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主管說:“我覺得您說得很好,事實正是如此……”
一眼就可看出,甲是典型的阿諛獻媚者,而丙就是“應付性”的獻媚者,至於乙,則話語含蓄、委婉而真誠。這時,若老板缺乏自知之明,怕是要舒服得飄了起來。
麵對應付事的奉承,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隻要老板提出這樣一個要求:“請拿出你們各個部門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作為領導者,身邊都不乏賢者,更不乏小人。賢者能助你成功,而小人呢?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早晚會給你鬧出事的。因此,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擦亮自己的雙眼,識別出那些小人。要任用賢者,遠離小人。
領導者要善於授權
墨子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
墨子說:“對權力貪婪的人,不願意把政事分給別人去做;看重財物的人,不願意把俸祿分給別人享用。”
墨子主張,執政當權者應該適當放權,充分地整合各種人才資源為其所用,而不可完全獨斷、享有權力,否則的話,他就會陷入事必躬親的煩瑣的具體事務之中,雖然很辛苦,但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太過專斷是很難把事情處理好的。同樣的道理,執政當權者對於財物也不可太過貪婪吝嗇,隻想著獨自占有享用,而應該讓賢能之士與你共同分享俸祿,隻有如此才會有更多的賢能良才歸順於你,並為你所用。
顯然,墨子的這一警言名句,寓含著深刻的道理,對於那些喜歡獨斷專行並貪婪吝嗇的統治者來講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值得他們深長思之。尤其是“分人以事”的政治觀念,對於我們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今天看來,權力具有一種公共的性質,所以執政當權者更應該“分人以事”,而不應獨斷專行,而且,應根據職務和貢獻的大小來合理分配官員的收入。
史載,唐太宗發現左右仆射房玄齡、杜如晦廢寢忘食辛勤操勞,整天埋頭閱讀處理公文,就嚴厲地批評他們說:“你們身為仆射,應該高瞻遠矚,協助我操勞國家大事,尤其是要幫我選拔賢能之士,怎麼能陷在事務堆裏呢?”他還給尚書省下了一道詔書:凡是瑣碎事務一律交給左右丞處理,隻有疑難重大的事務才能上報給左右仆射處理,這樣就把房玄齡和杜如晦從繁忙的事務堆裏解放出來,騰出時間讓他們考慮國家大事。
一國之君所需要做的,就是選拔一個宰相、頒布一部法律、明確一個治國原則,而後坐觀其成就行了。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幹部,最重要的選好人、用好人,而不是做好具體的事務:“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淮南子?主術訓》)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房玄齡和蕭禹說:“你們認為隋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呢?”
兩人想了一會兒,回答說:“隋文帝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他勤於為政,每次上朝,常常要拖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退朝休息。朝中五品以上的大臣,他都要和他們一起討論政事;擔任宿衛的人,他都要和他們一起吃飯。文帝雖然不能說是仁愛英明,也算得上是勵精圖治的君主了。”
李世民聽完,微微笑了笑,說:“公等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這個人極其明察,可是心術不正。心術不正就會考慮不周,本性明察又容易多疑。他自己是通過欺淩前朝的孤兒寡母才得到天下的。便認為所有的臣子都不可信任,什麼事都要自己決定。這樣一來,雖然他費盡了心思,累垮了身體,卻仍然做不到事事合理。朝臣既然已經知道了主上的為人,也就不敢再說真話了。從宰相以下,大臣們隻是接受命令罷了。朕卻不這樣想,天下如此之大,怎麼能靠一個人的思慮來治理呢?朕正在廣選天下的賢才,讓他們來做天下的事情。朕信任他們,同時督責他們,讓他們成功。如果他們能夠各盡其才,天下便可以治理好了。”
李世民的意思是說,皇帝一個人再英明,他也沒有三頭六臂,治理天下要靠盡職盡責的百官。
現實生活中,有些領導能力很強,經常覺得:“我可以自己做,我也能做得比任何人都好。”這樣的態度其實有很多問題,因為你沒有三頭六臂。你要做的事太多了,那樣你的工作就不可避免地會出問題。把那些常規性的工作派給別人去做,你就可以騰出手來做一些更具有創造性、更重要的工作。
確實有的公司主管自身做事勤快,個性親切。但身為領導,如果上司、下屬或同事都太依賴他的話,結果別人永遠無法獨擋一麵。公司主管即使每天孤軍奮戰,也仍是分身乏術。
正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報答皇叔劉備的知遇之恩。整日勤勤懇懇,殫精竭慮,一心為劉備創造一片江山。但正因為其過分地勤勉,蜀軍上上下下,事無巨細,都由他親自過問、領導、布置,小到軍隊的錢糧支出,他都要一一審查。蜀國的大小將領,也都機器般地聽從他的調遣,可以說一切都在諸葛孔明的掌握之中。最後的結果呢,諸葛亮自己累死在戰場上,而蜀國也由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所以,主管必須學會用人。你隻需決定一個大概,其他的細節則可以分給各個下屬處理。這是一個讓下屬發揮其能力的機會,而且他們對工作細節的了解也要比主管多。但有時候,已經決定的事情開始有進展時,主管又提出了麵談,結果一切都要等主管裁決之後才能工作,口頭上放鬆了,而實際上決定權卻仍在他手中。有的主管事事過問,但你若同他爭辯,他會解釋自己是如何地疲倦,他取下眼鏡,按摩鼻梁來表示他的疲勞,然後告訴你,這麼多堆積在他身上的工作不知道多久才能完成。他可能會覺得他在超負荷地運轉,但事實上這是失敗的,從沒有這樣的一個“巨人”能夠長期地承擔所有事情的責任。公司主管,尤其是一個理智的主管,必須清楚,有許多人也許能做你的工作,甚至會做得更好。
作為領導幹部,還要善於調動眾人的積極性、發揮眾人的才智和力量:“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由此才能做到“耳目不勞,精神不竭,物至而觀其象,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遠者治也。”(《淮南子?主術訓》)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舉重若輕,這種灑脫是一門領導藝術,也是一種境界。春秋末衛國大夫蘧伯玉因賢德聞名諸侯,孔子的學生子貢曾以“何以治國”請教於他,他淡然答道:“以弗治治之。”(見《淮南子?主術訓》)
事必躬親、最忙最累的領導不是好領導。聖明的君主隻抓關鍵、要領,國家卻治理得秩序井然;愚庸的君主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結果不但勞而無功,甚至政務荒廢、越忙越亂。有明確的目標、統一的思想,有好的製度,就盡可以放權、放手、放心地讓手下的人施展其抱負、顯示其才華。 因此,善於授權的領導者才是一個好領導者。
善於識人才能用人
墨子曰:“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墨子說:“釣魚的人躬身,並不是為了向魚表示致敬;捕鼠人用蟲子引誘老鼠,並不是因為喜愛老鼠。”
文中記載,魯國的國君有兩個兒子,他們各有所長,一個勤奮好學,一個樂於把自己的錢財分給別人。究竟立誰做太子更合適呢?魯君很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請教墨子,乃至引出了墨子上述的一番話語。顯然,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釣魚用餌、捕鼠用蟲,均不是因為對魚和鼠充滿恭敬和喜愛,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捕獲它們。墨子這個比喻的深刻寓意是:每一種行為表麵的背後,都隱藏著其本質,我們在具體考察人和事的時候,一定要通過現象看本質,要把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考察,不要為表麵現象所迷惑,這也就是墨子一貫主張的“合其誌功而觀焉”的思想。
上述名言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方法論,它告誡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對一切事物和人都應該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認識原則,即要注重實質性的東西,且不可被繁雜的假象所迷惑。如當今很多腐敗分子,以權謀私、不惜勞民傷財大搞政績工程騙取上級領導的好感:還有一些人會議上一套、會下又一套,領導麵前一套、民眾麵前又一套,花哨太多,為民謀利的實質內容太少。總之,墨子的上述名言啟發我們對人、對事應進行多方位的綜合考察,既要注重言語,更要注重行動;既要觀察現象,更要認識本質。
戰國時,齊相靖郭君善於識士用人,當時他門下有一門客叫齊貌辨,此人毛病很多,其他門客都不喜歡他,唯獨靖郭君例外,門客士尉為此諫靖郭君,但靖郭君不聽,於是士尉告辭離開了靖郭君的門下,孟嚐君私下也為這事勸說過靖郭君,靖郭君大怒說:“即使把你們都殺死,把我的家拆得四分五裂,隻要能讓齊貌辨先生滿足,我也在所不辭!”他讓齊貌辨住在上等客舍,讓他的長子侍奉。
過了幾年,齊威王死了,齊宣王即位,靖郭君的處世交往很不為宣王讚許,他被迫辭官,回到封地薛處居住,仍跟齊貌辨在一起,在薛地住了沒多久,齊貌辨向靖郭君辭行,請求讓他去拜見宣王,靖郭君說:“大王不喜歡我到極點了,您去必定遭到殺害。”齊貌辨說:“我本來就不是去求活命的,我一定要去!”靖郭君勸不住他,隻好同意他去見齊宣王,齊貌辨走了,到了齊國都城。齊宣王聽說了,非常生氣地等著他。齊貌辨拜見宣王,齊宣王說:“你就是靖郭君言聽計從,非常喜愛的那個人吧?”
齊貌辨回答說:“喜愛是有,至於言聽計從根本談不上。有兩件事說給您聽聽,大王您就知道了。一件事是,當初大王作太子的時候,我曾對靖郭君說:‘太子耳後見腮,下斜偷視,相貌不仁,像這樣的人悖理行事,不如廢掉太子,改立衛姬的幼子校師。’靖郭君流著淚說:‘不行,我不忍心這樣做。’如果靖郭君聽從我的話並這樣做了,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患;二件事是,靖郭君回到封地之後,楚相昭陽請求用大於薛地幾倍的地方交換薛城。我勸他說:‘應該答應他。’靖郭君不同意。說:‘我從先王那裏繼承了薛地,現在雖被後王所厭惡,但我忠於先王的心仍舊沒有變,我如果將薛地換給別人,怎麼對得起先王呢?’這兩件事就足以證明靖郭君對您的忠心。”
齊宣王聽後長歎,神情激動地說:“靖郭君對我竟愛到如此地步,我年齡幼小,這些都不知道,您願意替我把靖郭君請來嗎?”
齊貌辨回答說:“好!”於是,靖郭君來到國都,穿著齊威王所賜的衣服,戴著齊宣王所賜的帽子,佩著齊威王所賜的寶劍,齊宣王親自來到郊外,流著眼淚迎接靖郭君,並請他出任齊國宰相。
自己能夠了解別人,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也不懷疑自己的判斷力,這也就是齊貌辨為什麼置生死於度外,拚命為靖郭君排危解難的原因,靖郭君也正是因為自己獨到的眼光而免去了一場大禍。
識人不是幾分鍾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暫時沒有顯露出才幹的朋友,你切不要急,要給他時間和機會。須知,小聰明隨時都可以表現出來,但大智慧卻要在特殊的時期顯露。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被認為是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就十分強調領導者要善於知人。他認為人“美惡懸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偽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的確,人的真善美與假惡醜,並不都表現在情緒和臉上,所以也不能通過觀其臉色或是從一般的表現上看出來。有的人表麵看來溫良,而實際卻十分狡詐;有的人外表謙恭,而內心虛假;有的讓人感覺勇不可當,實則非常膽小怯懦;有的人處在有利的環境時能夠盡力,而一旦處於逆境、環境變化時就不能忠於事業和信仰了。
因此,用人應該知其性格如何,知識麵寬窄,應變力如何,勇敢與否,意誌是否堅強,是否廉德,信用如何,等等。領導者要親自考察自己直屬的下級,切不可憑個人的感情和印象用人。
對於領導者用人,諸葛亮的“知人”方法有很大啟發性。其方法為: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領導者在與下級討論對各類事物是非對錯的看法時,通過觀察對方的觀點、立場、信仰、誌向等了解他是否意誌明確堅定。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領導者就工作中某些現實問題的處理意見,與下屬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提出質疑,以此來考察下屬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領導者對於一些重大問題的謀略和決策方案,要不斷地詢問下屬,以考察下屬是否有能力和見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領導者可以跟下屬說明其可能麵臨的災禍和困難,來識別對方能否臨危不懼,勇往直前。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領導在與下屬一起歡聚時,可以勸其飲酒,來觀察下屬是否貪杯,酒後能否自製以及表露出怎樣的性格,是否表裏如一,等等。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領導者可以將下屬安排在有利可圖或是可以得到非分利益的工作崗位上,觀察他是廉潔奉公、以人民利益為重,還是貪圖私利、見利忘義,或者隻顧小集團的利益。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領導也可以委托下屬去獨立完成某種工作,看他是恪盡職守、克服困難,最終想辦法把事情辦好;還是欺上瞞下、應付了事。以此來考察下屬是否忠於職守、恪守信用。
如今,很多企業都已建立了一整套特定的、有效的對領導幹部進行日常考核、定期測評和員工監督評議的製度和方法。但是,前人的寶貴經驗仍是領導者應該吸取的營養。這些方便考察而又能見微知著的做法,更值得現代領導者借鑒。
我國宋代詩人陸九淵有句名言——“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人是最複雜的動物,因此,生活中往往很難從人的外貌看出他真正的內在意圖,尤其是那一些表裏不一而又善於偽裝的人,就更難以辨別了。雖然人才很難辨識,但如果能察言觀色、見微知著、由表及裏地觀察、審視一個人,就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樣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隻有善於識人才能把人才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