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問秋菊願意吃什麼東西。她說,她最喜歡吃帶木棍的糖球。我們問:“把你賣了行不行?”“行!賣了我吃糖球。”“把你爸爸賣了行不行?”“行!賣了爸爸吃餅幹。”“把你媽賣了行不行?”“行!賣了俺媽吃香蕉。”“把你奶奶賣了行不行?”我們正恭候她說賣了奶奶吃什麼哩,她卻說:“奶奶沒有人要!”我們先是一驚,後來便放聲大笑。秋菊也嘿嘿地笑個不停。她顯然是了解這一句話的含義的。兩隻吊角大眼更明亮閃光,滿臉頑皮的神氣。
今年春天,一連幾天沒有能碰到秋菊。我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問她奶奶,才知道,秋菊已經被送回原籍去上小學了。我同小張有什麼辦法呢?我們都頗有點黯然神傷的滋味。從今以後,再不會有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女孩繞著小張轉圈了。
過了不久,我同小張又在秋菊奶奶主人的門前碰到這一位老婦人。她主人的輪椅的軲轆撒了氣,我們幫她把氣兒打上。旁邊站著一個極小的男孩,一問才知道他叫秋紅,兩歲半,是秋菊的堂弟。小孩長的不是吊角眼,而是平平常常的眼睛,可也是靈動明亮,黑眼球仿佛特別大而黑,全身透著一股靈氣。小孩也一點不靦腆,我們同他說話,他高聲說:“爺爺好!阿姨好!”原來是秋菊走了以後,奶奶把他接來做伴的。
從此我們又有了一個小夥伴。
但是,秋紅畢竟太小了,不能像秋菊那樣走很遠的路。可是,不管他同什麼小孩玩,一見到我們,從老遠就高呼:“爺爺好!阿姨好!”銅鈴般的童聲帶給我們極大的愉快。
有一天,我同小張散步倦了,坐在秋紅奶奶屋旁的長椅子上休息。此時水波不興,湖光瀲灩,楊柳垂絲,綠荷滴翠,我們顧而樂之,仿佛羽化登仙,遺世獨立了。冷不防,小秋紅從後麵跑了過來,想跟我們玩。我們逗他跳舞,他真的把小腿一蹬,小胳膊一舉,蹦跳起來。在舞蹈家眼中,這可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可是那一種天真無邪的模樣,世界上哪一個舞蹈家能夠有呢?我們又逗他唱歌。他毫不推辭,張開小嘴,邊舞蹈,邊哼唧起來。最初我們聽不清他唱的是什麼,經過幾次重複,我才聽出來,他唱的竟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不禁大為驚歎:一個僅僅兩歲半的鄉村兒童竟能歌唱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這情況誰能想象得到呢?
又有一天,我同小張出去散步,坐在平常坐的椅子上,小秋紅又找我們來。我們又讓他唱歌跳舞。他恭恭敬敬地站在我們麵前,先鞠了一大躬,然後又唱又舞,有時候竟用腳尖著地,作芭蕾舞狀。舞蹈完畢,高聲說:“大家好!”儀式完畢。這一套儀式,我猜想,是他在家鄉看歌舞演出時觀察到的,那時他恐怕還不到兩歲,至多兩歲出頭。又有一次,我們坐在椅子上,小秋紅又跑過來了,嘴裏喊著:“爺爺好!阿姨好!”小張教他背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張隻念了一遍,秋紅就能夠背誦出來。這真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
古人說“過目成誦”,眼前這個兩歲半的孩子是“過耳成誦”。一個僅僅兩歲半的鄉村兒童能達到這個水平,誰能不吃驚呢?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三歲識“之”、“無”,千古傳為美談。如今這個僅僅兩歲半的孩子在哪一方麵比白居易遜色呢?
中國是世界上的詩詞大國,篇章之多,質量之高,宇內實罕有其儔。
我國一向有利用詩詞陶冶性靈,提高人品的傳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提高人文素質。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近半個世紀以來,此道不暢久矣。最近國家領導人以及有識之士,大力提倡背誦詩詞以提高審美能力,加強人文素質,達到讓青年和國民能夠完美全麵地發展的目的,這會大大有利於祖國的建設事業。我原以為這是一件比較困難、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我哪裏會想到於無意間竟在一個才兩歲半的農村小孩子身上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光輝燦爛的未來,我不禁狂喜,真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秋紅到了21世紀不過才到三歲,21世紀是他們的世紀。如果全國農村和城市的小孩子都能像秋紅這樣從小就享有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機會,我們祖國的前途真可以預卜了。我希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聞風而動,到秋紅的農村裏去采訪一次。我相信,他們絕不會空手而歸的。
現在,不像秋菊那樣杳如黃鶴,秋紅還在我的眼前。我每天半小時的散步就成了一天最幸福的時刻,特別是在碰到秋紅的時候。
1999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