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缺乏文化性

有的企業做不長,做不強,技術和管理是表象,真正原因是缺乏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那種文化傳統和底蘊是氣質,不是畫個濃妝就學得會的。學曆和技能是衡量一個人的硬件標準,但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他的軟件,性格和態度,是文化。所以外企招聘員工強調“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們更注重內在素質,這才是決定個人價值的關鍵。

如何避免執行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抬高執行成本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執行內耗。執行內耗的形成因素眾多,主要因素有執行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內耗和由各種因素造成的阻力形成的執行內耗。

(1)避免培訓中的浪費

培訓是執行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訓的目的在於提高員的執行效率,然而事實卻是:雖然國內企業的培訓費用投入很大,但大部分企業的培訓效果都不盡人意,簡單地說,這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①培訓資源浪費的原因。

造成培訓資源浪費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者對培訓的重視程度不高。中國的企業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實幹家,他們不願意將自己用心血掙來的錢用在他們認為不實用的地方。因此,中國企業培訓大多是針對員工技能方麵的培訓,而往往忽略了培訓在其他方麵的作用,比如企業文化的傳承,企業凝聚力的加強,員工工作熱情激發等。也就是說,中國企業重視了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文化層麵的培訓。的確,能為企業帶來利益的是技術,但技術創造有賴於人,可是真正能留住人的 卻是文化。

培訓的計劃性和係統性差。在中國企業培訓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培訓是臨時抱佛腳!對新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是為了讓其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當員工走下坡路,業績舉步不前時,管理者們對員工進行培訓隻是為了打破這種停滯的局麵;而當企業一切都十分正常時。在許多管理者的眼中培訓就沒有必要了'“這樣挺好的,我何必花錢去搞那些?”正是基於這樣的培訓思想,大多數企業的培訓效果才不敢讓人恭維。

錯誤選擇參加培訓的人員。許多管理者對企業培訓的參與人員往往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總是有什麼機會,大家一起上,全麵撒網,一個不漏。然而,這種看似十分便宜的事卻正是造成浪費的根源之一。比如,有些員工的技能不足,培訓會增強他對於技能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果員工的工作態度不端正,對他的培訓隻是徒勞,甚至得不償失會對企業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員工的工作態度好,但學習能力差,對他的培訓則無法達到培訓目的。而大部分企業卻忽略了這個因素。

培訓方法選擇不當。企業培訓的對象是成年人,然而現在大部分的培訓方式多是授課式,這與青少年的學習模式十分相似。然而企業忽略了成年人自身的特點,他們更具有邏輯記憶力而非機械記憶力。如果成年人在學習過程中能聯係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情景和實踐活動,則可以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

②建立科學的培訓體係。

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培訓體係是企業將戰略要求轉化為培訓發展方案幫助員工形成戰略思路,使員工獲得執行知識和能力,快速提升執行力的有效工具。

科學培訓體係的構成。科學的培訓體係是由無形和有形的培訓體係各部分組成的。無形的培訓體係是指文化氛圍,企業可以通過正式培訓、宣傳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考核、激勵製度促進文化氛圍,通過搭建管理知識平台,共享傳播執行文化與思想。有形的培訓分為項目體係和支持體係。項目體係中又可以按部分來分類,包括市場、銷售方麵的培訓、研發方麵的培訓、人力資源管理方麵的培訓等;也可以按人員新舊分類,有人職培訓、在職培訓、晉升培訓等。軟件和硬件構成支持體係,其內容有培訓製度體係、培訓物質體係、人員組織體係和培訓信息體係。

以戰略為導向。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設計員工培訓方案,根據企業戰略目標分析,了解企業現在幹什麼,將來幹什麼,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在哪裏,企業的市場是什麼,有哪些競爭優勢和不足,以及每個部門和崗位的主要任務和關鍵性工作是什麼。

全麵係統培訓與有針對性地重點培訓相結合。全麵係統地培訓是針對快捷的渠道和主管溝通,隻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去解決問題,最後執行走樣,造成資源浪費,自然執行成本就高了。

(2)促進團隊協作。

團隊存在的意義在於提高團隊執行效率,科學分配任務,充分發揮團對人員各自特長,從而揚長避短,真正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團隊模式。然而在實際工作許多團隊的協作往往是失敗的,歸其原因主要包括:成員個性特征不相容,團隊結構不合理,激勵機製不合理,甚至缺乏,領導能力差等。因此,企業在培訓時應著重對員工的團隊協作能力進行培養。

(3)激發創新性思維。

有效執行不僅僅要求執行者的執行能力,而且要求執行者有著敏捷的創新性思維,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創新性思維的作用在於,它能找出比原有執行流程或操作方法更科學、更合理、更快捷的流程或方法,從而在時間與質量上提升執行效率。一般來說,具有創造新思維的人往往表現得更善於提問題,不迷信權威,不盲從大眾,富有激情,並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樂於做事,十分熱衷於出謀劃策等。因此,企業要提高員工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在培訓和平時工作中就應當注重訓練他們的係統思考和逆向思維能力。樹立減少內耗意識。管理者必須有這樣一個意識:執行內耗就是企業資源浪費。這樣才能夠保證管理者對執行內耗的重視程度,從而才能真正做到減少內耗,降低成本 。

4.把握執行細節,做到精細管理

一、精細化管理的概念及應遵循的原則

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以精細操作和管理為基本特征,通過提高員工的素質,控製企業滴漏,強化鏈接,協作管理,從而提高企業整體效益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說,精細化管理就是由過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的轉變,由傳統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轉變。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理念上的轉變。

精細化管理具有全員性、全麵性和全過程性的特點,它是一種全麵係統的管理模式。全員性要求每一位員工的工作都要精細化、精益求精;全麵性涉及到公司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生產技術管理、安全管理等;全過程性即精細化管理貫穿於企業的各項工作和每一個過程。實行精細化管理,要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要以現有的管理製度和企業標準為基礎;要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要從“細”上著眼,從“精”上下工夫。

二、如何推廣落實精細化管理

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特別是內地城市,精細化的土壤並不成熟,粗耕化和精細化的界線不明顯。因此,企業要想達到良好的精細化管理效果,必須進行重點管理,集中突破。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是改變崗位“法碼”不合理的現狀。在很多企業都存在崗位安排不合理問題。特別是基層員工,工作內容往往是由基礎性工作、臨時性工作、階段性工作、協助性工作等多種方式構成的複合體,事情又多又雜,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考核,員工隻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樣都抓、哪一樣都抓不好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管理者應站在員工“執行狀態”的角度,正確考慮員工能夠承受的專業難度和強度,合理地設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工作內容。

二是改善執行不到位的狀況。俗話說,贏在執行。任何製度或策略,如果執行不到位,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必須製定合理的工作計劃,實行崗位責任製,將每項工作具體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或個人,強化責任意識,特別是基層領導的責任意識,通過學習、考核等強製措施來加強各項製度的執行力度。

三是徹底改變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有些企業一味追求目標管理,至於員工采取什麼樣的手段或方法去達成目標,這些手段或方法是否損害了企業的形象和利益,是否損害其他部門的利益,是否就是為了目標而湊數,則無人問津。贏了目標,卻丟了形象或損害了其他部門的利益,實際上就是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所以,企業在洽標的同時應注重治本。

實行精細化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企業不僅要不斷地進行精細化管理的推進工作,還要不斷地進行分析和規劃,修正經營方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三、執行過程中,細節定成敗

細節造就完美的執行力,我們追求細節有多深入、多執著,執行力就會有多好。一般人認為,企業的管理者不應關注細節問題,而隻需把握企業的主幹——生產、經營和銷售等方麵的大原則就可以了,各種具體的細節問題應完全放手讓部屬幹即可。其實這是一種欠妥的管理方法,卓越的領導人從來不會對細節問題撒手不顧,反而會在適當之時對它追根究底。

1.細節決定成敗

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有這麼幾個案例值得企業管理者深思:1)由德國人設計的上海地鐵一號線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到中國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其中有那麼多的細節被忽視。其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這是由於細節造成的差距。 2)白蟻可以造成長堤潰決的後果,我們必須進行科學、細致地觀察和研究,才能防患於未然,任何麻痹和對細節的忽視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後果。這是忽視細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