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認為,人性是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不斷轉化的。你對我友愛,我也就會對你友善,你對我殘忍,我也就會對你不仁不義,他是用一種交換互動的理論和因果報應的關係來詮釋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關聯性的,雖然這種觀點具有強烈的功利主義的意味。但是,墨子通過這種對比,來規勸人們能夠努力向善並且要相親相愛。在墨子看來,當一個人真正懂得他所說的意思後,肯定會收斂對他人的嫉恨和傷害之心,而樂於去愛人利人的。
愛人如己,惠己及人
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
墨子說:“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
墨子指出,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這世界還會有紛爭,仇怨嗎?愛人,並不是不愛自己,當然你更該的是去愛別人。光愛自己是遠遠不夠的,也不是真正的有愛心,做人有愛心,最主要的還是要能愛別人,要有博愛之心,那怎樣去愛人呢?這就要求我們要平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
楚漢相爭時,蒯通勸說韓信離開劉邦,與項羽結盟,從而雙利俱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分封諸侯,做天下盟主。韓信不聽勸告,他說,他不忍心背叛劉邦。他說,自己當年在項羽手下隻是一個小小的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自己向項羽進獻計謀時,項羽從不采納。而劉邦則不同,劉邦不但授他上將軍之職,讓他統率大軍,而且極力改善他的衣食住行,對他家庭的關照也是無微不至。所以韓信回答蒯通說:“漢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車給我乘,把他的衣給我穿,把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古人說:乘過人家車子的人,要給人家分擔患難;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該給人家分擔憂慮;吃人家飯的人,就得為人家賣命。我怎麼可以圖謀私利而違背道義呢!”
商湯王三到有莘,終於使伊尹答應做他的相國;周文王因為敬老尊賢,所以呂尚、太顛、閎天、散宜生、鬻子這些有才能的人都聽從他的指揮;劉備三顧茅廬,所以諸葛亮出山相助,三分天下。這就是禮一所以獲十、罪一所以去百、獲人所以尊己、助人所以成己的明證。
19世紀90年代,在蘇格蘭那片熱情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弗萊明的貧苦農夫,心地善良的他,一直以來都非常樂於助人。這一天,他正在田裏幹活,忽然,聽到附近的沼澤地裏,傳來了一陣哭喊求救的聲,弗萊明聞聲來不及扔下手中的農具,立刻就快速跑了過去。
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因一時大意陷入了泥沼地中,孩子正掙紮著無力自拔,誰知,越是掙紮便愈陷愈深。
農夫弗萊明趕緊將鋤頭柄伸了過去,將小男孩拖出了死亡之地。
弗萊明覺得這隻是舉手之勞,因此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幾天以後,一輛華麗的馬車,卻停在了弗萊明家的門口,隻見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走下了馬車,紳士來到弗萊明的麵前說,自己就是那個被救小男孩的父親,而這一次,是專程前來道謝的。
紳士知道弗萊明的家境十分貧困,打算給他一大筆錢,以示感激之情。然而,善良的農夫堅持不收,並且他還一再申明:“我不是想要你的錢,才救你孩子的。”
正當他們互相推讓之際,一個小男孩突然從外麵走進了屋裏,紳士看見後問道:“這是您的兒子嗎?”
弗萊明點點頭說:“是的,這是我的小兒子。”
隨後,紳士接著說:“那這樣吧,既然您不願意收錢,我也就不勉強了。但是,您畢竟是救了我兒子的,不如讓我也為你的兒子盡點力。如果您願意的話,我打算資助您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您一樣善良,那麼,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您感到驕傲的人。”
想想自己這個家徒四壁的環境,再看看這位非常有誠意的紳士,弗萊明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便答應了紳士的提議。而紳士也是說到做到,從小學到大學一直供這個孩子讀書,直到這個孩子從醫學院畢業為止。另一方麵,弗萊明的孩子也很爭氣,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在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成為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教授。
俗語說,無巧不成書。半個世紀以後,被農夫弗萊明救起的紳士的兒子,在一次出國回來時,非常不幸地感染了肺炎,在當時醫術並不發達,肺炎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在幾位醫生都束手無策之時,紳士兒子的病情卻在不停地惡化而生命垂危。正當在生死攸關之際,聽說此事的弗萊明教授趕緊帶上青黴素,來到紳士兒子的身旁。
經過弗萊明教授精湛醫術的治療,紳士兒子的疾病終於痊愈了。其實,那位被農夫弗萊明救起的兒子不是別人,就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爵士。時隔不久,丘吉爾為了答謝弗萊明教授,特地親自登門拜訪,並且,還真誠地對他說道:“你們一家人救了我兩次,給了我兩次生命啊!”
弗萊明教授回答:“不,第一次是我父親救了您,而這一次不是我救了你,應該說是您父親救了您!”
也許,誰都不可能料到,一位農夫在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竟然會對自己的人生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因此而獲得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且,在日後還成為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舉世聞名的青黴素的發明者。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功勳卓著,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黴素拯救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這兩個人都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這個完美結局的最後,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農夫那一次的善舉,又怎麼可能有後來這兩位年輕人的輝煌成就呢?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農夫弗萊明行善積德所獲得的報酬,才是最高、最優厚的,甚至還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其實,這個真實故事裏的因果報應,是偶然之中的必然,而農夫這種不求回報的純粹善舉,才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愛,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愛心圓。
幸福和快樂是每個人都想享有的,但如果你處處隻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眾叛親離;若過於孤立,則成功的緣分就漸漸地離去;不該得的財富你處心積慮地想擁有它,到頭來你會失去更多的福報和機會。愛別人,需要的隻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愛別人,是一種最有力量的處世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成功之路。這樣做的結果,會比僅僅追求財富上的成功或個人的成就感更有意義。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的人並不圖別人報恩,隻是良心使然,感到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正是因為他們善良,經常做好事,天長日久,在諸多好事中必然會獲得回報。而那些善於搞陰謀詭計者的下場,往往都會被人計算;常年偷盜的賊,也早晚都會被抓;負有命案並僥幸外逃者,極有可能因其他案件而露出馬腳;詐騙高手,也總有被人識破的時候。
愛他人如愛自己,與人交往所求的是彼此的互惠互利。這是一種不拘囿於血緣關係和等級差別的兼相愛與交相利。不論什麼人,都應該愛別人如同愛自己。愛人如己,將會惠己及人,何樂而不為呢?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墨子曰:“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墨子說:“沒有什麼言語我會不答應,沒有什麼恩德我會不回報,你投給我桃子,我會報給你李子。”
墨子引用《詩經?大雅》中的詩句,他是想借用這句話來強調指出,人際之間的交往關係,不是互愛互利的,就是互恨互害的,所以,如果考量利弊得失的話,顯然,前一種關係要勝於後一種關係。所謂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主要是講人際之間良性互動的關係,那麼,誰又願意算計、嫉恨、傷害他人,反被他人的算計、嫉恨和傷害所毀滅呢?這樣的人,如果不是利令智昏,那也肯定是心智出了毛病,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厚黑之人也終會因自己的臉厚心黑而自誤而悔恨。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頗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裏都種子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良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氣死人。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拉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地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卻說道:“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器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後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在矛盾麵前,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古人尚且知道這樣的道理,你應該如何麵對呢?不要抱怨別人對你不好,因為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你。不能友好示人的人,也終究隻有敵人,而你的錯也已經無可挽回了。
中國古代哲人有“以德報怨”這種做人方式,對於這一點我們當然不可能要求每一個都做到,在當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這種處世方式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苛求了。但是,我們的老祖宗畢竟是高瞻遠矚的。做人也一樣,如果凡事都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別人,把敵人當成朋友,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平心靜氣的解決呢!
古詩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在日常生活的許多偶然事件中,我們隻是無意地付出一點點,往往會得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也許正是因為你無私地袒露心靈,用善良、博大的心,真誠地做了一些事情,這種真摯的付出更加令人感動,總有一天你的好運就會來臨。
20多年前,美國移民潮風起雲湧。一個叫邁克的年輕律師,在一個移民集中的小鎮成立了一個律師事務所,專門受理移民的各種事務和案件。創業之初,盡管他很勤奮,但仍然窮得連一台複印機都買不起。他整天開著一輛破車,來往於移民之間,盡自己的所能,真誠地幫助需要幫助的移民。後來,邁克的律師事務所在當地小有名氣,財富也接踵而來,他的辦公室擴大了,並有了自己的雇員和秘書。
正當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念之差他將所有的資產都投資於股票,並且幾乎全部虧盡。更不巧的是,由於美國移民法的修改,職業移民額削減,他的律師事務所也門庭冷落,他破產了。正在他不知如何度過下半生、感歎人生無常時,他收到了一位公司總裁寄來的信。信中說總裁願意把公司30%的股份無償地贈送給邁克先生,並且他旗下的兩家公司,隨時都歡迎邁克先生做終身法人代表。
邁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真的嗎?是誰會在最危難的時候幫助自己?邁克決定親自去拜訪這位總裁。
這位總裁是一位40多歲的波蘭裔中年人。
“還認識我嗎?”總裁微笑著問邁克。邁克搖頭,怎麼也想不起在哪兒見到過他。
總裁從碩大的辦公抽屜中拿出一張皺巴的5美元彙票和一張寫有邁克名字和地址的名片,說:“20年前,我來到美國時,準備用身上僅有的5美元去辦理工卡,但當時我不知道工卡已經漲到了lO美元。當排到我的時候,辦事處快下班了。如果我當天沒辦上工卡,那麼我在公司的位置將會被別人頂上,而此時你從身後遞過來5美元。當時我讓你留下姓名、地址,以便日後把錢奉還……”
邁克漸漸地想起了這事,便問:“後來呢?”
“不久,我在這家公司連續申請了兩個專利,事業發達起來。是這5美元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和方向。”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極為偶然,但偶然發生的事件其實也蘊涵著一種必然。一個善良的具有憐憫心的人,總會在不經意時幫人一把,他們沒有將此行為看作是一種付出,而是覺得能伸把手幫人一把就幫一把,沒有想過得到回報。但善良的付出總會得到回報,這種回報與其說是上帝的賜予,不如說是我們自己種下了善因。處處播種善因,必定收獲善果!試想一下,假如當初邁克不去用5美元助人,那麼他後來怎麼會得到總裁那麼大的恩惠。
商品社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勢利眼”,他們忙於太多的“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還常常玩個“落井下石”什麼的。但這種行為終究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終有一日會不攻自破,自找沒趣。我們應該明白,世事無常,誰也不知道將來會需要誰的幫助,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何樂而不為?
你為別人著想,別人也為你著想,這是一項簡單而快樂的“回報效應”——凡真心助人者,最後沒有不幫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