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但現如今的成本不僅僅體現在資金、硬件、軟件上,在執行過程中也體現出成本意識。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資源的調配利用與浪費。運用科學手段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減少資源內耗是縮減執行的最終目標。

1.運用科學手段,降低執行成本

1.運用現代化的管理降低成本

要降低成本,必須抓住管理這個綱。各企業要將實行成本目標管理與經濟責任製相結合,強化成本核算,在產、供、銷、財務等各個環節都要加強管理,把生產成本中的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工資、製造費、行政費等項中每一項費用細化到單位產品成本中,使成本核算進車間,進班組,到人頭。變成本的靜態控製為動態控製,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成本控製格局,使降低成本落實到每個職工的具體行動中。在此基礎上,一是要加強供應管理,控製材料成本。企業要製定采購原材料控製價格目錄,實行比價采購的辦法,實行貨比三家、擇優選購,做到同質的買低價,同價的就近買,同質同價,能用國產不用進口,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二是要加強物資管理,降低物化勞動消耗。物資儲量和消耗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產品成本的升降。因此,各企業要從物資消耗定額的製定到物資的發放都要實行嚴格的控製,對原材料等各種物資的消耗用品,要實行定額分類管理,在訂貨批量和庫存儲備等方麵實行重點控製,要按照適用、及時、齊備、經濟的原則下達使用計劃,並與財務收支計劃、訂貨合同相結合,納入經濟責任製考核,對影響成本的各種消耗進行係統控製和目標管理,防止各種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達到合理儲存、使用物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之既保證生產的合理需要,又減少資金占用;三是強化營銷管理,降低銷售成本。要把增強銷售人員的法律意識與加強銷售管理相結合,在每一筆銷售業務發生以前,要對客戶的營運狀況和承付能力認真調查核準,不能貿然發貨,更不能搞“感情交易”、“君子協議”,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對業務人員的工資、獎金、差旅費、補助、業務費及裝卸費、短途運輸費、中轉環節等費用本著既要節約,又要調動積極性的原則製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並嚴格考核與獎懲,對拖欠的貨款,要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的手段予以積極清收;四是要加強資金管理,控製支出節約費用。企業要建立健全財務監督體係,建立廠內銀行,通過推行模擬市場核算來降低成本,控製費用來提高經濟效益,避免用錢無計劃、開支無標準,多頭批條和資金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從而造成在資金使用上不計成本的做法,嚴格加強對資金的控製,使全體職工感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變由幾個算帳為人人當家理財,特別要加強行政費用及一些事業性費用的核算,包括管理部門的行政、差旅費、辦公費等的開支。在這方麵要根據承擔的工作性質不同,核算每個人頭的費用基數進行控製考核,每隻鉛筆、每張稿紙都必須從承包額中列支。

2.通過技術改造降低成本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上升、能源提價對成本的上升影響很大。如何在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業必須樹立技術改造是降低成本重要途徑的觀念,通過技術改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開辟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一是要特別注重工藝技術改革,積極采取新技術、新工藝節能降耗,從根本上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在達到產品質量目標的同時,保證成本控製目標的實現;二是在實施技改項目建設中應注意降低項目建設成本,注重以較少的投入求得較多的回報。一方麵要采取短、平、快的技改方式;另一方麵要采取超常規的基建和技改管理,上項目時機要選準,立項要準確,實施要快速,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加快技改工程進度,降低項目建設成本,爭取早日投資回報。

3.依靠靠深化改革降低成本

深化企業改革,不斷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提高職工素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精幹高效的運行機製,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環。各企業要把深化改革作為降本增效的重要工作。首先,要改革人事製度,打破幹部和工人的界限,體現“肯幹、能幹、幹好”的用人原則,實行招聘與聘任製相結合的人事製度,優化勞動組合,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做到“能者上、庸者讓、差者下”,從而調動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幹部職工的工作責任感和危機感,發動全體幹部職工投入到降本增效的工作中去。其次,在科學測定確保最佳成本目標所必須的勞動量的基礎上,相應改善勞動組織,核定勞動定員,改革內部分配製度,減少因非生產性人員過多和窩工、怠工、勞動量不足造成的消耗。各企業內部可根據各科室、車間的工作性質、工藝複雜狀況、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等因素,分別采取相應的分配形式,做到向苦、髒、累、險和高技能崗位傾斜,進而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增加有效勞動時間,降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消耗量和工資成本,按生產經營實體需要,對職能科室進行精簡合並,本著精幹、高效的原則配備管理人員,改變人浮於事的局麵,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4.憑借過硬的質量降低成本

產品的質量與產品成本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誰的產品質量高,誰就有競爭力,產品就有市場,就不會占用過多的資金;產品質量高,不出或少出次品,可以直接降低生產成本;產品質量高,就可以按優質優價原則,以較高價格出售,相對降低成本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產品質量高,可以贏得更多的用戶,直接增加銷售量,降低銷售成本;產品質量高,實際上也就節約了能源、原材料;產品質量高,就可以節省勞動力與管理費用,這樣無疑會降低成本。因此,企業要十分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千方百計嚴把產品質量關。

一是要強化對質量管理的領導,企業廠長(經理)要親自抓質量,形成質量管理網絡,每天反饋質量信息,進行質量分析、控製質量成本;二是要有嚴格的工藝技術標準,對影響產品質量的供、產、銷等各個環節實行係統的質量管理,做到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原材料不采購進廠,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三是要充實質量管理力量,完善質量管理製度,建立專職檢測隊伍,製訂自檢、互檢和專檢相結合的質量檢測製度和標準,嚴把產品質量關,同時將質量管理納入經濟責任製考核,推行優質優價優工資、劣質廢品懲工資的分配原則,對因各種原因影響產品質量的人或事要給予嚴肅懲處,以此增強企業上下的質量意識、提高產品質量;四是開展群眾性的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質量攻關。對影響產品質量,一時又難以搞清的質量問題,作為QC 小組的攻關課題落實到車間、班組,開展群眾性的QC小組攻關活動,使群眾性的QC小組活動在有組織領導、有活動課題、有計劃安排、有檢查落實的受控狀態下進行,從而提高產品質量。

5.優化結構降低成本

一是優化產品結構。一個企業的產品是否受市場歡迎,能否在市場中占有一定的份額,是降低成本的基礎前提。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銷售不出去,造成積壓,根本談不上降低成本。隻有產品品種多,產品結構合理,才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才有穩定的市場,才可以減少庫存和產品資金占用,加快資金周轉,隻有產品結構合理,才能加速產品擴散,實行多角化經營,加快市場滲透,提高市場的相對占有率,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以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真分析、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生產經營戰略,對市場形勢不好,積壓占用成品資金多的產品進行限產和轉產,對選擇的主導產品要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強化生產指揮調度等一係列措施提高產量,以降低產品成本中所含的折舊、利息等固定費用。同時還必須不斷創新、優化產品結構,采取“你無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精、你精我轉”的策略,增加花色品種,開發新產品,追蹤世界發展潮流,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形成不同的產品結構,使產品市場逐步擴大。

二是優化資本結構。在激烈競爭的市場形勢下,企業要不斷發展,以此來增強參與市場競爭,抗衡市場風險的能力,但是要發展就要靠大的投入,而且在目前整個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大的投入必然給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為此,各企業要通過兼並、租賃等多種形式,加大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優化資本結構,實現資本的擴張,以此來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達到降本增產,增銷增利的良好效果。就要靠大的投入,而且在目前整個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大的投入必然給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為此,各企業要通過兼並、租賃等多種形式,加大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優化資本結構,實現資本的擴張,以此來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達到降本增產,增銷增利的良好效果。

2.選用最佳人才,充分利用資源

一、選用最佳人選

在企業運作過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元素,無論戰略、計劃、控製,還是文化都是通過組織成員的行為來實現的,合適的人才是提高企業執行力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人才是執行力存在的基礎,執行力的強弱取決於組織是否有合適的人才。

1.樹立人才理念

現代企業管理最根本的人才理念是以人為本,其具體內涵包括:

(1)培養員工個人才能十分重要,而培育人才團隊更為重要,這能保證企業人才供需,發揮人力資源團隊規模效應。

(2)企業在人才利用上不僅僅是注重其數量,而且應當注重集眾人之所長,聚思廣益。

(3)人才的概念不僅僅是其個人自身的能力與素養,還應充分利用與其連帶的社會關係網能。

(4)企業人才的運用,不僅僅是企業內部人才的使用,對於外部人才的運用也應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