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術——遇事要能為他人著想

所謂“共情”,從心理學上講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別人的感覺、需要與情緒的一種人格特質。通俗點說就是要多為別人著想。美國著名的舞蹈家鄧肯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並非隻因為他隻尋找自己的利益,而在於他經常忽視別人的利益。”自私自利當然不會讓人喜歡,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缺乏共情,便會造成一定的人際問題和心理問題。

有位工作能力非常強的領導,整天為高處不勝寒而煩惱,因為他的下屬雖然都十分欽佩他,但卻都對他敬而遠之。其實原因正在於他從來不懂得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他在布置任務的時候不會考慮下屬的感受,下屬沒有完全按自己意圖完成任務時從不懷疑是否是自己沒有交代清楚,下屬忍無可忍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

另外,有一個女孩在剛進入公司的時候非常受歡迎,因為她不僅聰明漂亮、活潑開朗,而且還非常熱心慷慨。但是不久之後她就發現自己被孤立了,原因在於她咄咄逼人的說話方式總讓人下不來台,所以漸漸地大家都在躲著她。她充滿了困惑和苦惱,因為自己一點壞心都沒有,可是結果卻是讓大家避之不及。其實她不知道,她不懂得顧及別人,她的尖銳讓人覺得不安全。

生活中的許多衝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爭吵、夫妻間的抱怨指責、朋友間的誤會疏遠、同事間的戒備冷淡,上下級的誤解敵意……這一切可能都跟缺乏共情有關。

那些冷漠、孤獨、封閉自我的人,往往需要培養共情心理,否則糟糕的人際關係很容易進一步產生各種心理衝突。為了建立起積極和諧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做到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共情心理確實是一種直接關乎別人、間接關乎自己的重要能力。

北宋哲學家程頤說過,遇事肯為他人想,這是第一等的學問。這句話不僅通俗地闡述了隱晦的哲理,而且告訴了我們做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不能體諒別人,這是因為不能設身處地地站在當事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當雙方的角色實現互換,埋怨別人的事兒就會少很多。當你處在別人的角色、位置上時,才能切實體會到當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遇事注意角色轉換,多為別人著想,你將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一天,朋友去參觀一位女性友人的新家。看完她的臥室、書房和小餐廳後,朋友驚訝地發現她家裏的凳子腳都穿上了和她布藝沙發一樣顏色的“襪子”,看起來非常新穎和別致!

朋友笑著問道“你難道害怕你的凳子受涼還是怕地板磨壞了你‘昂貴’的凳腿?還是想別出心裁?”

女孩說:“你還不知道我,我不是喜歡布置和收拾家的人,且我的家具都不是高檔貨,貴都算不上,更別說‘昂貴’了!我是個典型的‘夜貓子’,每天都會晚歸,我給他們穿上‘襪子’,是不希望在三更半夜挪動凳子時打擾到樓下已經熟睡的鄰居,這裏房子的隔音效果很差!”

朋友內心深處頓時有一份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這個平時不修邊幅又不善於裝扮的女孩,卻在人情味愈來愈淡的現今,深藏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

替別人著想,並不意味著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許還可以給你帶來好處。若想說服一個人,最佳的途徑就是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著想,使他也能從中受益。況且很多時候,你多替別人著想並不需要你付出很大代價,其實隻需一些溫暖、一點關懷,他人所感受到的就是無限溫暖。

父親讓兒子把筆遞給自己,兒子隨意一遞,沒有想到將筆尖放在了父親手裏。父親就對兒子說:“給別人遞東西時,首先要想別人接手的時候方不方便。現在你將筆尖遞到別人手裏,人家必須要把它倒轉來,如果沒有筆帽,還會弄人家一手墨水甚至弄傷別人的手。刀剪一類的東西更要留意,決不能將刀口、刀尖對著別人。”這位父親就是傑出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

為他人著想很重要,但不難,我們並不一定要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時候一點便利,一些提醒,一句真心話,一個善意的眼神,也會成為人們穿越障礙的動力,從而為別人的成功提供力量。正所謂送入玫瑰手留餘香,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可以收獲一份好心情,收獲一份善意,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感恩術——要學會心存感激

在當今這個激烈競爭的年代,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是你成為優勝者的條件之一。感恩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品質問題,它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攻略,一條獲取能量與成功的途徑。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珍惜周遭的一切,善待別人;同樣,在工作中他也一定會努力不懈,成為一個最佳的雇員或職業夥伴。

在工作中,懂得感恩的人會更受歡迎。因為隻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視公司的財富如珍寶,才會小心嗬護,不容別人糟蹋,時時想著維護公司的利益。試想,一個人能把公司的東西當成是自己的一樣去看待,老板將會怎樣看待你呢?

史蒂文斯曾經是一名程序員,在一家軟件公司幹了8年,正當他工作得心應手時,公司卻倒閉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剛剛降生,作為丈夫和父親,他不得不為生計重新找工作。一個月過去了,他屢屢碰壁。

後來,一家軟件公司招聘程序員,待遇相當不錯,史蒂文斯信心十足地去應聘。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他輕鬆過了筆試關,對兩天後的麵試,史蒂文斯也充滿信心。然而,麵試時考官的問題卻是關於軟件未來發展方向的,這點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故遭淘汰。

史蒂文斯覺得這家公司對軟件產業的理解令他耳目一新,他深受啟發,於是給這家公司寫了一封感謝信。“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筆試、麵試機會,雖然落聘,但通過應聘使我大長見識,獲益匪淺。感謝你們為之付出的勞動……”這封信後來被轉到總裁手中。三個月後,這家公司出現職位空缺,史蒂文斯收到了錄用通知書。

這家公司就是美國微軟公司。十幾年後,憑著出色的業績,史蒂文斯成了微軟公司的副總裁。

會感恩的人,為人處世是主動積極、樂觀進取、敬業樂群的。他們未來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而這正是任何一家公司招募賢才的首要條件。

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智慧,一種攻略,一種為自己贏得美好未來的憑借。讀懂感恩,踐行感恩,是我們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社會價值的根本源泉。

有一個在海外跋涉半生的老人,他是一位菲律賓華僑,幾經沉浮,衣錦還鄉的他萌生了濟世助人的念頭。

老人分別給家鄉幾所學校的校長寫了信,希望每個校長能提供十來個學生名單,他從中選定人選,作為他資助的對象。家人說,既是捐贈,何必把程序搞得這樣複雜?不如來個快捷方式,譬如通過“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計劃”,幹淨利落地了卻一樁心願,豈不是更好?

老人搖搖頭說:“我的血汗錢隻給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資格得到資助?是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還是優秀生或是特長生?誰也不知道老人心裏的答案。

校長們很快就把一些名單送到了老人的手裏。老人讓家人買來了很多書,有《泰戈爾詩集》、《紀伯倫詩集》、《十萬個為什麼》等,分門別類地包裝好,準備寄給名單上的孩子。家人麵麵相覷:這樣微薄的贈予是不是太寒磣了?大家斷定書中自有“黃金屋”。可翻來覆去也沒有找到夾在書中的紙鈔。隻是,在書的第一頁看到了老人的親筆:贈給品學兼優的學生某某某。落款處是老人的住址、姓名、電話和電子郵箱。

家人大惑不解,卻也不願違背老人意願,隻好替他——寄出那些書。

時間飛逝地流轉,老人常常對著電話發呆,又莫名其妙地唉聲歎氣。從黃葉凋零到瑞雪飄飛,誰也猜不透老人所為何事。

有一天,他的親人們終於讀懂了老人的心,這還是因為一張新年賀卡,這張賀卡很普通。封麵寫著:感謝您給我寄來的書,雖然我不認識您,但我會記著您。祝您新年快樂!沒想到老人竟然興奮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終於找到一個可資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老人這些日子鬱鬱寡歡的原因,他寄出去的書原來是塊兒“試金石”,隻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會有資格得到他的資助。

老人說:土地失去水分滋潤會變成沙漠,人心沒有感激滋潤會變得荒蕪,不感恩的人,注定是個冷漠自私的人。不知關愛別人,縱使給他陽光,日後也不會放射出自身的溫暖,且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一位攝影家到山裏采風,看到一個窮苦孩子,他的家已經窮到了四壁透風。於是,攝影家慷慨的捐資了他們,幫助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蓋好時,攝影家從城裏打來電話,問那孩子搬進新房高不高興。那孩子說了一句讓這位捐資者心寒的話,他說:房子很好,就是還缺個電視。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也許就隻能得到人家一次的幫助,而懂得感恩的人,別人願意為他付出更多。無情無義的人,不善於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過於關注自我,隻盯著自己的痛苦,對別人的幫助漠然處之,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學會了感恩,你將得到更多,要想有所回報,你就得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當你失足的時候,如果你是個心存感激的人,自然會有許多人來幫助你;否則,人們隻會對你袖手旁觀。

謊言術——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

謊言,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常被人們不自覺的運用到。它是指從善意的角度出發,減輕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此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不會埋怨;如果當時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寬慰。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實言相告,即便不算壞話,也該算是蠢話。有些人宣布自己從來不說謊言,這句話本身就一定是謊言。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母親莉蓮?卡特,在他參選總統時,經常受到記者的打擾。

一天,莉蓮正在家裏做家務。突然,她聽見門鈴響了,進來的是一位記者。

“見到您非常高興。”莉蓮說。

記者向她問好後,馬上就切入了正題:“您的兒子到全國各地去演講,並告訴人們,如果他曾經撒過謊,就不要選他。您能不能如實地告訴我,您的兒子是不是從未撒過謊?我想您最了解自己的兒子了。”

“說過,但那都是善意的謊言。”莉蓮不慌不忙地說。

“什麼都是善意的謊言?您能舉個例子嗎?”記者又問。

“比如說,您剛才進門的時候,我對你說的‘見到您,十分高興’等。”莉蓮答道。

記者聽後,馬上起身告辭。

在上麵這個故事中,莉蓮?卡特巧妙說了句謊言,既避免了傷害到記者的自尊心,又很好地回答了記者所提出的問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謊言有的時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手法,巧妙地撒個不傷害人的謊言,於人於己都有益處。

有這麼一個故事:

李員外家添了個孫子,在擺滿月酒的那天,來了許多賀喜的賓客。

張秀才說:“令孫將來一定福祿壽全、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王秀才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張秀才受到熱烈的歡迎,待為上賓,而王秀才則受到客人的鄙視、主人的忌恨與冷遇。

難道羅秀才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有時候是很難聽的。相反,張秀才說的極有可能是假話,一個人“福祿壽全”是很難的,但就是假話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