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導者都想稱霸天下。然而稱霸天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讓天下百姓心悅誠服,這是英明睿智的領導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標。那麼,何以服人呢?墨子認為,應該以仁義在天下立名、以德行使諸侯臣服,那麼就可以不用發動戰爭就可以稱霸天下了。
居安思危,不預則廢
墨子曰:“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墨子說:“倉庫裏沒有儲備兵器,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征伐不義之兵;內城外城不修防完備,不可能防守自己的國土;心中沒有考慮周到,不可能應付突發事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事事早做打算、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才能在天災人禍突然出現的時候沉著冷靜、從容應對。當今我們黨和政府針對各種突發事件加大力度著力完善各種預警機製和製定各種應急處理方案,可以說正是對墨子的這一政治智慧的具體運用。
憂患意識在傳統文化中積澱久遠而深沉。《孝經》從居高位而常守富貴的角度誡道:“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荀子的“滿則慮賺,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重其豫”所表達的憂患意識,既是就“持寵處位,終身不厭之術”而論的,也是就
普遍意義上的“智者舉事”而言的,他認為這是“百舉而不陷”、無往而不勝的法寶。
憂患意識在傳統文化中淵遠而流長,成為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漢唐盛世無不是在心懷憂患、總結前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勵精圖治的結果。歐陽修在其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這裏所表達的憂患意識,是從五代時唐莊宗在完成父誌、剿滅讎仇之後沉湎於安逸而喪失憂患之心,最終身死國滅的慘痛教訓中得出的,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警世意義。因而,於成功之時,居福安之境,也不能得意忘形,必須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唯其如此,才能夠有備無患,“百舉而不陷”。
憂患意識強調的是預防、防備的重要性。兵法講究出奇製勝,對“不預”的人來說,災患就是一支可怕的奇兵,它的突然降臨往往能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導致一個人的猝然失敗。
在不利環境下,預防、準備是理所當然,在有利環境下,預防、防備更是不可或缺。墨子在《七患》中的“備”,主要指儲備、準備。
墨子認為,充分的儲備和準備是保證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前提,也是防止外來侵略、成功實施“防禦軍事”的基本條件,尤應引起重視,故稱“備”為“國之重也”。
做事為人也是這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才能在災患突然出現時從容應對。
預則立,不預則廢。那麼,怎樣才能做好“預”呢?
人生之旅從選定方向開始,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但僅僅有了方向還是不夠的,還要沿著這個方向設定目標並不斷調整目標,以防止計劃外的或不利於自己的“患”突然出現,使未來完全按照自己預定的軌跡發展。
曆史上也有一些人,防範心理較弱,為此吃虧上當,悔之莫及,孫策就是一個例子。
孫策是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占有江東全部領土。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的時候,他與人謀劃,襲擊許昌。許昌是曹操的老巢,曹操部下聽到這事,都很恐慌。有一位郭嘉卻說:“孫策新近吞並了江東的土地,誅殺了當地的英雄豪傑,這是他能得到部下拚死效力的結果。可是,孫策遇事粗心大意,不善防備,雖有百萬之眾,和孤身一人沒有什麼兩樣,若有一個埋伏的刺客殺出來,他就對付不了。據我看來,他必定死在刺客手裏。”
孫策的謀士虞翻也因為孫策好騎馬遊獵,勸諫道:“您指揮零散歸附的將士,就能得到他們拚死效力,這是漢高祖的雄才大略呀!但您輕易暗地裏出行,將士們都很憂慮。那白龍化做大魚在海裏遊玩,就會被漁夫捉住;白蛇爬出山中,被劉邦斬殺了。,都是教訓,希望您能謹慎些。”孫策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然而,孫策始終改不了老毛病。他出兵襲擊許昌時,到了長江口,還沒過江,就像郭嘉預料的那樣,被許貢的門客所殺。
郭嘉、韓琦的遠見卓識和孫策的粗心大意,在此得到集中體現。孫策誅殺了那麼多的英雄豪傑,有多少人不對他切齒痛恨?有多少人不想尋找機會報仇雪恨?可他卻全然不放在眼裏,單槍匹馬,獨自外出,其英雄膽氣可嘉,而處事之能卻甚為可憐。
所以,一定要牢記“防患於未然”之古訓,不要步亡羊補牢之後塵。這是成大事的基本。有些人等到出現漏洞以後,才知道自己做錯了,這是愚人所為,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直接影響人的生存。
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緊張而忙碌的生活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向左走?向右走?有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停下來,好好預計、謀劃一下,做好了準備再前進,明確目標,消除隱患,少走彎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孫正義是軟件銀行集團公司的創始人,現在是該公司的總裁兼董事長。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創立了一個無人相媲美的網絡產業帝國。孫正義的過人之處,是他的思維理念。他能從眼前的生意中,看到未來的生意方向和發展前景。他看未來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一看就是上百年。
孫正義在23歲時,曾花了1年多的時間來想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種事情都列出來,而後逐一做詳細的市場調查,並做出了10年的預期損益表、資金周轉表和組織結構圖,40個項目的資料合起來足有10多米高。然後他列出了25項選擇事業的標準,包括該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變、10年內是否至少能成為全日本第一等等。依照這些標準,他給自己的40個項目打分排隊,計算機軟件批發業務脫穎而出。用十幾米厚的資料做事業選擇,目光放在幾十年之後,這樣的深思熟慮,這樣的周密規劃,注定了他日後的成功。
不久,他便創立了軟件銀行公司。其公司的軟件推銷業績,居全日本第一。並且孫正義利用他的公司出了幾本雜誌,旨在提醒客戶購買軟件銀行的產品。1994年,他的軟件銀行公司上市,籌集到一億四千萬美元。從此,軟銀集團開始騰飛。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孫正義周密謀劃、預設未來。用一年的時間贏得了一生的成功。成功人士常說,把80%的時間留給未來。即用20%的時間去處理眼前的緊要事情,而用80%的時間去做那些暫時沒有收益但以後會有的重要事情。的確,走一步。看三步-預先防備和采取措施,笑得最長。笑到最後,這才是大智慧。這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是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可以避免危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道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在做事為人時隻有精心規劃,預於先,備於前,而後才能披荊斬棘,順利前進。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該立足於可能性的複雜,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防患於未然,因此說,要居安思危,不預則廢。
貧富差距關乎國之存亡
墨子曰:“是以富貴者奢侈,而孤寡的人卻在受凍挨餓,雖然希望國家不發生混亂,但也是無法做到的。”
墨子說:“富貴的人生活奢侈,而孤寡的人卻在受凍挨餓,雖然希望國家不發生混亂,但也是無法做到的。”
這句話表明墨子在當時已經認識到社會存在嚴重的等級差距和貧富分化的問題,並且對此問題從關平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墨子認為,民貧國亂是由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腐化、“厚作斂於百姓”所造成的,要想民富國治,統治階級首先應該生活節儉,不要浪費財物。他告誡統治階級不要為富不仁、過度奢侈,而應該舉止有度、救貧濟困。
石崇是晉代開國功臣石苞最小的兒子。石崇在荊州,靠搶掠客商和劫奪外國供使發家,成為豪富。他縱情聲色,揮霍無度。
石崇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中的權力鬥爭,綠珠隻是送他“上路”的導火線。他那巨大的來路不明的財富足以在亂世中成為被掠奪的對象。既然他在荊州能打劫別人,當別人有了條件時何以就不能打劫他?可憐他死到臨頭還抱有幻想,認為自己最多被流放到交州或廣州。等到押赴刑場時才明白過來,感歎說:“這幫奴輩是貪圖我的家財啊”。押送者說:“知道是財富害了你,為何不早把財富散了?”石崇無言以對。這樣的對話表明這場權力鬥爭帶有明顯的“仇富”心態。但不能因此說中國人從來就有“仇富”傳統,因為石崇在曆史上遠非第一個富豪,知名的中國最早的富豪首推範蠡,次為子貢,他們生前死後都沒有發生“仇富”事件。雖然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多有殺富濟貧之事,但這是和達官貴人富可敵國而百姓總是貧困潦倒聯在一起的。石崇這樣致富必然要引來“仇富”心態。
一個社會總是均貧富必是死水一潭,一個社會有太多謎一樣富起來的人則會處在火山口上。今天的富人,也許多數是勤勞致富,但也不能排除有石崇那樣的致富者,至少那種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家私的貪官就可視為今天的石崇。就是那種年薪數百萬而定員工年薪一兩萬的高管、那種一不小心就賺了大錢的壟斷企業也難免劫財之嫌,隻是二者劫財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在以富為榮的今天,特別是貧富差距見大的時候,想想石崇是怎樣富起來的及靠此方式富起來後的結果,絕不是件沒意義的事。
億萬富翁郭凡生的創業經曆,向我們印證了一種智慧。
1992年,在中關村的一條街上,郭凡生用自己的7萬元人民幣,成立了慧聰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現如今,這條街上的許多商人,大多已經銷聲匿跡了,並且,存活下來的公司也寥寥無幾,而這其中就有這家慧聰公司。這家公司不僅存活了下來,還在全國各地擁有了數十家分公司,2003年12月這一天,“慧聰”在香港成功上市,這其中奧秘何在呢?
各種傳媒都曾報道過這樣的新聞:“慧聰上市,打造了126位百萬富翁。”原來,郭凡生成功的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成功的將士,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正是這一大批渴求成功的將士,將郭凡生推上了成功的高峰。殊不知,郭凡生與其他商人的區別,就在於他懂得與眾人分享財富,此話何解?
讓我們來看看郭凡生,是如何解釋他在公司的章程裏,所擬定的知識股份製:“公司在1992年初創的時候,就確立了按知識分醞為主的分配方式,規定,公司的任何人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能10%,董事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30%。連續八年,公司把70%以上的現金分紅,分給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職工,而我們這些董事,公司也規定得很清楚,誰離開公司,本金退還,不許持股。所以,我們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總裁、副總裁,參與的也是知識分紅。”
這個章程為整個公司、為公司的員工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明天,郭凡生也一直在為員工們,勾畫著百萬富翁的夢想。但許諾的股份畢竟不是現金,郭凡生如此苦心地追求與員工們共同分享日後的成功,這在許多員工眼中,不過是一個烏托邦。企業運行的十幾年間,郭凡生極力推行的知識股份製,一度被人指責為“騙人的把戲”。
因為在2000年,公司虧損2000萬元,隻有一兩個部門可以拿到超額獎,許多員工便紛紛離開,離開的員工甚至還抱怨說:“你在用這種方式騙人。”但還是有一批骨幹分子、忠誠的老員工。選擇了留下來,而郭凡生“知識股份製”的製度安排,成為了“慧聰”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這個美好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也為了老板的慷慨,為了老板對自己的尊重,留下來的員工齊心協力,幫助郭凡生渡過了困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