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自信者方能成功

墨子曰:“君子進不敗其誌,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墨子說:“君子仕進順利、有所成就時不會改變他平素進取的誌向,不得誌的時候也是一樣,在逆境中能反思失敗的原因。即使落魄地降為平民,終日與普通的平庸民眾雜處在一起,終究也不會有任何抱怨的心理,也不會自暴自棄,這是因為他有自信心的緣故。”

人生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中人們總會遇到一些荊棘與坎坷。當這些不幸將我們籠罩時,其中有些人便會沮喪、失望、痛苦、逃避、低頭、認輸……

墨子說:“古代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都想使國家富強,人口眾多,法律政事有條理。然而求富不得反而貧窮,人口不增反而減少,想治理好反而混亂,這是從根本上失去了所想的,而得到了所憎惡的。”這是為什麼呢?墨子認為是持“有命”觀點的人太多了。

主張“有命”的人說:“命裏富裕就富裕,命裏貧窮就貧窮;命裏人口眾多就人口眾多,命裏人口少就人口少;命裏治理得好就治理得好,命裏混亂就混亂;命裏長壽就長壽,命裏短命就短命。雖然自己力量強大,又有什麼用呢?”

針對“有命”的觀點,墨子從“本原的、推究的、實踐的”三個方麵進行了有力的辯析。其中,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認為有命。為什麼不向上看看聖王的事跡呢?古代,夏桀亂國,商湯接過國家並治理它;商紂亂國,武王接過國家並治理它。這個世界並沒有改變,人民沒有變化,桀紂時天下就混亂,湯武時天下就得到治理,怎麼能說是有命呢?”

墨子對“有命”論的批判啟示我們,人應自信、自立和自強,尤其是麵對困難的環境時,更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改變不利局麵,在困境中自立、自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某方麵的不足,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能否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且不被它削弱自信,卻是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強者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為此自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而弱者恰恰相反。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欲望。“做偉人”其實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現。在這一理論提出之後,一些心理學家經過認真研究,也得出了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曆史、家庭、性別、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讚美、喜受尊重的強烈願望和傾向。

大家都知道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個殘疾人,那他是個強者還是弱者呢?1962年,美國曆史學會組織美曆史學家投票,選出了五位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排名第三,僅居於亞伯拉罕?林肯和喬治?華盛頓之後,成為美國曆史上惟一一位連任四屆、主持白宮時間最長的總統。

羅斯福被公認為世界曆史上能夠扭轉乾坤的巨人之一。關於他的國內政績,關於他在世界曆史上曾經發揮的作用。另一位偉人溫斯頓?丘吉爾說:“羅斯福是對世界曆史影響最大的一位美國人。”

最近幾十年間,由於美國國力的強盛和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數任美國總統或多或少地要以“世界總統”自居,可以說,如果沒有羅斯福,他們就不可能獲得這樣的自信。而羅斯福的這種自信卻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如果沒有這種自信,很難想像他會在39歲患上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之後,憑著頑強的毅力積極配合治療,終得幸免於全身癱瘓;更難想像他後來敢於拄著雙拐或坐著輪椅出現在1932年總統競選的講壇上,並成為美國曆史上惟一一位身罹殘疾的總統。

自信在羅斯福一生的成長和事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第一次就職演說中,針對當時美國社會的經濟“大蕭條”情景說:“首先讓我們表明自己的堅定信念:惟一值得恐懼的東西就是不可名狀的、未經思考、毫無根據的恐懼,使得轉退為進所需的努力陷於癱瘓的恐懼。”

縱觀羅斯福一生,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雖然身罹殘疾,但在迄今為止所有的美國總統中,遠不是每一位都像他那樣具有一顆如此健康的心靈。

人們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做到“進不敗其誌”和“內究其情”。在身處順境時,還要積極進取,勇於開拓,不改夙誌;而身陷逆境之時,則要躬身自省,探究失敗之由。此外還應做到無論何時都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心。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才能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一帆風順。

人必須要自信。有自信才能果斷、勇敢、堅決。才能勇往直前,才能有事業成就。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自信心靠勇氣、意誌、毅力和足夠的知識,靠堅持不懈的實踐鍛煉,永不言棄。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談到科學家的膽魄問題:“當你老了,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會馬上想到一堆永無止境的爭論,害怕前進。當你年輕力壯時,可以到處尋求新的觀念,大膽麵對挑戰,而年紀大了的人疲於奔波,疲於爭論。我常常問自己,是否已經丟掉了自己的膽魄?”這些事例都從反麵證明了沒有自信就沒有膽量,沒有膽量就會磨滅想像力和獨創精神。所以,缺乏自信是創造力和智慧的最危險的敵人。

信心是一種最堅強的內在力量,它能夠幫助你度過最艱難困苦的時期,直到曙光最終出現。信心從未令人失望,它會使人發現自身的價值和潛能,取得成功。卡耐基說:“自信才能成功。”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得到這樣的結論。一個有魅力的人,都是絕對自信的,而那些碌碌無為的人,隻要偶爾遇到一點挫折,她們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不相信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是很難成功的,就像沒有脊梁骨的人很難挺直腰杆。

從某個角度而言,自信比學識、環境、機遇等更有分量的成功因素。缺乏自信,一個人縱然經綸滿腹,也會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導致才能無法淋漓盡致地發揮;缺乏自信,縱然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也會因為擔心失敗而不敢去嚐試;缺乏自信,縱然機會女神把絕好的機會推到你麵前,你也會因為擔心自己駕馭不了機會而甘願放棄。所以,不要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不要覺得自己能力不行,那是因為自己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每個人都應該自信、自立和自強。

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曰:“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說:“意誌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

墨子說:意誌不堅強的人,智慧也不會高到哪裏去。他把意誌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了堅強的意誌在其一,其二還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而戰勝困難,打敗挫折,你必須練就鋼鐵般的意誌。人生的道路是布滿荊棘的,世間萬物也是利弊共存的。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展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在麵對利害關係時應審時度勢,辯證地處理,才能趨利避害,求得生存,求得發展。而墨子“斷指以存腕”、“兩而勿偏”的思想正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光明大路。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辯證思想去分析事物矛盾的雙方,力爭全麵地把握事物的全貌,從而做到“斷指以存腕”。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堅忍不拔的鋼鐵意誌是你成功的根本保障,善於趨利避害是你的助推器。有時麵對人生無常,命運的捉弄,隻有調整心態,把握好自己的命運,方為上策。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墨子提出:“指以存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意思是說,指來保存手腕,是於利中選取大利,於害中選取小害。在害中選取小害,並不能算是取害,實際上是在取利。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雋永的格言。禍未必就是禍,福也未必就是福。禍福相生,變幻無形。老子此言已有要求人們全麵把握事物本質的朦朧意識。而墨子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應全麵權衡利害關係的辯證思想,即“兩而勿偏”。認為人們思考問題應考慮全局,要全麵地看問題,而不應片麵性地看問題。

“斷指以存腕”就是墨子對這一辯證思想的形象比喻。“存指”是小利,“存腕”是大利,所以“斷指存腕”是“利之中取大”。“斷指”是小害,“斷腕”是大害,所以“斷指存腕”是“害之中取小”。而“存指”看似是小利,實為大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腕沒了,哪還來的指呢?所以“斷指存腕”是“非取害也,取利也”。這就好比懷財而行,遇到強盜的掠奪,是害;舍財而保全性命,是利。若肯舍財而保命,就是於害中取利;但若舍命而保財,看似是有利,而實際上將人財兩空,是舍利而取害。

莫要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西瓜與芝麻誰大誰小,誰輕誰重,一看便知,這是三歲小孩都能分辨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分辨西瓜芝麻卻未必那麼容易,大與小,多與少,並非一看便知,常常會有人幹出撿了芝麻丟西瓜的蠢事。

戰國時,楚國請匠師公輸班幫助製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星夜趕到楚國,勸楚王放棄攻打計劃,他講了一個西瓜和芝麻的道理:

“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裏,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裏,這就像彩車和破車相比;楚國有個雲夢澤,犀牛、麇鹿滿地都是,長江、漢水裏出產魚鱉黿鼉,算得上天下最富饒的了,宋國卻是連野雞、野兔、鯽魚都不出的地方,這就像好飯肉食跟糟糠相比;楚國有高大的鬆樹、紋理細的梓樹、卡便木、楠木和樟樹,宋國卻連大樹都沒有,這就像錦繡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墨子所言,楚王未必想不到。楚王私心是想沾點便宜,撿了芝麻又不丟西瓜,豈不更好?然而墨子的話也沒有說完,西瓜是自己的,芝麻卻是別人的,強占別人的,哪怕隻是一點點,常常會付出自己整個的代價。

貪心不足的人,往往因小失大;私心太過的人,常常得不償失。

目光遠大的人,辦大事,成大業,胸懷大目標,便不會被眼前的小利小惠所惑,便能夠在西瓜與芝麻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

大智大勇的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大謀大略的人方能取得大利大惠。當然,大智大勇的人也有本末倒置的時候,目光遠大的人也會有僥幸心理。這也導致了他們在西瓜和芝麻之間做出錯誤的選擇。

隋文帝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節儉君主。他要求他的臣子及兒女都這樣。太子楊勇英明果敢,在參與朝政時表現得很突出。但隋文帝不重視大節,倒對楊勇多了幾個姬妾及做事有點喜排場極為不滿。另一個兒子楊廣,正好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隋文帝便下決心廢掉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最後,楊廣登位,成為隋煬帝。他並沒有像他父親那樣節儉,而是驕奢淫逸,臭名昭著。最後,徹底葬送了隋朝的大好江山。

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表麵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大小,其實就如同區分芝麻與西瓜的大小一樣簡單,但為了西瓜敢丟芝麻、為了長遠利益能舍眼前利益、為了根本利益能無視表麵利益、為了遠大目標能忍住當前誘惑,即使是大智大勇的人,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這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首視。

要學會丟卒保車

在軍事上,運用丟卒保車策略,主要是以戰術上的代價換來戰略上的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了實施“尼普頓計劃”,保護其特工人員不被德國破壞,采取丟卒保車之計,故意讓倫敦監督處(英國欺騙戰總部)預先把空襲德國的計劃告訴給德國人,結果,使德軍以損失六架戰鬥機的微小代價,擊落了英國皇家空軍的176架轟炸機。然而,這一犧牲,卻換來了數以萬計的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時免於死在海灘上的結果。同時,也使德軍對盟軍的進攻措手不及,從而盟軍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丟卒保車在日常應急應變中的運用也很多。有這樣一個曆史故事:唐朝的徐敬業小時候十分調皮,放蕩而不守規矩,且到處闖禍。其祖父很不喜歡他,常說:“這個孩子麵相不好,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滅族之禍。”於是,在一次打獵中,徐敬業的祖父讓他到林子中去驅趕野獸,隨後,便乘著風勢放火燒林子,企圖把徐敬業燒死,以免家族的後患。

大火燒起來後,徐敬業才知曉,此時已無處藏身。突然他想到騎著的馬,他便把馬殺了,隨即伏身躲進馬腹裏。大火過後,他從馬腹中出來,雖然全身都是馬血,但保住了性命。徐敬業殺馬保命,不僅有丟卒保車的意義,其實更有丟卒保帥的神韻。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與其利益相聯係。為了生存、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僅不斷地爭取著利益,同時也力圖最大程度地保全既得的利益。這種利益,有的是個體的,有的是群體的,有的可能是全社會的。社會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人們在爭取和保全利益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一些矛盾、衝突。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威脅。在威脅麵前,人們的主觀願望肯定是保全所有的利益不受損失,然而,當客觀情況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時,丟卒保車不失為一個良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丟卒保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應變術,這一應變術雖然算不上萬全之計,但用長遠的眼光看,仍是一種積極的策略。一切戰略家、一切有遠見的人,在處理利益矛盾和衝突時,無不經常運用此術。

的確,做事能夠成功的人,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做事不成功的人,智商不一定高。要做一個智商高的人,不僅有堅定的目標,更要學會審時度勢、靈活應變,這樣,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