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說:“防禦哪種進攻?”
禽滑厘說:“當今世上常用的進攻方法是:積土成山,居高臨下;用鉤梯爬城;用衝梯攻城;用雲梯攻城;填塞城壕;決水淹城;挖隧道;突然襲擊;在城牆上打洞;像螞蟻一樣密集爬城;使用蒙上牛皮的轅輥;使用高聳的軒車。這十二種攻城方法,請問應如何防守?”
墨子說:“我方應把城牆、壕溝修好,把守城器械備足,糧食、柴草充足,上下相親,又能取得四鄰諸侯的援助。這是長久備戰防守的根本條件。而且,負擔防守任務的人很重要。他雖然善於防守,但是君主不信任他,那麼,還是不能夠防守。君主所任命擔負防守任務的人,一定是能夠防守的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而君主任用他,也是不能防守的。由此看來,擔負防守的人,既要善於防守,又要君主尊重和信任他,這樣才能防守得住。”
墨子在這裏總結了小國防守的基本策略。一是要天時、地利、人和。墨子特別強調上下相親,四鄰相援。此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軍民團結一家親,試看天下誰能敵。二是要有精明指揮主帥,以號令三軍。這就像一盤象棋,車馬炮相士卒齊備,在將帥的統領下,相互協調配合,其防線就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懂得防守戰略,方能抵禦別國的侵略,從而最終實現兼愛天下的理想。
據我國2005年7月出版的首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統計,全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有10餘萬家企業死亡;有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有85%的民營企業在10年內死亡。其平均壽命隻有2.9年。
柳傳誌曾說:“我從1984年創辦企業,18年間和我同台領過獎的許多知名企業家,今天回過頭去看,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了。”
對大多數曇花一現的企業而言,在洶湧的市場經濟浪潮中,一旦因失誤而導致出局,便極有可能意味著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即使有再多的經驗教訓,也沒有機會轉化為下一次的成功。那麼,對經營者來說,怎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成功地存活和發展呢?
我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而在瑞典有一家企業,不僅已經傳到了第五代,而且該家族的事業仍蒸蒸日上,集團所屬的控股公司在斯德哥爾摩股市中所占份額已超過了40%!它就是瑞典無人不知的瓦倫堡家族。
一百多年來,該家族已經控製了北歐地區很多相當有影響力的工業集團,愛立信、伊萊克斯電器、瑞典滾珠軸承公司、阿斯利康製藥集團等世界知名企業都名列其中。
對家族取得的輝煌成績,瓦倫堡家族的第五代掌門人馬庫斯?瓦倫堡說,多年來家族一直堅持這樣一種經營理念:在研究開發方麵特別舍得投入,以此確保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領先優勢。
對瑞典這樣一個國內市場狹小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二戰爆發後,居安思危的瑞典政府大力發展軍工業,瓦倫堡家族的軍工企業薩伯公司以其高精尖的武器製造技術獲得大量政府訂單,其研發的亞斯一39戰鬥機性能可與美國的F一16相媲關。20世紀60年代,現代通信技術剛露苗頭,瓦倫堡家族就收購了愛立信公司,將其發展成著名的通訊設備供應
商之一。
除了遵循專業化、國際化原則外,瓦倫堡家族投資的主要特點是選定核心業務後進行長期投資。哪怕這項投資短期內無法贏利也決不放棄。馬庫斯的叔父彼得?瓦倫堡總結家族的生意經時說:“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暫時出現問題的企業。”這種高瞻遠矚、著眼未來的投資方式被瓦倫堡家族一直保持至今。前幾年,瓦倫堡的兩項核心投資——通信巨頭愛立信和電力工程公司ABB都出現了巨額虧損,山雨欲來風滿樓,“破產”、“脫手”等建議不斷。但經過幾年的扭虧重組,兩大公司都已走出了陰霾,開始盈利。
企業沒有自然生命。隻有通過不停地更新來賦予它活力,它才不會死亡。存活了一百多年的瑞典瓦倫堡家族企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它一百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其諸多成功舉措有許多與中國墨子的“七患”不約而同地相互印證著,企業經營者從這裏應該會學到一些東西。
其實,經營企業與治理國家的道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墨子在《七患》中關於致使國家危亡的七種禍患的論述,在企業存亡之道上給了經營者一些很好的啟示。
關於《墨子?七患》對企業經營的啟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管看法怎樣,其提升企業存活期、促進企業發展的啟發作用都是值得經營者思考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經營者將管理企業上升到“治理國家”的戰略高度,往往可以從曆史上的國家興衰、王朝更替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得到有益於企業發展的啟發。在國家的角度吧來說,要謹慎七患,做好戰爭防禦。對企業經營來說,商場如戰場,做好企業將會長盛不衰,這是墨子所給我們後人留下的啟示。
以德治國得天下
墨子曰:“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
墨子說:“寬厚而仁惠,使人們從急難中解救出來,民心就必定歸附。”
中國自古尚德,德政治世,是為大同。德實為民族生生不息之精魂,中華五千年綿延文化之亙古傳續,長存而日大者亦在此。自古以來得道者仁厚,施仁於民,德者,仁義之功視為德。無論是一人一國失去道德失去誠信,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墨子在此也強調:“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意思是說寬厚仁德對待人民,救民於水火之中,必得民心。的確,古往今來,天下始為得道者興,失道者衰。
儒家學派的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麵,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那麼,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孟子這一點是和墨子有相同取向的。
孔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因力有衰弱終結時,德則愈修愈厚,愈厚愈久。以力服人,人心不平。以德服人,人方心悅誠服。所謂政治,“政”即正也,“治”則平也。所以能正而平,則在明德以親民。故齊家為政均尚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據說出自三國時的司馬懿,其臨死前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麼叫“水能載舟,亦能溢舟”,(就是說水能將小船浮起來,也能讓小船沉入海底)所以,這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當於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讓你的“船”浮起來,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當你獲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於你得到天下了。
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勢成為各個反秦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範。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回鄉下,十分受人愛戴。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收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此之謂德者得天下,此之謂得之長久。
堯舜時代君王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日,五風十雨、麥收雙禾,麒麟在野、鳳凰鳴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表現了中華祖先以仁德為治國之本的聰明睿智。繼之以禹、湯、文、武、周公仍以德治世,天下太平。
覽《春秋》,管仲、子產煊赫當世,仲尼、顏回似與世事無關,然後人歎“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稱顏子為安貧樂道之楷模。閱《史記》,太史公力推伯夷、叔齊,旨在以德治史,重德行輕事功,樹世之楷模,為民族精神定基調!關羽事功並不足道,唯一“義”字而足受千年俎豆馨香。文天祥、嶽飛從事功上來說都是曆史之大撼,然其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則留芳千古,澤被後世。曹操之與諸葛事功更為顯赫,而孔明終以顯德留世!古往今來,事功最大者莫如君王,四海之內莫非王臣,率土之賓莫非王土。但能稱頌於後世者往往不在其封疆壯大之勢,而在其仁德愛民之心。無德之君往往是身敗國亡,淹沒於曆史長河。又如王莽、秦檜、嚴嵩、吳三桂、和珅之流,違德而行,事雖成而轉瞬即滅,終落千古唾棄。曆史鏡頭往往是驚人的相似。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隋末隋煬帝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自春秋不義狼煙四起,隨而禮樂崩亂,有孔子終日奔走惶惶,教誨不倦。“夫子賢於堯舜”者,是其將德植民心。而後曆代仍以德行民心,砥柱中流,續燃民族不滅的火種。近代西學東漸,人皆以事功第一,個人價值以創富為準,重力重物不重德,民取財官斂財多棄道義不顧,財物日漸富足而世風日下。現中國政府倡導“以德治國”,又倡“八榮八恥”,將德行滲透到具體層麵,重新認識德為治世之根本,救正國家,匡扶人心,冥冥中民族優秀傳統之血脈相承,果能實踐,中華民族必將大運!
治國平天下如此,做人更應該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樣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為心。以兒女之心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為心,就是“婦順”,以人民之心為心,就是“君仁”,以領導之心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為心,就是講信任;以學生之心為心,就是講師德。以他人之心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愛世人的情感就誠懇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華一分。唯德能感動人,能得人心。感動一家而家齊,感動一國而國治,感動天下而天下平。
中華尚德,曆世聖賢迭起,皆以德論,不在事功。德養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長生”之道,所以養德乃是正人心、端風俗,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要務。如此看來,以德治國平天下,勝過兵戈鐵馬勞民傷財,此乃戰爭謀略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