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聽後,受寵若驚,隻顧自地在那裏使勁地謝主龍恩,可他沒想到,這一記馬屁卻實實在在地拍到了皇帝的馬腳上。
朱元璋想:“當初如果不是你極力支持張士誠,我何苦用得了八個月才攻下蘇州城?如今你又在我的麵前露富,真是不把我放在眼裏。”於是,朱元璋勃然大怒,拍著桌子大叫道:“一個老匹夫不把我皇帝放在眼裏,居然還膽敢替我犒勞天下之軍?簡直是個亂民,給我拉出去砍了?”
不過還好,當時“大腳”馬皇後正在朱元璋的身旁。馬皇後勸說朱元璋:“如今大明初建,如果再隨便殺人,就會落下一個濫殺無辜的罪名。沈萬三是一個不祥之人,自然也就由上天來處置了,不如免掉他的死罪,改為其他的懲處。”
朱元璋聽後,感覺有理,於是便把沈萬三全家發配到了雲南。到雲南時,他已經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了。在這富與貧、榮與辱產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間,他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難以接受,江南與雲南的生活習性、水土氣候的差異實在太大,簡直是從天堂跌到了地獄。
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莊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莊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告禦狀至京城,才救下周莊全鎮老小。
沈萬三的長子沈茂,因為父親曾捐過重金也謀得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但是,在後來執行任務時出了紕漏。此時,正是朱元璋看沈萬三不順眼的時候,於是被扣了頂“藍黨”的帽子,腦門上刻了字被發配到了東北的遼陽。
沈茂還有個弟弟叫沈旺,曾經官居戶部員外郎,也得了重病,很快便一命嗚呼了。這一年,沈家的成年男子都被淩遲處死,而且在被處死前都還要經過嚴刑拷打,逼出沈家財產的下落。而沈家的小孩則充軍到了南丹衛,婦女發配到了浣衣局世代為奴。
沈萬三露富招致禍患從洪武二十六年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平息下來。沈氏家族因此徹底地衰落下去了。
做人一定要謙遜,不可自滿不可目中無人,要懂得時時為自己留下餘地。如果不留下幾分餘地,甚至連造物主都會忌恨,那鬼魂更會來加害。不論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發生質的變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時總結,不保持清醒頭腦反而驕傲自滿,沉溺在過去的成功之中,那麼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麵。
貪圖安逸必將一事無成
‖原典‖
沉於樂者洽於憂,厚於味者薄於行,慢於朝者緩於政,害於國家者危於社稷。”
——《管子?中匡》
‖古句新解‖
沉湎於安樂的人必定在憂患之中,喜食厚味的人德行薄,怠慢朝政的人拖遝,有害於國家的人危害社稷。
自我解讀
管子認為,人不能貪圖安逸,在《管子》一書中多次記載管子勸諫齊桓公不要貪圖安逸的故事。
齊桓公對管仲說:“請仲父來飲酒。”齊桓公確定了宴請管仲的日期,挖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覆蓋著。齊桓公齋戒十日,召見管仲。
管仲到了以後,齊桓公拿著酒爵,夫人拿著酒杯敬酒。但酒過三觴後,管仲起身就走了。
齊桓公發怒說:“我齋戒十日宴請仲父,自以為做得很好了。仲父卻不辭而出,原因在哪裏呢?”
鮑叔和隰朋趕緊出來,在途中追上管仲說:“桓公發怒了。”
管仲回來進到院中,背靠屏風站著,齊桓公不同他說話;再往前進到中庭,齊桓公還是不同他說話;再往前走,接近堂屋,齊桓公說:“我齋戒十日宴請仲父,自以為沒有得罪的地方。您不辭而別,不知是什麼緣故?”
管仲回答說:“沉湎於宴樂的人必定不在憂患中,喜食肉味的人德行淡薄,怠慢朝政的人政事拖遝,有害於國家的人危害社稷,我就是因為這些而敢於走出的。”
齊桓公立刻下堂說:“我不敢以為自己做得很好,仲父年長,我也衰老了,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日子慰勞一下仲父。”
管仲回答說:“我聽說壯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順天道辦事,一定有好結果。夏桀、商紂、周幽三王失去天下,並不是一個早上突然發生的,您為什麼要苟安呢?”
管仲走出,這回齊桓公是以賓客之禮再拜而送出的。
過安逸的生活固然好——不用辛勤勞作,不愁吃穿。但安逸的生活也有不好的一麵,它會消磨人的鬥誌,使人不思進取,甚至還會喪失一些生存的本能。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落而下,曆盡了風雨和犬自然的磨難。但它依然義無反顧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放擁的意舒懷,享受著盤古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許多年以後,飽經風霜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庭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榮華。第二塊石頭知道後,有些後悔當初,現在它也想投入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後得到像第一塊石頭擁有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曆那麼多的磨難,甚至有粉身碎骨的危險,便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為了更好的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了身碎了骨,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世人往往也是這樣,一開始就隻知享受的人與一開始就執著奔波的人,最後的結局往往都是後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廢料。
所以,人千萬不能貪圖安逸,否則將一事無成,甚至因此害了自己。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貪圖安逸似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生活中,有人麵對“燈紅酒綠”,就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人缺乏進取之心,工作中不斷降低標準,隻求得過且過;有人自身素質不高,卻沒有求知的欲望,不求上進;更有甚者,把追求享受當成人生的目標,與人比吃喝、比玩樂……貪圖安逸的危害是巨大的。貪圖安逸,人就沒有雄心大誌,害怕艱苦的生活,懼怕磨難,麵對挫折則容易放棄自己的誌向,整天沉迷於安穩的生活,陶醉於快樂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煉出堅強的意誌,而且還有可能因為貪圖享樂而招致災禍。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玄奘與三個徒弟是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從西天取經回真經的。《西遊記》雖是一本充滿離奇古怪想法的浪漫主義小說,但取經這個過程的設置卻充分顯示出一種最為質樸的經驗主義,我們常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於此中體現最深。
“人上人“並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它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較為豁達開通,眼光遠大,做起事來也可以得心應手。如果我們從小就安安穩穩、無風無浪,像花朵一樣生活在暖房裏,我們所見的天日就隻有那麼一點點,所能適應的溫度也就隻有那麼一點點,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東晉的時候,有一名臣陶侃,字士行,溪族,原籍東晉鄱陽郡,就是今天江西波陽縣東北。陶侃立有戰功,曾任荊州刺史。有人因妒嫉而說壞話陷害他,陶侃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州地區。在古時候,廣東廣州是蠻荒之地,都是有罪的人被流放的地方。
陶侃在廣州無事可做,非常清閑,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縱自己貪圖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從書房裏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人們很奇怪,便問他原因。
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複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閑散致使意誌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
陶侃後來回到荊州,荊州百姓高興地互相慶賀。在荊州他盡管公務繁忙,可仍然堅持搬磚,以此磨練自己意誌,後人稱其為“運甓翁”。
陶侃經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他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應該更加要珍惜每一分光陰,怎能去放縱遊樂,醉生夢死呢?”
現在長沙開福區有個“惜陰裏”,據說就是由陶侃這句珍惜光陰的名言而得名。
忍辱負重、不圖安逸、意誌堅韌的陶侃後來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聲名顯赫。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幸福的生活,能夠享福。這種想法當然不是錯。其實幸福的生活和安逸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幸福的生活是以人的心靈的感受為標準的,而安逸享樂多是身體的享受了。對於人來說,心和身是本和末的關係。心靈的平和快樂是本,如果一味的追逐身體的享樂,就是本末倒置了。
不要輕視任何人
‖原典‖
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賤賤。”
——《管子?小問》
‖古句新解‖
管子說:“這不是婢女所能理解的。”婢子說:“您不要輕視少年人,也不要輕視地位卑賤的人。”
自我解讀
管子在此提醒我們,無論是誰都不要輕視別人。管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也曾犯過輕視別人的錯誤。
有一天,齊桓公派管仲去拜訪寧戚,希望寧戚能出來做官,寧戚卻回答說:“浩浩乎?”管仲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吃不喝地想這句話。
管仲家裏的婢女問:“先生有什麼心事嗎?”
管仲回答:“這不是婢女所能理解的。”
婢女說:“您不要輕視少年人,也不要輕視地位卑賤的人。”
婢女接著說:“從前,吳國與幹國打仗,規定沒有脫退乳齒的少年不得參軍,國子就拔掉了他的乳齒,參軍為幹國立了很多軍功。過去,百裏奚是秦國主特點的,秦穆公請他做了秦國的宰相後,秦國就稱霸了諸侯。由此可見,地位卑賤的人可以輕視嗎?年齡小的人知識就一定少嗎?”
聽了這席話,管仲說:“好。齊桓公派我去征求寧戚的意見,寧戚答複說:‘浩浩乎?’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婢女說:“詩裏有這樣的句子:‘無邊無際的是水,搖頭擺尾的是魚,沒有家室,你召我住在哪呀?’寧戚是想要娶妻成家吧?”
管仲的疑惑,被婢女一語道破天機。可見,人的智慧不因人的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那麼我們又怎麼能輕視別人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不必因為自己在某方麵看似比他人優越便驕傲自滿,進而輕視別人,這是一種淺薄的表現。自恃甚高的人,大多得不到他人的認可,難免影響人際關係。
曾讀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鷹王和鷹後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遠離人類的森林。他們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了一大橡樹,開始築巢,在這兒孵養後代。
鼴鼠看到後,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鷹王根本瞧不起鼴鼠的勸告,老鷹不需要鼠來提醒。你們這些躲在洞裏的家夥,難道能否認老鷹的眼睛是銳利的嗎?鼴鼠是什麼東西,竟然膽敢跑出來幹涉鷹王的事情?於是鷹王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不久,鷹後孵出了小家夥。一天,剛外出捕食的鷹王飛回來,橡樹倒了,他的妻兒摔死了。鷹王悲痛不已,他放聲大哭道:“我多麼愚蠢啊?我竟然把最好的忠告當成了耳邊風,所以,命運就對我給予這樣嚴厲的懲罰。我從來不曾料到,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真是怪事啊。”
從這個小小的寓言故事可以看出:,在你輕視別人時,你的眼光差不多都是錯的,不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太高得太高,學會不輕視別人,也就是在學會尊重自己,學會以平等的心態去看人生。事物的表象常常蒙著一層麵紗,在沒有了解之前,不要輕易扼殺一個人的自尊。
有個叫吳裕的富商,十分通情達理,對人總是很誠懇。
有一次,他要招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公孫穆,公孫穆高興極了。他想:這下可有機會賺些錢繼續求學了?那時候,去給人舂米被認為是低賤的工作,但公孫穆已經顧不得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種幹重體力活的樣子,穿一套短衫短褲就去應征了。
一天,吳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轉一轉,巡視一番。他信步走來,東瞧瞧,西看看,最後在公孫穆身邊站住了。公孫穆正於得滿頭大汗,也沒有注意吳裕在他旁邊,還是一個勁地舂他的米。
過了好一會兒,吳裕越看越覺得公孫穆的動作很不熟練,體力也不怎麼好,不太像一個舂米的工人,就問他道:“小夥子,你為什麼會到我這兒工作呢?”
公孫穆隨口答道:“為了賺些錢作學費。”
吳裕說:“哦?原來你是個讀書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別幹了,休息一會兒吧,咱們倆聊聊?”他倆談得十分投機,相見恨晚。後來,這兩個人結成了莫逆之交。
吳裕並沒有因為貧富懸殊而看不起公孫穆這個窮書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這種不輕視別人的品質是很可貴的。我們交朋友,同樣不應以貴賤、貧福為標準,而更要看重一個人的才識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