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投資在開始時不太理想,在付出努力後,其結果卻圓滿。巴菲特的美國再保險公司就是一例,還有當年的所羅門、水牛城的報紙也是先憂後喜。當然,也有“割肉”出脫的,比如他對“第一進口碼頭”(Pier 1Import)的投資即是。

投資一個企業之後,巴菲特通常是做好長期持守的心理準備的,但這種堅守不是死守。發現自己判斷失誤,有錯當改還是得改,也有的得見好就收。

投資者應該持有這樣的信念:買進具有持久競爭優勢公司的股票,就應該長期持有而不賣。一旦股價夠高,出脫持股也絕對是合理之舉。作為普通投資者,賣掉正在賠錢的有可能繼續下跌的股票是很謹慎的行為。留下收益顯著的股票具有同樣的意義,隻要它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基本麵。當然要確定一隻股票是否仍然是優勝股,要看價格調整的原因。如果是總體市場走弱或“正常的”日常波動導致的股價下跌,該股票可能仍然是隻優勝股。如果跌價的原因是長期性的,那就必須止損或換股。長期跌價的原因可能包括:銷售額下降、稅務問題、訴訟、熊市正在出現、更高的利率以及對於未來利潤的不利影響等。這種情況下已經對長期的收入前景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這時就應該果斷的賣掉賠錢股。

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適當時機進行回購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適當的時機把股票進行回購是聰明的公司經理低價買入自己熟悉或自己供職公司股票的大好時機。”

股票回購是指當公司的股票價格低於公司價值的時候,公司以及公司的管理層通過采取拍賣式的競價方式以遠遠低於公司價值的價格獲得該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一家公司的經營業績良好,那麼就會產生大量剩餘的資金,而這些剩餘的資金通常會有以下三個方麵的用途:投資新的業務、向股東分配紅利、股票回購。其中投資新的業務和股票回購可以使得每一項資金產生出更大的投資收益,從而為股東帶來更多的投資回報。所以在股票市場上,當公司股票的價格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的時候,股票回購是經常出現的,因為在此時回購股票可以大大提升股東的收益水平。

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大多數投資者對股票回購這個概念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當巴菲特提出股票回購的時候,引起了人們的一片驚詫。

巴菲特將股票回購的目標瞄準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華盛頓郵報》,而且結果令他十分滿意。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他在對媒體類股票剛剛萌發興趣時購買的股票,當幾年以後,《華盛頓郵報》開始壯大的時候,他仍然持有著這些股票。

巴菲特通過對市場的深入分析指出,通常情況下,一家經營業績良好的報業公司的出售價格大約為公司年銷售額的2.5倍。但是對於《華盛頓郵報》來說情況會更為樂觀,因為其內在價值遠遠高出了巴菲特的購買價格。這也就是巴菲特之所以願意以如此之高的價格購買《華盛頓郵報》的原因,而且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他們在當時還並沒有發現這個行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所以,巴菲特可謂是占盡了先機。

但是事情也並不像巴菲特所想象的那樣順風順水,就在巴菲特購買了該公司幾年後,公司的股票價格出現了下滑,而且這樣的下滑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停止。這對於巴菲特來說可謂是不祥的預兆,於是他大大地縮減了他的投資總額。直到1976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價格還仍然低於巴菲特當初的收購價格。

此時的巴菲特開始尋找一個能夠避免因股價繼續下滑而帶來巨大損失的方法。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巴菲特找到了《華盛頓郵報》的董事會主席凱瑟林?格雷厄姆,建議他對於該公司的股票采取回購策略。但是巴菲特的好意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得到凱瑟林?格雷厄姆的認可。於是巴菲特便與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進行了一次漫長的談話。在談話過程中,巴菲特向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詳細地介紹了股票回購的好處。他說股票回購對《華盛頓郵報》而言具有以下優點:

(1)股票回購作為一種籌資策略,可大規模地改變資本結構,提高財務杠杆,使資本結構最優化。如果《華盛頓郵報》的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比重過大,就可以采用發行長期債券並用發行長期債券所得的資金回購股票。這樣,就可以迅速改變《華盛頓郵報》的資本結構,獲得財務杠杆利益。

(2)股票回購還可防止《華盛頓郵報》被兼並。因為股票回購減少了市場上的股票數量,將所有權內部化,這樣就可有效地阻止《華盛頓郵報》被敵意地收購或兼並。

(3)股票回購給予《華盛頓郵報》股東的利益,會使股東認為股價下跌是一種暫時現象。

(4)通過股票回購,將回購的股票庫存,這樣給《華盛頓郵報》下一步籌資帶來了靈活性,當其需要資金時,可隨時將庫存股票投放市場。

經過了幾個小時的談話之後,巴菲特終於說服了凱瑟琳?格雷厄姆女士。於是,她開始對該公司的股票進行了大量的回購。此時《華盛頓郵報》拿出500萬美元,回購了20%的股份,外在股份還剩3600萬股,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為3.96億美元。這就意味著,《華盛頓郵報》僅用500萬美元就讓現有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提高了3600萬美元!很難想象通過其他方式可以達到這樣的效率。事後,凱瑟琳?格雷厄姆女士對於自己當初的固執行為感到慚愧,她說:“我在一開始就誤會了巴菲特的好意,很難想象要不是他的苦口婆心,事情的發展也許會很糟糕,但幸運的是我沒有讓自己犯這樣的錯誤。”

此後,《華盛頓郵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堅持了股票回購這個策略。到目前為止,該公司通過回購已經使外在股份減少了50%以上,而對於巴菲特來說也是其中的最大獲益者。此時,他從當初購買《華盛頓郵報》的1100萬美元已經達到了17億美元。他說:“股票回購會給投資者帶來兩方麵的好處:其一是投資者可以從股票回購中獲得少納稅或推遲納稅的好處;其二是股票回購可以減少市場上股票流通的數量,使股票的供求關係發生有利於供方的變化,從而使股票市價保持持續上漲的勢頭,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資本收益。這項收益要遠遠大於少納稅帶來的收益。如果該公司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沒有及時采取股票回購策略,那麼可想而知,《華盛頓郵報》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創造出如此驚人的佳績的。”

雖然股票回購在今天早已經相當普遍,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這個策略是不被任何公司所看好的。因為大多數公司的管理層都認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資金購買自己發行在外的股票,那麼將會嚴重影響到公司的成長能力。

股市全盛時期,與其長期持有不如賣掉

巴菲特認為:買進靠耐心,賣出靠決心。這就提醒投資者:在股市的全盛時期,一定要看清楚市場的狀態,不要被市場強烈的投機氛圍衝昏頭腦。因為,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股價上漲帶來的喜悅時,市場的風險往往已經越來越高。當市場膨脹到一定狀態,出現泡沫時,就離泡沫破碎的時候也不遠了。一旦股市情形大轉,沒人能預料會跌到什麼地步,而等到股票價值再次調整又要一定時間,掌握在手中的相對不是很優秀的股票就根本體現不出它的價值,與其長期持有,不如賣掉。

在牛市的全盛時期,股市上的股票價格大都在上漲,此時股票價格偏離價值越來越遠。盡管這種狀態符合投資者想要獲取利潤的心理,但是股市整體水平會偏離內在價值越來越遠。這樣的股市行情,也很容易讓人辨認不清企業股票的真正價值,越是漲得快的股票越可能是投資者不熟悉的品種。股市不久將下跌,重新向價值回歸,在這個時期,投資者都可能抱有跟風心理。一旦股市冷卻,急速降溫的市場狀態又會對股價產生巨大影響。即使是優秀企業股票價格有時候也不能幸免。這樣,投資者的利益必然要受到影響。為了避免造成過大的損失和影響,投資者賣出一部分股票,也是合理的。在股市大盤和個股一漲再漲的過程中,潛在的風險也在不斷發酵。

華爾街股市曾流傳這樣一句名言:“股市在絕望中落底,在悲觀中誕生,在歡樂中拉抬,在瘋狂中消失。”但是很少有投資者理解並記住這句名言。果敢智慧、特立獨行的巴菲特卻沒有忘記這句話,也最終成為這句話的最大受益者。

1968年,華爾街股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道?瓊斯指數一路上揚,交易廳裏人頭攢動。人們爭相傳遞一個又一個能夠發財的股票信息,又同時被急劇而來的財富迷亂了心竅。一時間華爾街仿佛遍地是黃金,俯仰之間便能成為百萬富翁。

麵對如此繁榮的股市,巴菲特卻在將近半年的時間內少有舉措,他更多的時間隻是觀察思考。

終於,巴菲特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解散合夥人企業,逐一清算投資人的全部資金。

在華爾街股市的鼎盛期,一個專注於股市投資的合夥人企業宣布解散,聲名顯赫的巴菲特將要退出股市經營。對於這個消息,人們驚得目瞪口呆,無法相信。

合夥人企業隻保留了兩項投資:伯克希爾公司和戴維斯菲爾德零售店,合夥人可以任意選擇這兩個企業的股票或者現金。巴菲特自己選擇了股票,那時他擁有的財富已有200多萬美元。

而就在快到年底時,奇跡發生了。股市的牛氣漸盡,指數幾度飄搖,令人膽戰心驚。人們這時才想起來自奧瑪哈的巴菲特和那個被解散的合夥人企業。

1968年,合夥人企業鎖住了高額的贏利,超越道?瓊斯指數近30個百分點。巴菲特稱這是反常預兆。

此後,股市一路下跌,“噩夢”一個連著一個,熊市延續長達幾年,無數人的發財夢全部破滅,損失慘重。

進入1972年,伯克希爾的保險公司證券組合價值1億1百萬美元,其中隻有l700萬美元投資於股票。

1987年正是牛市的全盛期,道?瓊斯指數達到了讓人咋舌的2258點,巴菲特認為股市是個危險地帶,他賣掉了大多數股票。

在2005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自責道:“從我們最早買進這些股票後,隨著市盈率的增加,對這些公司的估值增長超過了它們收益的增長。有時這種分歧相當大,在互聯網泡沫時期,市值的增長遠遠超過了業務的增長。在泡沫期間我對令人頭暈目眩的價格嘖嘖稱奇,卻沒有付諸行動。盡管我當時聲稱我們有些股票的價格超過了價值,卻低估了過度估值的程度——在該行動的時候我卻隻是在誇誇其談。”

巴菲特的選擇顯示出預言家一樣的英明。當人們從那場噩夢中醒來之後,卻發現為時已晚。

理智的投資者一定要和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市場是變幻莫測的。若投資者想靠市場上的股價變化來投資,那將十分冒險。尤其是在市場發展到全盛期,股市出現了泡沫時,投資必須更加理智,絕不可人雲亦雲,這個時候的賣出決定往往比買入的決定更需要理智。

當股市由牛市轉入熊市之後,留給所有投資者的是深深的思考。巴菲特憑借他超乎尋常的理性,在股市成為永久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