忍耐:

“我們的股權資本使得資本城公司能夠取得35億美元的資金用來並購美國廣播公司ABC。雖然對資本城公司來說,ABC作為其主要下屬子公司的效益在未來幾年內很可能不太理想。但我們對此絲毫不會煩惱,我們會非常耐心地等待。不管你有多麼偉大的才華和努力,許多事情還是需要時間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