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命令下達以後,許多投機商人有些害怕,行動有所收斂,但他們還在觀望,因為還有人在繼續大搞走私。在這些人中,有個叫歐陽倫的人特別膽大。這個歐陽倫是誰呢?原來,他是朱元璋的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當朝皇帝的駙馬。以往他就依仗他駙馬的高位,皇親的特權,大肆走私,賺取了大量錢財。朱元璋的禁令下達後,歐陽倫認為那是針對一般商人的,自己是駙馬,違反了禁令也沒有關係。因此,別人有所收斂,他卻滿不在乎。朱元璋二月剛剛下達了禁令,到了四月,歐陽倫就在陝西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走私活動,並且公然讓地方官給他私收茶葉,又向地方官索取五十輛大車,然後讓管家周保押著,浩浩蕩蕩運往蘭州。
由於歐陽倫是當朝駙馬,各級官員雖然見他公開違法也不敢管,有的還阿諛討好,因此一路關卡紛紛放行,車隊很快就到達了蘭州。然而,車隊要過蘭州黃河橋頭的時候,遇到了阻攔。負責檢査的河橋吏,根據新的命令,讓周保停車檢查。這個河橋吏官雖不大,但責任心很強,忠於職守。當他發現車隊是偷運私茶後,堅決不讓過橋,並要按照法令處置。押車的周保是歐陽倫的忠實奴才,又是個目無法紀的暴徒。他見一個小小的河橋吏竟然敢攔駙馬的貨,立刻火冒三丈,命令手下把河橋吏痛打了一頓。
河橋吏雖然被打,但堅決不屈服,就是不放車隊通行,並且直接上書朱元璋,控告駙馬歐陽倫違法走私和周保毆打朝廷官員的罪行。朱元璋收到上書,發現有人競然還敢走私,十分生氣,但是一看到違反禁令的正是自己的女婿,心裏又矛盾開了:要依法嚴懲吧,女兒就成了寡婦;不依法處置吧,又怎麼能夠服眾呢?他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不能因私廢法。於是下令對歐陽倫依法賜死(也就是讓他自殺〉,將周保斬首示眾,對不負責任的地方官員依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罰。與此同時,朱元璋大力表彰了忠於職守、嚴格執法的蘭州河橋吏,派特使專程到蘭州向他表示慰問和嘉獎。
正在觀望的走私商人看到連歐陽倫都被處死,都自覺遵守禁令,再也不敢走私了。明朝與少數民族的茶、馬互市逐漸恢複了正常。
曹操割發代首,朱元瑋處死駙馬,這都是自覺遵守法令的典範。如今,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更應該講究依法治國,各級領導幹部皆應該帶頭遵守法律,以身作則,給群眾做出表率,這樣才能推進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明法令以嚴懲奸邪之人
‖原典‖
常令不審,則百匿勝;官爵不審,則奸吏勝;符籍不審,則奸民勝;刑法不審,則盜賊勝。國之四經敗,人君泄見危。
——《管子?已法》
‖古句新解‖
國家的基本法令不嚴明,朝廷中的各種小人就會得逞;官爵製度不嚴明,奸邪的官吏就會得逞;戶籍製度不嚴明,奸民就會得逞;刑罰製度不嚴明,盜賊就會得逞。這樣一來,國家的“四經”就會敗壞,君主就會陷入危險之中了。
自我解讀
管子在此列舉了奸邪之人對國家的種種危害,指出奸邪小人的傷害性是不可小瞧的,因而,一定要嚴懲奸邪之人以法製,也隻有這樣,才能國泰民安。
奸邪小人對於國家來說,是大害蟲,如果忽略了他們的可怕性,國家就一定會因奸邪小人作亂而混亂不堪的。小人的種類繁多,他們存在於各種階層中,大到朝廷、小到百姓,都難免有小人作亂。
每朝每代都會有奸惡之人,他們之所以為所欲為、作威作福,關鍵是有人在他們背後撐腰。對待這樣的人,如果一味地聽之任之、不加約束的話,朝廷遲早會被他們攪亂。既然是關係到國家安定團結的大事,對這幫惡人就應嚴懲不貸,不給他們任何機會?
安得海是慈禧太後的貼身宦官,此人貪汙受賄、驕橫跋扈,在朝中可謂無惡不作,可是因為他有慈禧太後撐腰,沒有人敢正麵和他作對。
有一次,安得海奉慈禧太後之密詔南下辦差。這一路上,安得海在船頭掛上彰顯高貴的船幡,口稱有聖旨密遣,所到之處,他欺男霸女、為所欲為。而沿途的官吏個個害怕他的淫威,都是小心翼翼地侍奉,不敢有任何怠慢。唯有山東巡撫丁寶楨例外,他性情忠厚,剛正不阿,對安得海之流早已恨之入骨。他早就想好廠一個主意來對付安得海。
丁寶楨先把安得海已到山東的消息密奏給了同治皇帝。然後,他令騎兵前往泰安把安得海拘捕了。安得海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喬得摸不著頭腦,他大聲喊道:“我是奉老佛爺的旨令前來辦公,你們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竟然敢抓我,真是吃了豹子膽了?”安得海被押到濟南,丁寶楨親自審訊他,安得海一見丁寶楨就破口大罵道:“丁寶楨,你別得意得太早,等我向老佛爺稟告此事,我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丁寶楨坐在大堂上一臉威嚴地說:“安得海,宦官私自出城,按大清的律例當斬,你可知罪?”
安得海聽到這話後氣焰便沒那麼囂張了,他哆哆嗦嗦地說:“我有太後的密旨。”
丁寶楨嚴厲地喝道:“你胡說,我們這些冊封的大臣們都沒有接到皇上的聖旨,你此次出城必有見不得人的陰謀?”說完,皇上的聖旨正好也到了,丁寶楨便將安得海就地正法了。
丁寶楨不畏權勢、敢做敢為,為朝廷除去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大害蟲。這件事告訴我們,對待惡人一定不能心慈手軟,嚴懲奸邪之人以正法製方可使眾人心服,別人才會遵紀守法。
古往今來,帝王都強調官員要奉公守法,對於那些不安分的官吏,昏庸之君可能會聽之任之,而那些賢明的君主則會對此深惡痛絕,嚴懲不貸。康熙帝就是一個賢君,他把察吏安民的重點放在反對橫征暴斂上,對於那些貪汙受賄之輩康熙帝是發現一個處理一個,決不姑息。
為了體察百姓疾苦和查辦貪官,康熙曾兩次西巡,最遠到了寧夏。在探訪中,康熙發現山陝等地百姓繳納的錢糧中,當地官員竟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收了許多,僅山西一地,多收銀兩竟有百萬之多。
康熙氣憤地質問道:“如此科派,民何以堪?”
遂將山西巡撫溫保撤職查辦,隨後,又以年齡衰老,不能勝任為由,將陝西巡撫黨愛和按察使納壘解任。同年,山西蒲州府發生民變,百姓逃入山中,康熙親自調查,將山西百姓極為痛恨的兩名官員革職,並嚴拿赴京,交刑部治罪。
康熙對大學士們說:“州縣之私派,皆有督、撫、布、按科派所致。若止在州、縣官?則所害者不過一州一縣。巡撫與布政使通同妄行,則合省俱受其害矣。此等人,朕斷不姑容。”
有一年,山東鬧饑荒,百姓缺少食物,巡撫李偉竟不上奏朝廷。康熙以“不知體恤百姓”為由革了他的職。四川布政使卞水式在征收錢糧時,’超征白銀四萬餘兩,事後與巡撫瓜分,但因其病故沒有再另行處罰,而巡撫則被擬以絞刑。山西太原府知府趙風詔,巧立名目,勒索銀兩,私吞銀兩達十七萬二千兩之多,被康熙處以斬立決。
康熙嚴懲貪官汙吏的舉動讓全國上下為之肅然,無人不受其威懾,一股清明之氣也隨之形成,朝廷內外無不以廉潔為榮。
康熙帝待民仁義、治吏嚴格,他善惡分明,對貪官汙吏處以重罰,這種英明的治國政策獲得了人民的認可。而那些奸惡小人,在這種環境下也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社會的開明正直風氣自然也就形成了。
小人是社會的毒瘤,對他們稍一縱容,他們便會抓住機會為非作歹、攪亂時局。因此,對待小人應該發現一個處理一個,不給他們任何作亂的機會。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懲治小人就很堅決。
有一次,進士張子恭、王樸奉命到昆山視察水災。在此期間,二人受當地官員宴請並收受錢幣一千三百貫,將他們兩萬兩千六百畝的良田謊報為受災農田。朱元璋查知後,命他們自縊身亡。當時,為官者貪汙白銀到六十兩以上者,均處以梟首示眾之罪、剝皮楦草之刑。
朱元璋整治吏治的鬥爭延續了二三十年之久,打擊範圍廣,甚至一些皇親國戚犯法,也是在劫難逃。為了達成吏治清明的局麵,朱元璋六親不認。開國功臣華雲龍、朱亮相便因以權謀私、貪汙受賄而死於整肅史治的鬥爭中。
朱元璋的侄子朱正文曾立下過汗馬功勞,但他因不滿朱元璋對他賞賜過少而心存怨恨。他在鎮守江西時,驕奢荒淫、強搶民女,淫樂數十日後,將女墜人井中淹死,毀屍滅跡。朱元璋知道後欲殺朱正文,但因朱正文是馬皇後從小看著長大的,待之如同己出,馬皇後出麵求情,才免他一死。後來,朱正文奉命守墓時逃跑,朱元璋終於將他處死。
朱元璋的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長期嚴懲奸邪的鬥爭,做官的人終於認清了朱元璋立場的堅決,不禁人人自危,不敢恣意妄為了。朱元璋這種打擊貪官汙吏,整飭吏治,堅決反貪的舉動,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但也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一粒老鼠屎會壞了一鍋湯,對於那些禍國殃民的惡吏,要嚴懲以戒眾人。隻有堅定懲治奸邪之人的立場,國家法製才能得到真正實施,人民才能心服口服、遵紀守法,如此一來,國家才能安定。
法律政令須視時而立
‖原典‖
國準者,視時而立儀。
——《管子?國準》
‖古句新解‖
國家法令準則應根據時代的現實變化來確立不同的標準。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法令製度也應相應地調整。
自我解讀
管子提倡製定國家政策法令應根據時勢發展而隨時調整,這樣才能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富強繁榮。管子的這一觀點用我們今天的話講,應該與時俱進。適合於時代需要的,君主要積極實行;不適合幹時代需要的,君主則堅決放棄。
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發展”的觀點。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麵臨“下一步怎麼走”的問題,我們應善於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國家的政策以及法律。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一秦始皇,就是一個善於“視時而立儀”的楷模。秦始皇,名羸政,因生在趙國,又取名趙政。他滅亡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贏政元年(前246年),秦莊襄王死,年僅十三歲的羸政即位,由其母臨時聽政,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朝廷大權落在呂不韋手中。當贏政二十二歲那年,按照秦國慣例,國王要舉行冠禮,開始親自主持政務,不料,呂不韋指使繆毐發動叛亂。秦王羸政及時平定了這次未遂的政變。鏐毐被處死,呂不韋被罷,不久畏罪自殺。
秦王贏政親政後,在十年之中,以他的雄才大略結束了自西周、春秋、戰國以來七八百年的分封割據局麵,使中國的政局出現了第一次統一。
秦王贏政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後,麵臨的迫切問題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封建國家。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大臣中存在著很多不同意見。為了統一思想認識,贏政召開了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還有一班博古通今的博士。討論中,丞相王館認為應當建立分封製,廷尉李斯反對,主張建立郡縣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秦王贏政從曆史中看到分封製的弊端,同意李斯的意見,決定在秦國原來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會議還討論了國家元首的稱號和權力。討論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古代“泰皇”稱號最為高貴,因此秦王贏政尊號為“泰皇”。還建議從今以後,改“命”為“製”,改“令”為“詔”,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贏政最後決定:去掉“泰”字,保留“皇”字,加上“帝”字,號稱“皇帝”。最後又補充決定:廢除“諡號”,自稱“始皇帝”;規定其後世按數計箅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皇帝”號的采用,意味著功過三皇,德超五帝。從此,秦王贏政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隨後,他采取了一係列鞏固國家政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製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設中央政權機構,即“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為百官之長,是中央機構中的首腦,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太尉,武官之長,掌管全國的軍事;禦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
掌管圖書典籍,監察各級官吏。九卿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兼管皇帝侍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衛尉是掌管皇宮的警衛部隊;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廷尉掌管司法,審理重大案件;典客負責民族事務和外交;宗正掌管皇家的屬籍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稅收和財政開支;少府掌管皇宮的修建。“三公九卿”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對重大事務有最後決斷權。這就確立了皇帝一人大權在握,突出了中央集權製的特點。
健全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廢除分封製,全國各地普遍推行郡、縣兩級政權機構。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到秦末增至四十餘郡。每郡設有郡守,掌握行政事務,為一郡的最高長官。郡下設縣,縣下設鄉、亭、裏。縣有縣令、縣長,是一縣最高長官。縣萬戶以上的設縣令,萬戶以下的設縣長。從中央到地方,郡縣政權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實行俸祿製。這套行政機構,一方麵大大加強了對人民的控製,另一方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以後曆代封建王朝所承襲。
秦始皇的另一個曆史功績就是統一了當時全國的各種製度。秦始皇以秦製為標準,對全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製度進行改革,從而消除了由於長期封建割據所造成的差異,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和發展。
首先,統一度量衡。戰國時代各國度量衡的大小、長短、輕重不同,單位名稱也各異。秦始皇把商鞅製定的度量衡標準推廣到全國,公布於天下施行。統一的度量衡是:度為寸、尺、丈、引;量為龠、升、鬥、桶、歸;衡為銖、兩、斤、鈞、石。
其次,統一貨幣。戰國時期各國貨幣不僅形製不同,而且單位也不相同,有布幣、刀幣、圓錢、銅貝等。有的國家以斤為單位,有的國家以鎰為單位。為了有利統一後的商品交換和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原有各渚侯國的貨幣,改用黃金為上幣,以鐓為單位,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
再次,統一文字。戰國以前各地區文字寫法各不相同,嚴重影響著文化學術的交流和發展。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改革工作,以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同時,還把隸書作為日用文字,便於民間使用。這樣,做到了“書同文”,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一個貢獻。
此外,統一車軌,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秦始皇規定車寬六尺,全國統一規格。他下令毀掉關塞堡壘阻礙物,修建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一條向東直通燕齊舊地,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五十歩。
秦始皇所采取的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等措施,不僅對消除封建割據的影響、鞏固統一的政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全國經濟、文化的聯係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秦始皇應曆史潮流,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製,對中華民族曆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雖然他在曆史上以濫征徭役、嚴刑酷法等聞名,但他“視時而立儀”的做法確實體現了千古一帝的偉大氣魄。今天,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每個人都麵臨著新機遇、新發展,我們更需要這種“視時而立儀”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