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管子對做人之道有著諸多論述,他認為做人先修身,修身先修德,為人處世必須以德為重,謹言慎行,大公而真誠,切忌魯莽。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們“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慎聽、待人以真、行為有度則是管子的做人之道,也是我們日常為人處世的成功之道。

做人先修身,修身德為重

‖原典‖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管子心術》

‖古句新解‖

外表不端正的人,是由於不具備德;內心不閑靜專一的人,是由於心沒有修好。端正好外形,修養好內心,便必定能夠把握好萬事萬物。

自我解讀

管子在這裏強調了做人先修身,修身以德先的觀念。人,是行為的主體,事情做得好不好,對不對,大家讚成不讚成,自己滿意不滿意,一切都來自於自己的修養,而要想提升自己的修養,則必須端正自己的形體,純粹自己的心靈。隻有這樣,萬物之理才會自己歸攝於心中。管子把人的內德修養提升為個人修身的前提,可見道德修養是做人的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古往今來,許多具有優良品德的人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推崇。社會需要優良品德,對於每一個組織,對於每一名員工,好品德都是成功的堅強推動力?

少德之人,縱有經綸滿腹,也不能成大事。因此有位企業領導者曾公開聲稱:"寧選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優無德之輩。”

德為導向,才是基礎;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相對於才而言,德更為根本,正所謂:“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廢品,無德無才是毒品”。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成功者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有著優秀的品德。

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在胡慶餘堂當學徒的時候,就認識到規規矩矩做人的重要性。他說起一件奇怪的事:

“我在掃地的時候,經常撿到錢。撿到錢,我就放在抽屜裏。每次我撿到的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0塊、30塊錢,我就暫時把它放在抽屜裏,第二天一早交給師傅。大概一年多以後,好像就沒有了。十幾年以後,我師傅八十歲,快去世的時候,我去看他,最後一次去看他,那時候已經是1960年了。我的師傅把我叫到床邊,他說根生啊,你還記得嗎?今天我該告訴你。我說什麼事,他說你在當學徒的時候,掃地時撿到錢,你都交給我了,今天我告訴你,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試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後,老板就說了,這個小孩是誠實的,他撿來的錢都不要,還會去偷嗎?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是這麼在考我。我14歲的時候,我祖母70歲了,當我離開祖母身邊,去當學徒的時候,路上我祖母告訴我一句話,一定要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工作。規規矩矩做人,老板給你的錢你拿,老板不給你的錢,你一分錢都不能去碰它,現在這句話叫廉政。認認真真工作,就是勤勞,這就像現在對幹部的要求,廉政勤勞就是好幹部。舊社會教育的語言不同,性質一模一樣。因此我記住了,給我的錢我要,不給我的錢我從來不會去拿,一分錢都不要,這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有人認為,做人和工作是兩回事,這種觀念的潛台詞是:一個人的品質不佳並不影響他在職場上的成功。其實,這是一種極其糟糕和錯誤的認識。

中國有句話叫做“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合格的人,首要學習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學習本領。但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本末倒置,更多地看中的是才,而忽視或輕視對做人品德的培養。

當然,我們絕不否認才能在發展和成就事業中的重要性。但是對員工來說,品德比能力更勝一籌。好的品德對人的一生受用無窮,它就像一粒有生命力的種子,最終能讓你品嚐到成功的果實。品德拙劣的人,一有機會就很可能做出有損於組織的事來,有這樣的人在,社會、單位都不會安寧,這樣的人注定難以收獲信任與成功。

某公司銷售部王經理和高層發生意見分歧,雙方一直未能達成共識,為此,王經理耿耿於懷,準備跳槽到另一家競爭對手公司。一方麵出於私憤,另一方麵是為了向未來的“主子”邀功,王經理暗地裏把公司的機密文件和客戶電話散布給各地經銷商,使得公司的業務一片混亂,並引發了很多業務糾紛,從各地打來的電話幾乎將公司電話打爆。這還不算,他還向當地工商、稅務部門舉報,檢舉公司的賬目有問題,經過一番檢查,證明公司是清白的,但畢竟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當王經理帶著滿意的“成果”去向競爭對手公司邀功請賞時,沒想到這家公司見王經理是這般對待"老東家",便擔心誰知道他以後又會不會“如法炮製”對待自己的公司呢?身邊有這麼樣一個人,不就像是埋下了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嗎?自然不敢收留他。

缺失了做人的前提,又怎麼能做出做好大事業?作為員工,如果為了一丁點兒個人的利益而犧牲公司利益的話,這樣的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會受到歡迎,因為你出賣的不僅是公司的利益,而是做人的尊嚴。哪怕是從你手中獲益的人,也會在心底對你產生鄙夷。

事實上,對於一個職場中人而言,能力固然重要,但高尚的人品更重要?品德高尚的員工對於單位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樣的員工除了能在單位的生產、管理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外,還能產生良好的榜樣作用並帶動其他員工,從而更好地促進單位的發展。

要使做人與做事兩者相得益彰,就必須把做人的人格與道德情操融入到做事中去。

一個人,如果他正確地選擇了怎樣做人,也就往往決定了他會怎樣做事。選擇做怎樣的人,選擇怎樣做事,往往是由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利益觀決定的。要正確處理“做人”和“做事”之間的關係,首先要不斷改造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時刻不忘全心全意為所在機構服務的人生理念。

信守諾言是做人的原則

‖原典‖

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修行謹敬則尊顯附矣。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修行慢易則汙辱生矣。

——《管子?形勢解》

‖古句新解‖

內心信誠,名譽就美了;修身嚴肅認真,尊顯就來了。內心不誠實,名聲就壞了;修身簡饅鬆懈,汙辱就來了。

自我解讀

在這裏,管子強調做人要信守諾言,信守諾言,別人才會信任你;否則,隻會給別人留下不守信用的惡劣印象。

生活中,隻有做到“一諾千金”,別人才會相信你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從而會信賴你、依靠你,你在事業上才能一帆風順。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孩子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你怎麼能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隻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麵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多麼大啊。

信守諾言是做人的原則,更是處世之本。一個人不講信用,別人就不會相信他。失信人的人,不會有好的人緣,他最終將一事無成。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後來,陳實返回了故裏,當地的官員、鄉鄰村民們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他與一個友人會麵,酒足飯飽之後,兩人決定一同遠遊,他們約定,次日午時在陳實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再次見麵。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誠信,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幹。如此之後,兩人才揖手辭別。

次日,陳實提前來到了樹幹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幹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實猜想友人是另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是已經提前出發了,於是就上路了。

然而,就在陳實走了之後,他的朋友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實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實的家門口,正看見陳實的長子在家門口玩耍。於是他便指桑罵槐,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

當時,陳實的長子剛剛年滿七歲,名陳紀,字符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後,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就是無信;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無禮?”

那友人當即羞愧萬分,想下車解釋,而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一個人信用愈好,在事業上愈能打開局麵。所以,必須重視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人們總是喜歡說話算數的人,而討厭總是食言的人。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諾言呢?

首先,我們在向他人承諾時,一定要問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或是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說“沒問題”。

其次,如果許了諾,就一定要遵守。比如,你答應別人在何時何地麵,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況下,你應推掉一切應酬準時赴約。

最後,如果經過努力,實在無法兌現承諾,應該及時告知對方,並且詳細說明原因,真誠地表示自己的歉意並請求對方原諒。

失信於人,意味著丟失了做人的起碼品德,意味著在別人眼裏你是一個不講信譽的人。所以,做人必須信守諾言。

不求滿盈,留有餘地

‖原典‖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己元己乎?效夫天地之紀。

——《管子?白心》

‖古句新解‖

太陽到了最高點後就會走向傾斜,月亮到了最圓滿後就會走向虧缺。最高的要走向傾斜,最滿的要走向虧缺,最巨大了就將走向滅亡。誰能把自己忘掉呢?學一學天地的運行法則吧。

自我解讀

管子用“日極則仄”、“月滿則虧”來提醒我們,現實生活中,做人處世要謙遜低調,要懂得留下餘地。

在道家思想中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滿招損,謙受益”、“天道忌盈,卦終未濟”,這一思想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影響極大,它告誡人們處世要抱著“致虛守靜”的態度,在事業上不要過度好強,在功業上也不可追求絕對的完美,這樣才能明哲保身,才不致招來外患。

道家是以虛無為本,認為天地之間都是空虛狀態,但是這種空虛卻是無窮無盡的,萬物就是從這種空虛中產生的。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這跟俗話所說“老實常存”的做人哲學完全相同,可見“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

從另一個意義來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比如對於置錢財置家業,求多求盡,而成為守財奴;對於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知急流勇退,不知預先留幾分餘地才會安全,那麼正應了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曆史教訓就會再現。

“錢,有時不是什麼好東西?”對於這一點,江南巨富沈萬三是在他60歲那年才悟出的。在“商聖”的行列中,沈萬三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為朱元璋造就了半個南京城,但最後卻落了個流放雲南、家破人亡的下場,這讓後人感慨不已。

元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割據平江,沈萬三、顧瑛等當地大富戶為求得庇護,都曾獻金輸糧,以示擁戴。不過幾乎是與張士誠同時,朱元璋也參加了同鄉郭子興的起義軍。

後來,朱元璋憑著自己過人的勇謀獲得了軍隊的統率權,並帶領義軍攻打到了蘇州城下。為了保住自己的庇護神張士誠,沈萬三及其蘇州城內的巨商大賈個個都鼎力支持張士誠。朱元璋稱帝後,極度憎恨這些為張士誠出力的江南富豪,於是便對江南一帶格外加重了稅負,每畝稅糧定成了七鬥五升。

在一番審時度勢之後,沈萬三得出結論:“這年頭甭管是誰,都認一個錢字。我沈某人最不缺的也是個錢字。錢能逢凶化吉,錢也能帶來更多的財富?”於是,在朱元璋大局已定的當口,沈萬三決定洗心革麵、故伎重施,趕緊做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他率領江浙大戶向朱元璋的軍隊繳納了稅糧萬石,以示忠心。

接著,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上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

不久,他又發現朱元璋雖然定都南京,但建造城牆卻麵臨著嚴重的資金不足。於是,沈萬三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上書自請“助築都城三之一”,也就是聚寶門(今中華門)、水西門、兩水關在內的這一段。

看來他這步棋沒走錯,朱元璋終於麵露喜色。在完工慶賀的那天,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為沈萬三斟了酒,並話中帶刺地說:“古時候就有個白衣天子,號稱‘素封’。在我看來。說的也許就是您老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