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說:“天下萬事萬物之中,沒有什麼比道義更重要可貴的了。”
墨子對“義”給予高度評價態度,他提出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墨子為何會對“義”做出這樣高的評價呢?他心目中的“義”又究竟為何呢?在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作一簡單探討。可以說,墨子對“義”的理解不同於先秦諸家:首先,墨子認為“義者,利也”,將物質利益作為“義”的具體內涵的重要方麵。但是,“利”又有私人之利和國家萬民之利的區別,顯然不是所有的“利”都可以包含在“義”之內。其次,墨子指出“義者,正也”,認為“義”是“正”,是正義之利,也就是有利於他人之利,將純粹的個人之私利排除在“義”之外,從而與那種狹隘的自私自利的個人功利主義劃清了界限,即墨子所言的“義”是利國、利民、利天下的“公義”。
也正是這種“公義”才能起到富國家、治刑政、安社稷的作用,因而被墨子稱為“天下之良寶”,乃至認為“萬事莫貴於義”。因此,在墨子看來,如果對天下萬民有利,則生不足重,死不足惜。現實中,墨子也正是親自以“摩項放踵”的實際行動來詮釋著他的理想和信念,為了行“義”就應該有一種超越生死、寧願粉身碎骨的大無畏精神和甘於奉獻的情懷。並且以此來教育弟子,而墨家弟子也沒有辜負墨子的期望,當真做到了為“義”而舍生忘死,為了教化他人,曾一次自殺一百八十餘人。一般的人認為天下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而墨子卻認為生命在“義”的麵前是微不足道的,隻有“義”才是最為重要的,“萬事莫貴於義”。
社會的改良和進步,也取決於每個人對別人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你的成功如果隻給你一個人帶來利益,而對別人,對社會沒有絲毫奉獻,那也就不是真正的成功了。
成功的終極意義不在於個人生命的幸福和利益的巨大。並且,它也不由自己給自己的生存意義給予評判。個人不能離開他賴以生存的群體,不能離開由這些群體所構成的社會;個人的生命價值是由他人、社會給予評判的。隻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個人的人生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出來。因此,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時刻不能脫離集體、社會;個人必須為大眾,為社會承擔責任,做出貢獻,奉獻自我。一個人隻有當超越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而熱心投入到社會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受全世界敬仰的德蘭修女,由於和英國平民王妃戴安娜的死期接近,所以有人將她們二人相提並論,但她們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型。德蘭沒有戴妃的風華絕代,她個子瘦小,相貌普通;她有的,是一顆美麗的愛心。戴妃在衛生、安全的醫院裏和艾滋病人握手,會有記者拍下照片刊登在報刊雜誌上。讓人歌頌她的愛心;可德蘭卻不知多少次在汙穢、肮髒的街道擁抱那些患皮膚病、傳染病,甚至周身流膿的垂死病人,把他們帶回自己的住處,照顧他們,安葬他們,讓人們享受她的奉獻。
很多人一談到德蘭修女,都說她是個偉大的人,和她相比,自己實在太渺小了。可德蘭修女卻說:“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程嬰救孤的故事流傳已久,想必大家都聽過。
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唯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的是個男孩,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雪恨,若是個女孩,我就徹底失望了,隻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
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聽說了,立刻帶人到宮中來搜索,卻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於是,公孫杵臼假扮醫者入宮看病,用藥箱把孤兒從宮中偷運出來,交給程嬰。程嬰含淚將自己尚在繈褓中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隻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幹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麵,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帶著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穀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十五年後,知情人韓厥利用機會,勸說晉景公勿絕趙氏宗祀。景公問趙氏是否還有後人,韓厥提起程嬰保護的趙氏孤兒。於是孤兒被召入宮中。此時,孤兒已成少年,名叫趙武,景公命趙武見群臣,宣布為趙氏之後,並使複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趙武20歲那年,舉行冠禮,標誌著進入成年。程嬰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夙願,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及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實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跡,證明自己苟活於世,絕沒有絲毫為個人考慮的意思。趙武啼泣頓首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了。
聽過這個故事的人,無不為程嬰的“義氣”所感動。其實在他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義舉背後,更散發著人性良善的光輝。試想一下,如果程嬰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就不會念朋友之誼,想要撫養趙朔的孩子;如果程嬰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在使用掉包計的時候,完全可以找別人的孩子當替死鬼。但是善良的他沒有這麼做,在他的心裏,除了責任,就隻剩下了對朋友的義。
特別是置身於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現實當中,墨子的這種“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樂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更顯得難能可貴。俗話說得好,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從社會中索取了多少,而更重要的是你為社會奉獻了什麼、貢獻了多少。
萬事莫貴於義。自古以來,“義舉”的故事不枚勝舉。譜寫成了一部壯麗的詩篇,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總之,我們應該從墨子利天下的精神中受到鼓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為大眾、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奉獻自我,在為他人謀利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愛人不要帶有功利性
墨子曰:“愛人非為譽也,其類在逆旅。”
墨子說:“愛人並非為了名譽,正像旅店一樣,是為了利人。”
一個人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必須首先要從不求名利做起,不能自恃有德。假如處處表現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那實際上就已失去了德、名。
墨子認為,有愛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觀,它不是一種具有什麼具體形狀的實質,人有愛心並不是為了獲取別人的感激、幫助或者別的什麼東西,雖然這些在你付出愛心後會隨之而來,有些人以金錢來衡量愛心,但金錢並不是萬能,真正的愛心是發於真誠,救人於危難之中。
做善事是應該的,不要故意去做好事追求名聲,也就是不為名聲而故意去做好事,這樣才能安心,心平則氣和。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為了讓人家去表揚,為了讓人家叫我們好人而做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比如,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別人而不留下姓名,不企求任何回報,這就是“上德不德”。
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小時候是個市井流浪兒,當不了官,做不了買賣,常貼著人家吃白食,人都厭煩這個“嘴上抹石灰”的青年。有一回他在城下釣魚,很多老媽媽在那裏漂洗衣服,有一個老媽媽看見韓信沒飯吃,就把自己的午飯分給他一些。就這樣,韓信跟著那位好心的老媽媽吃了數十天飯,韓信非常感激,說以後一定重重報答她。老媽媽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掙飯吃,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裏希望你回報啊!”
這位老婆婆不是故意為善,而是出於慈母之愛心,決不望報,真是上德、上善!
你不要為了因果報應而故意求善,那樣往往是無果而終。比如,常常碰到信奉宗教的一些朋友,他們覺得自己做了好多善事,磕了好多頭,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經,為什麼還會遭遇不幸呢?這種心理就是為了一定目的,或者為了自己的私利去行善,其結果往往讓人失望。
與孫武齊名的吳起最善用兵。他足智多謀,士卒也願賣命,故能百戰百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上記載:“吳起作為一個將領,他的飲食與衣著,全都跟士卒中最下級的相同。他晚上睡覺的地方,不加鋪蓋,行軍的時候,不騎馬乘車,親自背糧食,一切都跟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中有長皮膚腫爛病的,吳起親自為他吸出膿汁。這個士兵的母親聽了這個消息,不禁失聲痛哭起來。旁人不解地問:“你的兒子,隻是一個兵卒,而貴為上將的吳起親自為他吸出潰瘡的膿汁,你為何反而哭起來了呢?”那名士兵的母親解釋說:“這個你們就有所不知了,往年吳公也曾為我孩子的父親吸過膿瘡,孩子的父親為報答他的恩德,在戰場上格外賣力殺敵,結果就戰死在沙場上了。而今,吳公又為他的兒子吸吮膿瘡,我不知道這孩子又會為他賣命戰死在哪裏了。想到這點,所以我禁不住要哭出來了。”
吳起對士卒好,還親自為士卒吮吸瘡疽的膿血,並非真心行好,而是為了讓士卒感恩圖報,戰場上為他賣命,這便是“下德”。當然具有吳起這種“下德”的將軍今天也幾乎見不到了,有幾個將軍能與士兵同甘苦?
那就是: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為名或利行善;大錯莫犯,小錯要慎,最好別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東西南北,大的迷惑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聰明是安於自然常態,不可畫蛇添足。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就可以養護精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善始善終,得以安享天年。
樓上的一間臥室裏,住著一個老人和一個失去雙親的小男孩,爺孫兩人相依為命。一天夜裏,房子起火了,爺爺在搶救孫子時被火燒死了。大火迅速蔓延,一樓已是一片火海。
鄰居已呼叫過火警,無可奈何地站在外麵觀望,火焰已經封住了所有的進出口。小男孩出現在樓上的一扇窗口,哭叫著救命,人群中傳布著消息說:消防隊員正在撲救另一場火災,要晚幾分鍾以後才能起來。
突然,一個男人扛著梯子出現了,梯子架到牆上,人鑽進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現時,手裏抱著小男孩。孩子交給了下麵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夜色之中。
調查發現,這孩子在世上已經沒有親人了,幾周後,鎮政府召開群眾集會,商議誰來收養這孩子。
一位教師願意收養這孩子,說她能保證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個農夫了想收養這孩子,他說孩子在農場會生活得更加健康愜意。
其他人也紛紛發言,述說把孩子交給他們撫養的種種好處。
最後,本鎮最富有的居民站起來說話了:“你們提到的所有好,我都能給她。並且能給她金錢和金錢能夠買到的一切東西。”
從始至終,小男孩一直沉默不語,眼睛望著地板。“還有人要發言嗎?”會議主持人問道。一個男人從大廳的後麵走上前來。他步履緩慢,似乎在忍受著痛苦。
他徑直來到小男孩的麵前,朝他張開了雙臂,人群一片嘩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滿了可怕的傷疤。
孩子叫出聲來:“這就是救我的那個人!”他一下子蹦起來,雙手死命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就像他遭難的那天夜裏一樣。他把臉埋進他的懷裏,抽涕著哭泣了一會兒。然後,他抬起頭,朝他笑了。
“現在休會。”會議主持人宣布道……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愛的陽光,將你感受到的愛講給大家聽,在人們的心上也增添了一份愛。比如:親情之愛,慷慨之愛,社會之愛,誠摯之愛……
愛是一種付出,有付出自然有回報,這種回報可以有形可以無形,但是我們需要謹記回報不是愛的目的,我們也不能抱著這個目的去愛或者不愛。
當然在現今社會去奢求每個人都抱著這種愛的態度可能是困難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愛心,不要為世俗利欲所熏染,要知道愛永遠比任何東西都更珍貴。盯著回報的行善,不純潔。做善事是應該的,拋開功利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善事,這樣心靈才能得到升華。沒有功利心的行善是最好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