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術——一種無聲的智慧

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義。當文殊法師問維摩詰有關佛道之說 時,維摩詰沒有說一句話。後來,有一位禪師說他的不語好像“雷聲一樣使人震耳欲聾”。這種“如雷的沉默”,猶如台風的中心眼。沒有它,台風便不能形成。這種沉默,就是不可言說的道,是禪的精義所在。

如果我們暫且拋開晦澀的佛教教理,從“沉默如雷”的角度來看,不難得出這種結論:沉默有它獨特的、無與倫比的力量。所以老子說:“真正的雄辯與訥言相同。” 西方人說: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這句話出自《莊子》,指人以沉默的方式來說服別人,即是使用無言戰術來達到目的。

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裏,貴族和大臣為了國事爭論不休,他們各抒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而路易十四隻是靜靜地在一旁聆聽,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待貴族和大臣們安靜下來後,路易十四冷峻的眼神緩緩地從他們臉上一一掃過,然後不動聲色地說:“我會考慮的。”然後就起身回到內宮。

就這樣,路易十四常以他的沉默寡言征服臣子們。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朕即國王”,簡潔明了而又氣勢磅礴。“我會考慮的”是他用來回答大臣們請求或陳述一件事的簡短而有力的答複之一。

其實,路易十四年輕時曾經以高談闊論和喋喋不休而聞名。沉默寡言是他後來自我克製和修養的結果。在公開場合,別人會因為他的沉默而惶恐不安。“說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實想法暴露得也就越多。”路易十四深諳此道,他從對方喋喋不休的話語中,抓住破綻或把柄,在需要的時候,就以此來製服他們。路易十四的沉默使周圍的人惶恐不安,他也以此牢牢地控製了他們,這正是他權力的基礎。

聖西蒙在描述路易十四時說:“沒有人像他一樣,懂得如何去用各種技巧抬高自己的言辭、自己的一抹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創造了差異,威望也因寡言而得到了提升。”

林肯在辯論中也很擅長使用默語,甚至運用默語反敗為勝。

林肯和道格拉斯著名的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所有的跡象都指明林肯即將失敗。

林肯突然停頓下來,默默站了一分鍾,望著他麵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觀者的群眾的麵孔。然後,以他那獨特的聲音說道:“朋友們,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還是我自己被選入美國參議院,那是無關緊要的,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我們今天向你們提出的這個重大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遠勝於任何個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們——”

說到這兒,林肯又停了下來,聽眾們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個字。“即使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

林肯這段話中,兩次用沉默來緊緊拴住聽眾的心,為自己的演說增添感人的氣氛,從而達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都認為說服應當憑借好口才,用語言攻勢打敗對方,迫人信服。其實不然,偶爾采取沉默戰術同樣可以達到說服效果。沉默可以引起對方注意,使對方產生想迫切了解你的念頭。

一家著名的電機製造廠召開管理員會議,會議的主題是“關於人才培育的問題”。會議一開始,山崎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們公司根本沒有發揮人才培訓的作用,整個培訓體係形同虛設,雖然現在有新進職員的職前訓練,但之後的在職進修卻成效不顯著。職員們隻能靠自己的摸索來熟悉工作情況,很難與當今經濟發展的速度銜接在一起,因而造成公司職員素質水平普遍低下,進而影響了公司的效益。所以我建議應該成立一個讓職員進修的培訓機構,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你所說的問題的確存在,但說到要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培訓職員的機構,我們不是已經有這種機構了嗎?據我了解,它也發揮了一定的效用,我認為這一點可以不用擔心。”社長說。

“誠如社長所說,我們公司已經有了組織,但它並沒有發揮實際作用。實際上,職員根本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指導,隻能跟著老職員學習那些已經過時的東西,這怎麼能夠迅速提升職員的業務水平呢?而且我觀察到許多職員往往越做越沒有信心,越做越沒幹勁。所以,我認為公司已有組織的功能不佳,所以還是堅持……”山崎不卑不亢地說。

“山崎,你 一定要和我唱反調嗎?好,我們暫時不談這個話題,會議結束後,我們再作一番調查。”社長有些生氣。

就這樣,一個月後,公司主管們重新召開關於人才培訓的會議。這次社長首先發言:“首先我要向山崎道歉,上次我錯怪他了。他的提案中所陳述的問題確實存在。這個月我對公司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公司的培訓機構確實未能發揮應有的功效。因此,今天召集大家開會是想討論一下應該如何改變目前人才培育的方法,請大家盡量發表意見吧!”

社長的話一出口,大家就開始七嘴八舌地提出建議,但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次山崎董事卻始終一語不發地坐在原位,安靜地聆聽著大家的意見,直到最後,他都沒說一句話。

會議結束後,社長把山崎董事叫到社長辦公室晤談。“今天你怎麼啦?為什麼一句話也不說?這個建議不是你上次開會時提出的嗎?”

“沒錯,是我先提出來的。”山崎說,“不過上次開會我把該說的都說了,我上次堅持與社長唱反調,無非是想引起社長您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罷了。現在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我又何必再說一次呢?還不如多聽聽大家的建議。”

“是嗎?不錯,在此之前我反對過你的建議,你卻連一句辯解的話也沒有。今天大家提出的各種建議都顯得很空洞,沒有實際的意義,反倒是你的沉默讓我感到這個問題帶來的壓力。這樣吧,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從現在起由你全權負責公司的人才培訓工作,請好好努力吧!”社長感慨地說道。

“是,謝謝您對我的信任,我一定會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山崎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沉默成功的案例。如果你真能適時地利用沉默,有時它發揮的作用可能反而要比說話大得多。

心理學家格瑞德?古德曼說:“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非常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當然,沉默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說服技巧。一味的沉默隻能說明你無話可說,沉默之前或之後應有“一鳴驚人”的語言,這樣才能達到說服的目的。

誠信術——人無信則不立

俗話說,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還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我們為人處世,講的最多的是一個誠字,最看重的是一個信字。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社會交往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而誠實守信則交往的名片,是人的最大的保護傘,最有力的護身符。

在幾十年前,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但是到了後來,卻有許多日本人到這裏觀光旅遊,據說這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

一天,有幾位日本攝影師來到了這裏,他們請當地的一位少年為他們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才買回來。

第二天,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裏,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隻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也就越來越多了。

作為一種道德要求,“誠信”的意思就是誠懇老實,有信無欺。古人雲:“誠者,天之道也,陰陽有實之謂實。”“信”即信用,孔子也曾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維係人際交往的重要德行。然而,許多人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他們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偽善欺詐,在客觀上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的不信任,相互欺騙,嚴重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坦白、和睦友善的關係,令人陷入了懷疑一切的境地。

從前,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就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本地區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

不料,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被淹死了。

商人的兩次翻船並遇到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人無信不立”。人如果沒有信用,是立不起門戶的,很難立於人世間。失信不僅有損友誼,也會破壞生意上的關係。一個在商業上沒有信譽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與他打交道的。

依靠誠信,就可以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打好自己的基礎,練好自己的“內功”,積累資本,擴大自己的聲譽,進而不斷地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誠信在短時期內並不會使人們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卻可以保證個人長期的“風險最小化”。

在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

但是,在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還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才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誠實有信的人,自然是得道多助,能夠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隻是貪圖一時的安逸或著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卻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則要重要得多。所以,對朋友失信,無異於丟了西瓜撿個芝麻,得不償失。

人是關係的存在物,而誠信則是人際交往的需要。一個人的能力無論有多強,多全麵,他也不能離群而居,也要依托於各種社會關係,也要進入各種人的關係。我們可以想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語言,人們之間就無法進行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沒有貨幣,人們之間就無法擴大交換。不僅如此,人的交往還需要符號性的中介,更需要製度性的中介。

製度性的中介既包括法律規範,也包括道德上的規範,而誠信就是貫穿於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之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個人遵循誠信規範,他才能像“信得過”的產品一樣成為“信得過”的人,進而得到他人的信任,有效地進行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中,也隻有誠信,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換關係,才能獲得社會關係為人們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

我國的古代文人,曆來都很重視有關道德的文章,把做人與做學問並重。同樣,現在的教育方針也是德智體全麵發展,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誠信是道德培養的基本內容,假如一個人一生恪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範,那麼他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信任,得到更多肯定的、積極的回報,個人的聲譽也會不斷地增長。其事業也是越做越好,越做越順利。

誠信是人對評價的需要,人際交往中也需要這種正麵的評價。講誠信的人能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使得對方更加相信自己,交往起來也就更加順利,而當你破壞了誠信的時候,在對方的心目中,你的一切正麵形象很快就會被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