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逐客諫書》中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要招納任用各處的人才而對一些細小的東西不以計較。一言以蔽之就是擇才任才要“兼收並蓄”,即在大的方向的前提下,把人才的不入主流的方麵暫且擱置在一邊而“求同存異”。
所以,尚賢使能就應該如此,隻有不拘一格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才。
因人任事,知人善任
墨子曰:“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墨子說:“然後,聖人聽取他的言論,訪察他的行為,考察他的能力,謹慎地授予他官職,這就叫做“事能”。因此,其才能可以治國的,就讓他治國;其才能可以主持官府的,就讓他主持官府;其才能可以管轄邑裏的,就讓他管轄邑裏。”
墨子在這裏強調的重點是如何考察賢能之人的方法問題,即應該做到“聽其言觀其行”,進而全麵考察他的能力,然後根據能力大小再授予他相應的職務。可以說,古代政治的問題就是人管理人的問題,如何選拔和任用管理人員乃是任何時代的政治家都無法回避而應給予充分重視的問題,而墨子提出的這種注重從政官員實際能力考察的主張無疑是抓住了政治問題的根本或要害的。
秦王之後,楚漢相爭。初期,劉邦與項羽相比,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完全處於劣勢。在各路義軍進攻秦的時候,曾共同約定,誰先進入秦都鹹陽誰就為王。結果劉邦首先進入鹹陽後,攝於項羽的威勢,不但不敢擅自稱王,而且不得不封存庫銀,靜候項羽的到來。
項羽打算滅掉劉邦,便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前往。劉邦雖明知殺機四伏,卻隻能硬著頭皮前往,幸好有張良、樊噲等人拚力保駕,劉邦才得以死裏逃生。劉邦與項羽兩人的實力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漢之爭的結局卻是以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登基建立漢朝而告終。
那麼,到底劉邦勝於何處呢?原因也許很複雜,但究其根本,則恐怕就在於“能否得人用人”上。用人先識人,正是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劉邦建立漢朝,定都洛陽後,便在南宮擺宴慶功。他回首自己出身草莽,斬白蛇而起義,卻能轉戰南北,終成帝業,感到十分滿意自得,對於自己能夠在楚漢之爭中取勝的原因,他想聽一下臣屬們的看法。劉邦要大臣們說實話,不必隱瞞自己的想法。
高陵和王起二人回答說:“您與項羽為人處世大不相同,您對人雖然傲慢無禮,但您在派人攻克城池和占領地盤之後,就將所得到的城池和土地封賞給有功的將領:與此相反,項羽對人雖然仁愛恭敬,但他嫉賢妒能,加害忠臣,懷疑賢良,不能做到賞罰分明。這就是項羽失天下的原因。”
劉邦聽完,說:“諸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安邦定國,撫慰百姓,供應物資,不絕糧餉,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克,我又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這才是我所以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至於項羽,雖然有一個範增卻不能重用,這就是他最終被我消滅的原因。”
劉邦的這番話的確很深刻,道出了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才,項羽並非手下無人,當初他力量強大,名聲顯赫,名人誌士紛紛前往投奔。可他很少能對他們充分利用,委以重任。他最得力最有才識的謀士範增,得到了他的尊重,稱為“亞父”,可還是得不到他的信任。項羽對他一直疑心重重,經常不納良言,終於中了劉邦的離間計,氣走了範增,成為孤家寡人。擊敗項羽的大將韓信,起初投在項羽帳下,僅被委任為執戟郎,充當衛士,這才背楚向漢,經蕭何力薦被劉邦拜為大將,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淮陰侯。劉邦的謀士陳平,與韓信一樣,也是從項羽處逃亡漢營的,陳平施反間計氣走了範增,氣候投靠劉邦,任漢丞相多年。正是由於劉邦善於識人用人,帳下謀士眾多,猛將如雲,集聚了一批文武幹才,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灌嬰、酈食其、曹參、樊噲等,才得以建立了大漢王朝。
顯然,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夠做到愛惜人才、知人善用。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於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而言,隻有得到有過人之處、能獨當一麵的賢才良將的輔佐,並博采其長、為己所用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他是在強調作為領導者應該因人任事、知人善任。史載,唐太宗令封德彝舉薦人才,封領命後很久都沒有舉薦一個人。太宗追問原因,封德說:“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太宗責備他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資治通鑒》卷一九二)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根據不同人的特點而各取所長。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麵也有出色表現。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三國誌。魏書?郭嘉傳》)比如曹操並不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有人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準。蔡瑁、張允賣主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鬆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讚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曹操大膽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才華出眾的司馬懿,最終實現了統一中原的願望。
古人在用人方麵的真知灼見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不妨認真借鑒一二。
可見,用人得當,合理分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那麼,領導者應該如何分配工作呢?
1.任務要統籌把握
在分配工作時,領導者首先應考慮分配對象是否能夠完成任務,並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但是,如果總是立足於這一點,就忽視和放鬆對下屬的培養以及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必然就會減弱企業的生機與活力,造成企業的後勁不足。
正確的指導思想應該是“遠”與“近”的結合,既要保證完成目前的任務,又要注意從長計議,注意人才的培養。
2.工作標準要高低適度
在同等條件下,領導者分配工作時要公平合理,平等待人。否則,下屬就必定會不滿。俗話說:不怕苦,就怕不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外在條件、內在素質等因素均有差異的情況下,既要一視同仁,從嚴要求,又要因人而異,有所區別。
3.分配任務要強弱互補
遇到需要多人緊密配合才能完成一項具體任務的情況時,在確定人員、明確分工和具體職責時,既要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又要注意挖掘他們之間的合力和互補作用,盡量做到使他們能夠在性格上相合,心理上相融,能力上相補,最終達到1十1>2的最佳效果。可以將粗心的人與十分細心的人搭配起來;讓性格急躁的人和穩健的人一起合作,使他們能夠互相提醒與開導,取長補短,發揮更大的力量。
4.用人才要揚長避短
一個人身上的長處和短處不是一成不變的。“長”可以“短”,“短”也可以“長”。在分配工作時,在允許的條件範圍內,領導者要力求揚長避短,盡量發揮各自的特長,使其有用武之地。這樣便有利於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搞好工作。領導如果采取“短兵長用”的方法,往往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墨子非常強調賢士的重要性,賢士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成敗、長治久安,執政當權者應該以國家為重,從大局出發來親近和重用他們,要充分發揮賢士的才智,讓其獻言獻策,乃至委以治國理政的重任。
的確,21世紀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是卻有完美的團隊。隻要領導者學會因人任事,知人善任,相信一定能夠打造出一流的團隊。
任用賢者,遠離小人
墨子曰:“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墨子說:“如果國君身旁都是些阿諛奉承之徒,正確的進諫就會受到阻塞,那國家也就危險了。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英明的國君不可寵幸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徒,而是要重用敢於諍諫勸善的耿直之人,顯然這對統治者而言需要超人的膽識和魄力。管理之道在於廣開“善議”之途,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呼聲,並且積極采納正確的意見,杜絕阿諛奉承之言。這對於那些隻喜歡“報喜不報憂”的不良的領導作風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身為管理者,身邊一定不乏溜須拍馬的下屬,而且有的還具有相當高的技巧,拍起馬屁來不顯山、不露水,讓管理者甜甜蜜蜜,暈暈乎乎,不知不覺中就上了他的大當,最終受害的還是管理者和企業。
齊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重將死,齊桓公向他問道:“你死之後,群臣中誰可以擔當相位?”管仲回答說:“了解臣子的莫如君主了,您應該最清楚。”
齊桓公說:“易牙最疼愛寡人,他見寡人病了,郎中說要吃小孩肉才能治得好,易牙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熬湯給寡人喝,果然就把寡人的病治好了,易牙可以當相國!”管仲答道:“他為了討好你竟然殺死自己的兒子煮成肉湯給你吃,一個對兒子都能下毒手的人,哪裏談得上愛國君?不可以。”齊桓公又問:“開方為了投奔齊國,從他的祖國衛國來到齊國,連父親死了都沒有回去奔喪,對齊國真是忠心耿耿,
他可以當相國!”管仲答道:“他為了討你喜歡,連父親死了也不回去奔喪,這不入情理,不可以。”齊桓公最後問道:“豎刁為了寡人把自己都閹割了,這樣忠心不二的人總可以當相國了吧?”管仲搖搖頭,回答說:“也不行,他為了投靠你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來當宦官,一旦有了需要你又怎麼保證他不對國君動刀子呢?這樣的人更不應該當相國。”
後來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臨終前的勸誡,親近和重用這三個人。結果他們各自粉墨登場,拉幫結派把朝政搞得一團糟,齊桓公的幾個公子之間相互爭權奪利,結果在齊桓公死後,幾個公子各自靠著易牙、開方、堅刁相互攻擊,根本不管齊桓公的喪事。死屍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都無人收殮,滋生的蛆蟲一直爬到了宮門之外。
一代霸主齊桓公,就是由於沒有看清小人的可怕之處,結果死者不得安生。既然小人如此可怕,我們就必須善於識別他們,及早采取預防措施。
的確有不少被奉承得昏了頭的管理者,誰對他畢恭畢敬、阿諛奉承,他就對誰恩寵有加。明智的管理者則不會這樣做,他不會中這個圈套,反而會對愛好拍馬屁、奉承的下屬感到十分鄙視和厭惡。
作為管理者,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哪些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哪些又是阿諛奉承之辭;在阿諛奉承之中,哪些是出於真心而稍稍過分地讚美幾句,哪些又是企圖通過奉承而達到某種企圖。諸如此類,管理者絕對不可糊塗。
其實,小人的主要特點有兩個。
第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愛說別人壞話。他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常不擇手段地利用讒言的利器去獲取自己的利益。
戰國時期楚國的左尹惡,在秦、楚兩國關係惡化後,逃到了秦國,大說楚國的壞話。秦王聽了很高興,準備任左尹惡為大夫。陳軫對秦王說:“我家鄉有個已婚的婦女再嫁了丈夫,整天在丈夫麵前說前夫的壞話,還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後來後夫也不喜歡她,她再次嫁給了一個住在城南邊的外地人,又像以前一樣說第二個丈夫的壞話。這個外地人便把這件事告訴了第二個丈夫,第二個丈夫笑著說:‘她和你講的這些話,正是她在我麵前講她第一個丈夫的那些壞話。’現在左尹惡從楚國逃到秦國,極力說楚國的壞話,如果他得罪了你而逃到別的國家,他就會用敗壞楚國的那些話來敗壞大王您呀!”秦王聽了陳軫的這番話後,決定不用左尹惡了。其實,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樣,小人也改不了進讒言的毛病。
第二個特點就是小人總作君子狀。君子本是品格高尚,道德、學問極高之人,且足以為民眾之表率。但是有的人卻與之不同,他表麵偽裝得一副道貌岸然、清高的模樣,暗地裏卻做著違反常倫、傷天害理、陰險狡詐的事情,這樣的小人,一定要遠離。
東漢末年,劉備和許汜閑談,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說:“陳登文化教養太低,不可結交。”
“你有根據嗎?”劉備感到驚異。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我去拜訪他,誰想他一點誠意也沒有,不但不理人,而且天天讓我睡在房角的小床上。”
劉備笑著說:“他這樣做是對的。你在外邊的名氣大,人們對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當今之世,兵荒馬亂,百姓受盡了苦。你不關心這些,隻打聽誰家賣肥田,誰家賣好屋,盡想撈便宜。陳登最看不起這樣的人,他怎麼會同你講心裏話?讓你睡小床,還算優待哩。若是我,就讓你睡在濕地上,連床板也不給的。”
小人,更不會心軟,一類是為了日後的野心,深深藏起自己的狐狸尾巴,極盡奉承之能事,以討主子歡心的人;一類是為了投靠新主子,可以毫不手軟地提著舊主子的腦袋去向新主子討賞的人。
有一種難以識破的奉承是應付事的討好話語。當管理者在征求下屬的意見時,有的下屬會說些無關痛癢的話來應付。遇到這樣的下屬,管理者提出問題征求意見,結果將得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隻能落個空歡喜。
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召集主管們開會時說:“公司以往的事情,每次都是我說了之後,你們才做。我希望你們不要再如此被動,要主動自發地工作……”
馬上有三個主管發表了意見。
甲主管說:“您說得對極了,真的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大家聽了都很受用,決心要好好地加以體會和運用……”
乙主管說:“聽了您的話,真是覺得不好意思,以往我總認為自己已經很主動地在工作,現在反省起來,發現還是遠遠不夠的。您的話,將使我變得更加積極,謝謝您的提醒,以後請多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