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的野心越來越大,他想代替洪秀全當天王。鹹豐六年〔1856年)夏季的一天,東王府裏張燈結彩,鼓樂大作,正在慶祝勝利。突然,楊秀清臉色發紫,大聲喊道:“天父下凡了?”全府人一聽,都知道這時的東王已經是“天父”的化身了,立刻鴉雀無聲,跪下聽取指示。楊秀清慢騰騰地說:“我是天父,快叫你們二兄(指洪秀全)來聽訓話?”府裏的侍從立即去報告洪秀全。洪秀全急忙趕來,跪在楊秀清麵前。楊秀清以天父的口吻說:“天王和東王都是我的兒子。東王智慧比天王高,功勞比天王大。為什麼天王稱‘萬歲’,東王隻能稱‘九千歲'呢?你必須封東王為萬歲。這是天意,不得違抗。如若違抗,禍害無窮?”
洪秀全心裏明白,這是楊秀清借天父的名義為抬高自己地位而玩弄的把戲。他想當麵發作,但是又考慮到楊秀清權重勢大,一旦翻臉,自己反而要遭殃,就連連磕頭說:“天父說得很對,東王才大功高,早就應該加封'萬歲'。隻是加封是件大事,需要選個好日子。等到東王誕辰那天,我一定當著百官的麵加封東王為萬歲。”楊秀清聽後,滿心歡喜,便以天父的口氣說:“好吧,我回去了。”
洪秀全回到天王府,越想越生氣:“楊秀清逼我封他為'萬歲',豈不是要取我而代之嗎?我不除掉他,他就要除掉我了?”想到這裏,他就找親信大臣賴漢英密商。賴漢英也對楊秀清的專橫十分不滿,讚同洪秀全除掉楊秀清。洪秀全當即親手書寫命令,秘密派人調正在其他地方與清軍打仗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趕回天京,一同處置楊秀清。
韋昌輝這個人非常陰險。他表麵上對楊秀清百般奉承,總是誇獎楊秀清見識超群,還謙卑地說:“小弟才識短淺,若不是東王指點,哪裏懂得這麼多道理?”但是楊秀清並不賞識他,從來不讓他擔任一方麵的軍事重任,因此韋昌輝對楊秀清非常嫉恨。現在,有了洪秀全的密令,韋昌輝感到機會來了,便立即帶領三千親信部隊快馬加鞭,趁夜晚悄悄回到了天京,和已經回去的秦日綱密謀,迅速封鎖了通往東王府的道路,包圍了楊秀清的住宅。第二天淩晨,韋昌輝率領親信部隊,闖進東王府,殺死了楊秀清,命令部隊將在東王府居住的楊秀清的親屬和東王府官員全部殺死。一會兒功夫,東王府內屍體遍地,血流成河。但是韋昌輝還不滿足,又借機將楊秀清的五千多名部屬和親戚全部殺死。這些使清軍聞風喪膽的太平軍將士沒有死在敵人之手,卻慘死在韋昌輝的屠刀之下。由於城內屍首太多,無法掩埋,韋昌輝就命令把屍首扔到河裏。浮屍隨秦淮河一直漂流到城外,看見的人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韋昌輝濫殺無辜,引起了石達開的不滿,他氣憤地質問韋昌輝:“殺楊秀清一個人就夠了,為什麼株連那麼多人?從廣西起義的太乎軍兄弟姐妹,被你殺掉大半,今後如何打仗?”韋昌輝就調集軍隊,準備殺死石達開。石達開及時逃走,免於一死,韋昌輝就將他的一家老少全部殺死。石達開逃到安慶,調集四萬軍隊,要來天京問罪,殺韋昌輝報仇。
洪秀全認識到韋昌輝是比楊秀清更跋扈的人。如果縱容他,不但會威脅自己的地位,還將是太平天國的心腹後患。於是洪秀全命令把韋昌輝、秦日綱連同他們的家屬及死黨二百多人全部處死,又把韋昌輝的人頭割下來,送給石達開。這樣,太平天國最有聲望的首領,除了洪秀全,就隻剩下石達開了,洪秀全就請石達開回天京輔政。
石達開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又興兵討伐韋昌輝,深得廣大將士的擁護。洪秀全看到這種情況,又犯了猜疑,害怕石達開權力大了威信高了,會成為第二個楊秀清。因此他就采取手段多方限製石達開的權力。這引起了石達開的不滿。他思前想
後,決定分離出去,於鹹豐七年(1857年)夏天,帶領十幾萬精銳部隊離開了天京。這使太平天國又一次遭受嚴重損失。雖然後來洪秀全又起用了一批很有才能的年輕將領,但已不能挽回局麵,終於在同治三年(1864年)失敗了。
楊秀清居功自傲,韋昌輝借刀殺人,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洪秀全亂加猜疑,石達開負氣出走,又使太平天國自毀長城。太平天國與其說是被清軍打敗,不如說是自己打敗了自己。由此可見,上下不和必將導致國家敗亡。“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
處理政事要顧全大局
‖原典‖
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既飭,君乃有國。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令乃廢。驟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禍乃始牙。眾之所忿,寡不能圖。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祿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兼愛無遺,是謂君心。必先順教,萬民鄉風。旦暮利之,眾乃勝任。
——《管子?版法》
‖古句新解‖
凡是君主將要處理政事之時,必須端正自身心誌,不違背天時,保持公平合理。把握這三條大綱,就能夠保住國家。不能因喜而行賞,不能因怒而殺害。
如果因喜而行賞,因怒而殺害,民怨就會產生,政令就會廢弛。政令多次不能順利通行,民心就會向外。有外心的人民一旦結黨,禍亂就開始萌發了。群眾的怨恨,不是輕易就能應付的。
做自己樂於做的事,一定要首先看到它的結局。廢止自己厭惡的事,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後果。獎賞敦厚的人以示表揚,賞賜有功的人以示鼓勵,晉爵有名的人以示讚譽,博愛而無遺漏,這才是君主最該用心的。
自我解讀
管子在此提出了自己對處理政事的觀點,他認為政事非同小事,關係重大,身為君主,在處理政事之時,都不能以個人喜怒為出發點,而要以大局為重。
管子認為統治者要將自己置身於該有的高度,認清自己的職責,使自己“將要處理政事之時,必須端正自身心誌,不違背天時,保持公平合理”,要“不能因喜而行賞,不能因怒而殺害”,這樣才能體現出官者該有的高風亮節。
官者的思想高度一定要與職位高度同步,行事不能取決於以自身的喜惡,而要以大局為重,凡事都以大局為先,將自身的利益得失與喜怒哀樂置之度外,這才是官者的本分。
國與國之間以和平共處為重,作為國君的不能因一時性起就貿然挑釁他國。狂妄自大沒有什麼好下場,凡事以安定的大局為重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戰國時期,齊宣王為了擴大疆土,準備攻打燕國。他對百官說:“現在諸侯爭霸,沒有膽量是做不成大事的,我想先攻打燕國,你們看如何?”
百官都紛紛表示讚成,隻有一人憂慮地說:“沒有正當的理由就去攻打他國,別國一定會反對我們。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攻打我們,我們就招架不住了。何況據我所知,燕國並不容易被製服,萬一我們出師不利,將會有損齊國的聲威啊?”
齊宣王不以為然,他認為攻打燕國之事已籌劃了很長時間,已是勝券在握,於是不顧這位大臣的勸諫,下令出兵攻打燕國,燕國沒有防備,很快就丟了十幾座城池。
這時,主持合縱聯盟的蘇秦為了製止戰爭,來到齊國麵見齊宣王。蘇秦對齊宣王先是拜了拜,然後又表示了慰問。
齊宣王詫異地問道:“我打了勝仗,先生前來祝賀我,自然容易理解,可先生為什麼要慰問我呢?”
蘇秦說:“一個人再餓也不能吃有毒的東西,這是因為用它充饑和餓死沒有什麼區別。燕國雖然弱小,但燕國的國君是秦王的小女婿,齊國這樣欺負燕國,秦王能不管嗎?為了貪圖燕國的幾座城池而與秦國結下恩怨,大王就沒想想後果嗎?一旦燕國和秦國聯合起來,齊國就危在旦夕了。”
齊宣王聽後點了點頭,趕忙向蘇秦請教道:“我一時衝動釀下如此大禍,現在我該如何補救呢?”
蘇秦說:“不膽大妄為,凶險的事就會減少許多;知錯能改,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大王如果能主動歸還侵占燕國的城池,燕國和秦國都會喜出望外,你們三國問就能結成聯盟。”
齊宣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下令將城池還給了燕國,燕國和秦國果然很高興,給他送來了禮物以示友好。
身為國君,要做到冷靜而周全地去考慮事情,很多事並不是表麵上那麼簡單,此時隻有把握顧全大局的原則,才不至於陷自己於被動之中。
以大局為重能體現出一個人寬大的胸懷,諸葛亮是一位以大局為重的賢相,他任用南蠻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諸葛亮平定了南蠻叛亂之後,一改常規,沒有留下自己的一兵一卒,而是全部任用當地的一批首領處理當地事務。
很多人對此很是不解,於是紛紛問道:“丞相威震四方,南蠻全都臣服了。但是,這些南蠻的本質難改,他們今天順從,明天就可能反叛,我們應該趁他們投降的機會,委托漢人的官吏治理這些百姓,逐漸從文化上教化他們。十年以後,南蠻就能成為蜀國的良民,這才是上策。”
諸葛亮說道:“今天我讓他們自己人任官也是迫不得已啊,如果設立漢人官吏,就要留下軍隊,而軍隊留下來,這裏又沒有足夠的糧食,這是困難之一;南蠻剛剛經曆了戰亂,許多人的家人都戰死了,活著的人對漢人必然懷恨在心,如果留下漢人而沒有足夠的軍隊保護他們,日久必生禍患,這是困難之二;當地的官吏很多都犯有殺頭之罪,他們自知罪孽深重,假使設漢人官吏的話,他們一定會人人自危,很容易產生衝突,這是困難之三。現在我不留一兵一卒,如果南蠻百姓和漢人之間能夠相安無事,就已經足夠了。”
眾人聽後無不讚歎諸葛亮的深謀遠慮。他這種以大局為的胸懷也讓南蠻的百姓感激不已。可見,考慮大局就是要考周全、縝密,隻有設身處地為每個人著想,才能確保大事上失策,小事上不失節。
顧全大局者的眼光都是長遠的,他們為了國家更長遠的利益寧願放棄眼前小利的誘惑,徐達就是這樣一個人。
元朝末年,朱元璋租元軍之間展開了一場決戰,朱元璋的軍隊節節勝出、勝利在握。他對元帥徐達說:“元朝氣數已盡,那殘兵敗將已不足懼,我隻是擔心順帝還沒有抓到,他會卷土重來啊。”
徐達說:“元軍現在士氣低落,已無還手之力,一個昏君有何懼哉。我們此時應該把精力放在清剿殘存勢力上,把他們徹底消滅。”
不久後,元順帝被朱元璋的軍隊發現,徐達卻在此時下令班師。大將常遇春對此很是不解,但追迫於徐達的軍令,隻好服從。他一見到朱元璋就趕忙說:“徐達故意放走了順帝,他居心叵測啊,皇上一定要審問審問他。”
徐達知道常遇春參了自己一本,本想前去向朱元璋解釋,但聽說朱元璋有心殺他,為以防萬一,他逃到江中的船上躲了起來。
朱元璋怕徐達背叛自己,於是派人對徐達說自己赦免了他的罪,絕不計較。
徐達還是不肯出麵。朱元璋為了消除他的疑慮,親自登船去見徐達。
朱元璋對徐達說:“你放走了順帝,雖然我已答應不治你的罪,但我想聽聽你的道理。”
徐達說:“現在天下已是你的囊中之物,我不抓順帝,是為你著想啊。你若把他捉住殺掉,那些元朝的餘孽一定要為他報仇,那時,天下就難以安定了。而且一定會有人指責你心狠手辣,容不下一個亡國之君。我放走了順帝,正是不想讓這些事情發生,有什麼不對的呢?”
朱元璋聽後趕忙向徐達拜謝,並設宴款待了他。
徐達沉著冷靜、思慮長遠,而且顧全大局,這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做不到的。他的這種為大局不顧個人利益的品德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別人的信任。
欲取於民則先於民
‖原典‖
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以遂德之行,結諸侯之親;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廣明王之伐;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聖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管子?霸言》
‖古句新解‖
用天下的財物來使天下人得到利益,用威力的震懾來集中天下的權力,以實施德政的行動來贏得諸侯的親附,用懲辦奸佞的刑罰來規範天下人的思想,用天下的兵力來擴大明王的功績;攻取逆亂的國家,賞賜有功勞的臣下,封立聖賢大德之人,展示天子的德行,這樣老百姓就會安定了。
自我解讀
管子認為想體現出統治者的德行,就要對臣下有所給予,這也是讓百姓甘心被統治的前提條件。在這裏,管子對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作了“施”與“取”的分析,告訴統治者,要想在人民那裏取得什麼,必須先施予人民利益,讓人民認識到統治者的深厚德行,從而景仰統治者的品行,樂於受到統治者的管製,如此一來,統治者就有了人民給予的“權”,統治地位也就得到了鞏固。所以說,統治者“欲取先施”是非常正確又深刻的大道理。
欲取於人必先施於人,施與是收獲的開始,一個不懂得施與的人是得不到別人恩惠的。
東漢初期,有個主管長安集市的官員叫第五倫,他為人正直,因此常和那些不法商人發生衝突。他的朋友經常勸他說:“天下欺詐的事多了,何況是見利忘義的商人呢?你對他們不利,小心他們報複你啊?”
第五倫聽後總是笑著說:“如果僅僅是為了我自己,我是不會和他們作對的。這些人欺行霸市,坑害百姓,我如果放任而為,上天都不會饒恕我。”
那些不法商人們為了收買第五倫,暗地裏給他送去了一份厚禮,送禮的人對第五倫說:“隻要您點點頭,我們商人的口子好過了,您就會富足起來。您現在有權不貪,實在不值啊?”
第五倫聽後生氣地將那人趕出了門,然後召集那些商人說:“我嚴格約束你們,其實也是為你們著想。你們想想看,百姓都是窮苦之人,生活都很艱辛,你們還騙他們的錢財,這難道不是在作孽嗎?一旦有一天他們聯合起來,你們就後悔莫及了。”
這番話說得很有道理,但那幫賺慣了昧心錢的商人們根本就聽不進去,他們依然是我行我素,欺瞞百姓。
第五倫再次召集他們說:“我做的事,都是在拯救你們。如果你們執迷不悟,一旦我有所動作,你們可就沒有退路了。”
鬼迷心竅的商人們還是不把第五倫的話當回事,第五倫給他們設下了改邪歸正的最後期限,可是還是無人理睬。期限一過,第五倫親自率人把不法商人一一抓捕,關進了大牢。集市恢複了公平交易,老百姓對第五倫也是感激萬分。
後來,第五倫升任會稽太守。當地殺牛祭祀鬼神的風俗盛行,第五倫對此加以勸阻,他對當地人說:“牛是種田人的主要依靠,為了虛無的祈福而宰殺它們,真是太愚蠢了。”
當地人認為第五倫對鬼神不敬,不少人暗地裏沮咒他。第五倫朋友對他說:“你的初衷是好的,可惜沒人相信你的話,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不要再做了。”
第五倫說:“身為本地的父母官,眼見白‘姓迷信愚昧,我心有不安呐。我誠心為了他們好,不管他們理解不理解,這事我都要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