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也曾多次強調,他買入一隻個股之後,完全不擔心這隻個股有沒有人在買賣。即使買入股票之後,市場關閉長達10年不能買賣這隻股票,他也不會憂心。他始終都信奉恩師格雷厄姆的名言:“就短期而言,股市是個情緒化的投票機器;但就長期而言,它卻是個準確無比的天平。”對巴菲特來說,股市是反映宇宙間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標。就像天氣那樣,準確無誤的預測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準備,任何情況都能應付自如。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馬基爾評論說,很多股民買股時,價格雖高了,但卻還買下,因為大家心裏在想,雖然自己很傻,會以這個價格買入,但買了不久後,就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跟著他們買去,所以今天高價買入並不算傻。馬基爾稱之為“更傻的人的原理”。
事實上,人類史上從未有過在股市裏賺錢的技術分析師,巴菲特也絕對不是像技術分析師那樣,靠觀看圖表來預測市場走勢的。巴菲特更不是像國際知名的狙擊大師索羅斯那樣,以猜測和嚐試影響國際市場參與者情緒而賺錢。要知道即使是索羅斯近年來也是虧損連連。
許多投資者很不喜歡擁有那些股價已經下跌很久的股票,卻對那些一路上漲的股票非常著迷,但結果卻往往是高價買進低價賣出。而巴菲特的實戰經曆卻總表現出另辟蹊徑的勇氣。
巴菲特就是這樣一個理性的獨辟蹊徑者,他極善於把握投資機遇。他看好的投資往往會令其他投資者深感疑惑。但結果卻總是證明巴菲特獨具慧眼、另辟蹊徑的投資策略是有道理的。他的價值取向就在於他與眾不同的投資思維模式加上理性看待市場。
巴菲特看好大眾傳播和出版事業的前景,他認為報紙和電視台是很容易了解的行業。他曾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水牛城新聞報》20年以上,但他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是對美國最大報紙發行企業加內公司的投資。
加內公司是采取分散化經營的新聞和大眾傳播公司,既有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又有分布全美各地的10家電視台和11家廣播電台,更是北美最大的戶外廣告集團。但當巴菲特20世紀80年代末期買下加內公司4.9%股份時,卻是美國傳媒業發展的一個低穀,投資者都在廉價傾銷他們在紙媒體的投資。而此時加內公司大膽使用加內的產權(也就是用自己的股票)來收購其他報紙,結果《今日美國》擴張成為全美最大的報紙,加內公司盈利開始穩步遞增,巴菲特因此又撿了個大便宜。
要想擊敗市場,第一個條件當然就是不要受市場情緒的影響。而不受市場情緒的影響,首要條件就是為自己確定一些選股的準則。
巴菲特從不公布他選股的本益比標準,但根據那些曾經把本身私人事業賣給巴菲特的創業家所說,巴菲特收購私人企業時,所要求的本益比是不要超過10倍。以1999年年初的每股70000美元來算,伯克希爾的“長期預算本益比”是10倍或更低。這也難怪巴菲特於1998年9月16日評論說,他將會第一次做出準備,以便隨時購回伯克希爾的股票。
不用擔心經濟形勢和股價的漲跌
很多投資者認為,經濟形勢對於股票投資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每當他們打算對某個企業進行投資時,未來的經濟形勢如何就成為了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此刻經濟形勢就像是一條繩子,總是牽絆著他們的手腳。天長日久,對經濟形勢的擔心就成了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巴菲特對待經濟形勢的態度卻與他們截然不同。對此,他說:“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什麼經濟形勢,去看每日股票的漲跌,你花的時間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亂並難以自拔。”
所以巴菲特在進行股票投資時,總是把大部分的經曆都放在對投資企業的研究上。在他看來,企業的盈利能力、經營曆史、股東回報率、管理層的素質等這些具體情況要比經濟形勢重要得多。因為這些因素將決定投資者投資的成敗,如果投資者所選擇的是那些優秀的企業,那麼他們就大可不必擔心未來的經濟走勢,因為這些公司總是能以它們超強的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從而為它們的股東創造出高額的利潤回報。甚至就算是在經濟形勢惡化的時候,它們仍然能夠抵擋住由於經濟形勢惡化而帶來的衝擊。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巴菲特出巨資購買喜詩糖果公司後不久,美國政府推出了新的價格政策,這個政策的出台在常人看來是對巴菲特非常不利的,於是,人們便以為巴菲特會將手中持有的股份全部賣掉,但是巴菲特的決定卻令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他沒有因為新價格政策的影響而放棄他的股票,而是選擇了繼續持有。最後,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所以,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若是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擔心經濟形勢的變化上,那麼最終他隻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永遠也不會有所作為。
在巴菲特看來,投資者最熱衷做的一件事就是憑空揣測未來的經濟形勢,然後無形之中自己就被這種揣測束縛住了手腳,導致自己在製定投資策略時總是圍著這種揣測團團轉轉,瞻前顧後,猶豫不定,即使最終做出了決策,但很大程度上這個決策也是錯誤的。投資者應該知道,經濟形勢的變化、股票價格的跌漲或是通貨膨脹是否出現都不是人為能控製的,任何投資者都不具有能夠預測經濟形勢的特異功能。就像巴菲特在幾十年前,並不知道越南戰爭會突然爆發,美國總統也並沒有告訴他美國政府將要對物價和工資進行大幅度調整,他也更不會知道世界政局能夠惡化到竟然引發了兩次影響世界的石油危機。而就是在經曆這些變化與動蕩的過程中,巴菲特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為他的財富王國增磚添瓦。
每當巴菲特回憶起幾十年前那些動蕩不安的歲月的時候,他總是說:“我總是慶幸,在那些令人心驚膽戰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我沒有被它們嚇倒,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我們沒有停止我們的購買行動,我們選擇了堅持和忍耐,當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事實證明我們當初的選擇是理智的,倘若當時我們選擇退縮,那麼我將用我的餘生進行懺悔。”
所以,巴菲特告誡那些投資者:“未來將會有千萬件大事發生,但是遺憾的是除非它擺在我們眼前,否則,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它們是什麼。但是索性的是隻要我們選擇的是優秀的企業,那麼這些事就不會對我們的長遠利益產生什麼影響。”
然而,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巴菲特對於股價的跌漲似乎也同樣冷漠。幾十年來的投資經曆,巴菲特已經對股票市場的詭異莫測有些熟視無睹了。他似乎比常人更能理智而冷靜地看待股票市場的變化多端。然而就是他的這種超乎尋常的理智與冷靜,總是讓那些暫時被嚴重低估的優秀企業成為巴菲特的囊中之物。巴菲特總是提醒投資者,不要讓自己成為股市的奴隸,要知道股票市場存在的價值就是它為眾多投資者進行投資提供了一個舞台而已,倘若投資者由此就誤以為,它還會給你提供一些有利的信息,那你就犯下了非常愚蠢的錯誤,因為它對於你的喜怒哀樂毫不關心。但是倘若你已經對你的投資企業的所有情況都了如指掌的話,你從此就無需看股票市場的臉色行事。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完全可以將它拋到九霄雲外去。
對於這樣的行為,巴菲特似乎比別人顯得更積極一些。他總是對那些整天坐在股票行情終端機的投資者投去鄙夷的目光。在他看來,這個東西總是會束縛他的手腳,索性一腳踢開,輕鬆上陣,反而更能夠遊刃有餘。
上個世紀80年代,具有世界飲料王國之稱的可口可樂公司,遭遇了公司有史以來的股價大跌。巴菲特卻選在此時對可口可樂公司進行投資,兩年之後,當可口可樂公司的價格總額從當初買入的大約11億美元驟增到了大約38億美元時,巴菲特對此做出了解釋。他說:“我看重的是它所潛藏的巨大潛力,對於它為何會出現下跌,我認為那隻是暫時的。股票行情終端機上的價格幫了我一個大忙。”
所以,巴菲特對所有投資者的建議是:如果你已經選擇了一家優秀的企業,而且還要打算對其進行長期投資,那麼你就要知道,此時的股票價格對你來說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無論它的股價如何波動,最終你都會看到它的價格會向它的價值靠攏。麵對如此不可辯駁的事實,你隻要去終點等候它的到來,而無需陪它跑完全程。正如巴菲特所說:“在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即使市場休市一兩年,我們也不會有任何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