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因此,我們一定要記住時間的重要性,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重視時間,珍惜時間,在每一個極短的時間單位裏,讓時間發揮出無窮的威力,就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時間,把我們的一生鑄造得更輝煌、更有意義。

當機立斷抓住機遇

‖原典‖

時至則為,過則去。

——《管子?國難》

‖古句新解‖

時機到了就要有所作為,否則一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自我解讀

管子主張,凡事應該當機立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機會到來的時候,要及時把握,不然機會一失去,再想尋找機會就不太可能了。

華裔電腦奇才王安博士,認為影響他一生的最大教訓,發生在他六歲之時。

有一天,王安外出玩耍。路經一棵大樹的時候,突然有什麼東西掉在他前麵。他仔細一看,原來是個鳥巢,裏麵還有幾隻小鳥,便準備帶回家。

王安回到家,走到門口時突然想起媽媽不允許在家養小動物。於是,他把小鳥放在門後,急忙走進屋內,請求媽媽允許。

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鳥已經不見了。一隻大黑貓正在那裏意猶未盡地擦拭著嘴巴。王安為此傷心了好久。

通過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隻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做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遇。很多時候,機會成本遠遠大於錯誤成本。寧可做錯,不可不做。

管子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隻要認為是對的,一定要立刻去做,絕不拖泥帶水。這樣就遠離了優柔寡斷,具備了當機立斷的好習慣。

在山間叢林中,一隻老虎前來覓食。茂密的鬆林遮蔽了老虎的視線,它不知道此時獵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這時,老虎看到前方似乎有獵物出現,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老虎的腳掌被一個鐵圈鉤住了。老虎想掙脫束縛,但是鐵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這時,手拿獵槍的獵人出現了,他一步步向老虎逼近,老虎似乎感覺到了死亡的預兆。看著就要端起獵槍的獵人,老虎不再猶豫,它用盡全身的力氣,猛地掙脫了鐵鏈。但是,老虎的腳掌卻留在了鐵圈上。老虎忍痛離開了這個危機四伏的危險地帶。

老虎斷了一隻腳自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因此而保存了性命,就是聰明的選擇。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反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機立斷,方能轉危為安。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你要明白“機會永遠不會主動來敲你的門”。

李先生在一家台資企業工作。他的老板是一位學者型商人,不僅擁有眾多跨國公司,還是位教授,有非常好的商業頭腦和很高的學術成就。就衝這一點,李先生進了這家台資企業。由於李先生勤奮、肯動腦,老板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門經理,專管家具銷售。李先生也一直做得非常出色。

一次,公司進了一套高檔家具,標價是20萬。可不知為什麼,這套家具放了4個月都沒有一個人問過。好不容易有一天,一位顧客相中了這套家具,問李先生:“18萬賣不賣?”

李先生很想把這套4個月無人問津的家具賣出去,可是老板隻給了他1萬元的浮動權限,偏偏那位顧客也固執,18萬元就買,多一分錢都不要。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李先生想打電話找老板請示一下,可老板去國外出差了,手機也打不通,李先生又不敢擅自做主,這筆生意最終沒做成。

兩天後,老板從國外回來了,李先生向老板彙報了這件事。老板不悅地說:“既然4個月都沒有人問,說明這套家具已經沒有什麼賣點了,應該越早脫手越好,別說18萬,就是17萬元你也應該賣的。不然,下次恐怕連16萬都沒有人要了。”

如果該當機立斷的時候沒有當機立斷,不但會錯過渡過危機的最佳時機,而且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在處理問題時,要當機立斷,控製事態的發展。任何猶豫不決,等待觀望的行為都將使問題變得更大,更難處理。

世間最可悲的就是那些優柔寡斷的人。他們對待任何事都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他們一生會有很多機會,但卻由於性格的缺陷而錯失良機。這樣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更不會為他人所重用,他們總與成功無緣。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去克服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像成功者那樣,勇敢、果斷,對人生充滿自信。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練習一種敏捷而有決斷力的本事。

(1)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勇於承擔責任。

(2)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要過於擔心別人的想法。

(3)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4)停止收集過多的信息。

(5)遇事要冷靜,思維清晰,才能迅速做出決定。

(6)做出決定後,要馬上行動。

機會來了就應當當機立斷立即抓住,不要左思右想,猶豫不決。問題一經決定,就馬上行動,否則就會錯過最佳解決時機。

老夫子點評:優柔寡斷是當機立斷的大敵。做事情切忌優柔寡斷。而要當機立斷。如果一個人做事情始終不斷遲疑,那麼到最後他將什麼事也做不好。

時刻不要鬆懈自己

‖原典‖

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貴其無成也。

——《管子?白心》

‖古句新解‖

無成就者固然重視成就,有成就者更應重視尚無成就的本色。

自我解讀

成功是件好事,但成功往往又會導致壞的結果。勝利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走向失敗。正如盛極必衰、月圓月缺、否極泰來。在這裏,管子提醒我們成功後必須謹防鬆懈。

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往往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容易不思進取、止步不前,那麼他的成功就會像轉瞬即逝的流星,雖然燦爛,卻很短暫;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也容易驕狂起來,不再約束自己,並自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就放鬆了警惕,那麼剛一開始出現的問題會被掩蓋起來,最後積少成多,積小成大,亂子就來了。

所以,管子說:“無成就者固然重視成就,有成就者更應重視尚無成就的本色。”管子在此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萬事不可能一勞永逸。也就是說,功成名就之後,要約束自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功成名就之後,不可忘乎所以,仍要小心謹慎,時時提防。隻有如此,成功才是一件好事。

1968年,瑞士占據了全世界手表市場65%的份額,獨享世界手表市場80%以上的利潤。然而在今天,日本卻在世界手表業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為什麼瑞士這樣快就被日本摧垮了呢?

答案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是瑞士人的成功導致了瑞士人的失敗?

1967年,當瑞士研究人員提出他們的發明——石英表時,遭到了瑞士本土眾多廠商的嘲笑和拒絕:這種新型手表上沒有任何滾珠,沒有任何齒輪,沒有任何發條,這樣的東西怎麼可能配得上被稱為“手表”呢?

當時瑞士的眾多手表製造商對他們“昨天”的手表是那麼的自信,甚至根本就沒對這種新想法加以保護。

後來當瑞士的科研人員在手表博覽會上展出這種手表時,一個名叫精工的日本人從石英手表展台前走過,看了幾眼,回去後很快批量生產推向市場。由於石英表物美價廉,所以很快就風靡全球。

曆史就這樣被日本商人改寫了。

瑞士商人正是由於不思進取、盲目自大兩失去了次成功的機會。想一想這個教訓,我們需要時刻警醒自己:昨日的己經過去,千萬別被昨日的成功擋住了自己的視線。昨日是作廢的支票,隻有今日才是法定的貨幣。並且,隻有在今天才具有流通的價值。過分沉湎於昨天,隻能是將今天也失去。

芝合?喬治是英國前首相,他一直都有一個隨手關住身後的門的習慣。

一天,喬治和朋友散步,經過每一扇門,他便隨手把門關上。“你沒有必要把這些門關上。”朋友說。喬治說:“當然有必要,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的同時,也把過去的一切全部留在了後麵。然後,你就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聽完喬治的話以後,他的朋友陷入了深思中。

也正是這種精神讓喬治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最後登上了英國首相的位置。

含義多麼深刻的一句話啊:“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一個一直沉浸在過去回憶中的人又能看到什麼呢?或許看到的是清清白白的少年時光,叛逆無畏令人炫目的美麗,看到了被塵封的溫暖與荒涼,還有稍縱即逝的激情、狂想。右手倒影,左手年華,中間是歲月流逝。

今天是勝利者,但沒有敢保證明天還能贏得勝利。隻會沉浸在過去的人,會對未來失去希望,從而裹足不前。明智的人懂得時時保持謹慎,警覺到明天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

因此,成功之後切忌沾沾自喜。因為成績隻能說明過去,現在一切應從零開始。再者,成功隻是相對而言,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成功,永遠的成功。所以,智者說:我們要從勝利走向勝利。其實,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是要告別過去,一切從零開始。

重新開始,即使你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但你仍要量力而行,有節有製;在決定勝利的那一瞬間,仍要把握時機,斷然前行;在成功之後,仍要小心謹慎,不要讓勝利蒙住了雙眼。

成功之後,仍然保持理智,這是智者的行為。量力、待機、斷然前行,你會走向新的成功。

事皆有度,不可過之

‖原典‖

過與不及也,皆非正也。

——《管子?法法》

‖古句新解‖

超過與達不到,都不正確。

自我解讀

管子在此提醒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尺寸、適度。這裏的“正”,就是對事物發展的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使事物的發展超過或達不到這個度,就會給事物帶來損害。

《登徒子好色賦》中這樣形容一個人的美貌:“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東家之子長得恰如其分,任何的修飾與改變都可能造成過或不及的效果。東家之子對美這個“度”的把握的確到了絕妙的境界。

度,曆來為先賢聖人所重視,並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度即合適、恰當,交談時能令說者暢快愉悅,聽者入勝而不厭;遭受挫折時,不遷怒於人,又不心灰意冷;春風得意時,既不自滿忘形,又不故作自謙這些都是把握度的表現。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把握不好,超過或達不到這個度,都會給事物帶來損害。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許多人奉之為處世金律,待人總是一副笑臉,客氣有加。

有的職場新人,更是對這句話的正確性深信不疑。

公司裏有位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對老板對同事十分熱情,每次見麵都搶先打招呼,出去吃飯老爭著付賬,從不吝惜自己讚美的言辭,還經常給大家散發一點小禮物,結果弄得同事都很不自在。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把他叫去,問:“你是不是對現在的位置有什麼想法?”

他很鬱悶。為什麼我待人多一點禮貌,反而會被認為是想升職呢?

這就是過猶不及的道理。做過分了,就跟做不到位是一樣,甚至有時候還不如做不到位呢。

過和不及是無度、失度的主要表現,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都是不可取的。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麵對現實。為政過嚴或太寬都不好,“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凡事應有度,抑其過,引其不及。

趙太後新執政,秦國便加緊進攻趙國。趙向齊求援。

齊國回話說:“一定要以長安君作為人質,軍隊才能派出來。”太後不答應,大臣們竭力勸諫。太後明確地對大臣們宣布:“有再說讓長安君作人質的,我定不饒他?”

左師公觸龍拜見太後。左師公說:“我那兒子舒祺,年紀最小,沒什麼出息,可我年紀大了,內心總疼愛他,希望您讓他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向您稟告這件事。”

太後說:“好啊,年紀多大啦?”

觸龍回答說:“15歲啦。雖說還小,我希望趁自己還沒有死,便把他托付給您。”

太後問:“男人們都疼愛他們的小兒子嗎?”

觸龍回答說:“比女人還要疼愛。”

太後說:“女人愛得特別厲害啊。”

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愛燕後,超過了愛長安君。”

太後說:“你錯了?我愛燕後遠遠比不上愛長安君。”

觸龍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緊跟在她身後哭泣,想起她遠嫁異國就傷心,也確實夠悲哀的了。她走了以後,您一直很想念她呀,祭祀時一定要為她祈禱。說:‘一定不要她回來。’這難道不是為她考慮,希望她的子孫相繼當王嗎?”

太後說:“是啊?”

觸龍問:“從現在算起,三世以前一直上推到趙氏建成趙國的時候,趙王子孫封了侯的,還有繼續存在的嗎?”

太後說:“沒有。”

觸龍說:“不單是趙國,各諸侯國內還有繼續存在的嗎?”

太後說:“我沒有聽說過。”

觸龍說:“這就是說他們之中近則自身便遭了禍,遠則禍患便落到他們子孫身上了。難道說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不是。隻不過由於他們地位很高卻沒有什麼功勳,俸祿很豐厚卻沒有什麼勞績,卻擁有很多貴重的東西罷了。如今您尊顯長安君的地位,封給他富庶的土地,賜給他很多貴重的東西,卻不趁著現在讓他為國立功,一旦太後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安身呢?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太短淺了,所以說您對他的愛不如對燕後的愛深。”

太後說:“好吧,任憑你怎麼調派他吧?”

於是,左師公觸龍給長安君準備了幾百輛車子,讓他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援兵很快就派出來了。

世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也許正因為此。無私付出的父母們總是陷入對子女的溺愛而渾然不知。溺愛,即是愛之過度。趙太後這種過度溺愛對長安君的成長來說,非但無益,反而有害。這也說明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的道理。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人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應適當有度,超過了度的界限,事情就會變化,或者變質:交往中過分的熱情與冷漠一樣會使人感到不舒服;傳播中過分的渲染與毫不聲張一樣會無甚收獲;教育中過分的嚴格與放任自流一樣會使孩子叛逆迷失;管理員中過分的民主與個人專製一樣會沒有進步……待人不卑不亢,接物不偏不倚,處世不慌不忙……過猶不及,所以欣賞寵辱不驚的態度,所以追求安寧的感覺。過猶不及,所以相信,願意付出的和能夠擁有的就在天平兩端,不過分追求,不隨意放棄……

總之,人生猶如熬一鍋湯,要想把湯熬得香美,就必須掌握好佐料的量,加多少鹽,加多少味精,加多少香料……這個量即是度。隻有把握好了度,多一分則溢,少一分則虧,凡事做到恰如其分,才能把人生這鍋湯熬得香美。

入鄉隨俗,保持開放的頭腦

‖原典‖

隨時而變,因俗而動。

——《管子?正世》

‖古句新解‖

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化,依據不同的風俗而行動。

自我解讀

管子的話語中,包含著“入鄉隨俗”的思想。“入鄉隨俗”也就是要學會變通,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不可一條道跑到黑。由此可見,“入鄉隨俗”是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更是做事成功的秘訣。

傳說從前有兄弟二人,各自辦了貨物到裸國去做生意。

弟弟說:“生活富足的人自然衣食無憂,而窮人隻有露其體膚了。現在去裸國,那裏沒有佛,沒有信徒僧眾,沒有法律,可以說是到了無人管製的地方。因此我們到那裏,想要迎合他們可以說是很難的。我們不如入鄉隨俗,言行隨他們的禮儀,謙虛耐心,想來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哥哥說:“禮儀不可丟,德行不能失,怎麼能夠像他們那樣光著身子來毀壞我的形象呢?”

弟弟說:“隻要內裏是金,表麵是銅,因時因地而去掉禮儀,雖剛開始會被人嘲笑,但到後來卻還會讓人歎服的,審時度勢很重要啊?”然後就準備去裸國。

哥哥說:“不如先派人去,看看情形,聽他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