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在公共場合搶著說話也不太適合。當部屬和老板出現在公眾場合,老板不太愛說話而部屬卻滔滔不絕,引得眾人的賞識和掌聲,則這位部屬離被炒之期不遠矣。在這些公共場合,你把別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你這裏,把老板的“風頭”都搶光了,老板能不嫉妒你嗎?所謂言多必失,做部屬隻能“屈居第二”,附和著老板即可。
再如,你的人緣很好,工作能力強,但如果有些同事在老板麵前太過表揚你,說你的才華超過老板。說這種話的同事也許是真糊塗,也許是別有用心的假糊塗,此時你就得小心了。老板希望部屬個個精明能幹,能獨當一麵,但不希望部屬比自己強,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
總的來說,有出風頭的機會應盡量留給老板,千萬別做搶風頭的蠢事。
趙亮是剛到某公司的職員,短短兩個星期後,他發現他的頂頭上司的工作實際極其簡單。有一天,當上司正在為一項任務愁得要命時,趙亮主動請纓:“主任,這件事太簡單了,我在學校經常接觸這方麵的東西。”
趙亮本來以為上司會對自己大加讚賞,沒想到主任冷冷地拋過來一句:“是嗎?我倒沒發現原來你這麼能幹。”然後拂袖而去,剩下趙亮一個人半天也沒回過味來。
相比之下,王磊就顯得聰明多了。當王磊的上司為一個問題煩惱時,王磊並沒有像趙亮一樣大大咧咧就說出由他來完成的話,而是以關心的態度表示願意和上司一起思考,解決問題。他還找來一些資料,與上司一起尋找解決方法。結果,如王磊“估計”的一樣,上司比他先從資料裏找出了答案。問題解決後,王磊明顯感覺到上司和自己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上司把他當成了“自己人”。
王磊比趙亮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既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又讓上司保全了麵子。在上司麵前,王磊並沒有絲毫炫耀的意思,表現出的隻是想替上司分憂的熱情。
對於上司職責範圍內的事情,無論你本人多麼有能力,也絕不可擅自做主,私下處理,抹了上司的麵子。如果你比上司聰明,就要表現出相反的樣子,讓他看起來比你聰明幹練。你可以故作天真,使表麵上看起來你更需要他的經驗。有時還可故意犯一些無傷大雅的錯誤,才有機會尋求他的協助。上司們可是非常重視這樣的請求。如果身為上司無法恩賜他的經驗於下屬,他可能就會賞給你他的惡意。如果你的點子比上司的想法更富創意,盡可能以公開的姿態將這些點子劃歸他名下,讓大家都看清楚,你的建議不過是對他的意見的回響。如果你天生就是人緣好、慷慨大度,小心不要成為遮蔽他光華的那片烏雲。因為他必須看起來是眾人圍著的太陽,散發著光輝。
激將術——讓人做他不想做的事
俗話說的好:“勸將不如激將”,善用巧妙激將,更能易於做事成功。因此,求人辦事時,在堅持對對方循循誘導的同時,適當運用激將法是促使事情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
其實,激將術就是指激將者從自己的目的出發,利用對方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故意用反麵的言語和行為刺激對方,以喚起對方的自尊,激起其“不服氣”的情緒,使其產生一種奮發進取的“內驅力”,將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去完成激將者所想要他完成的任務,隻要施計者因人而異,考慮語言的分寸,把握住適當的時機,往往就能收到不同尋常的良好效果。
唐天佑年間,叛臣朱全忠在晉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死後,發兵來犯,朱全忠帳前大將王彥章不僅勇猛蓋世。且智謀過人。晉王將士皆啞然相對,無人請戰,晉王長子李嗣源說道:“昔日降將高思繼閑居山東耶州,何不請他迎敵?”晉王聽後就讓李嗣源前往山東求將。
李嗣源來到山東郡州,直奔高家莊尋找高思繼。但見到高思繼後,高思繼卻說,“自勇南公李存孝擒我並饒我性命後,我回到老宋,耕種土地,與世無爭,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我早把兵宋征戰之事置之身外。今日你我相見,就別談這些。”李嗣源見尚思繼已無出山之意,心中暗想:自古道“丈官言之,武將激之”,對高將軍好言相求,難以收效,必須巧用激將之法,激其就範。於是,他編出一通謊言,說道,“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稱羨不已,我與王彥章交兵被他趕下陣來,我對王彥章說:‘今來趕我,不足為奇,你如是好漢,且暫時停戰,我知道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蓋世英傑,有萬夫奠當之勇。待我請來,與你對敵。’王彥章見我陣前誇耀將軍,憤然大叫,“就此停戰,待你去請他來,不來便罷,若到我這寶雞山來,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醬!……’”高思繼聽此一說,不禁被激得心頭起火,口中生煙,對著家丁大叫:“汐快備白龍馬來,待我去生擒此賊!”接著披掛上馬,奔往寶雞山,大戰王彥章,
高思繼本來已經看破沙場紅塵,決心棄武從耕,安度田園生活。李家雖對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麵動員他出山,重返軍旅時,他卻以“與世無爭”為由相拒,然而,當李嗣源借用謊言激他時,他卻毅然披掛上馬,重返戰場,可見,激將勵誌的確是說服他人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智激孫權、周瑜,促使他們痛下抗曹決心的故事,也是巧用激將法的典型例子。諸葛亮來到東吳,判斷孫權有很強的自尊心,知道難以用言語說動他,便打定主意用言語激他,毫不委婉地建議他如果不能早下決心抗曹,不如幹脆投降算了,最終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而對於周瑜這種心胸比較狹窄,自尊心又非常強的年輕人,諸葛亮知道用一些稍帶輕蔑性的言語,能更有效地刺激他主戰的決心,於是諸葛亮巧妙地引用了曹植《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有效地刺激了周瑜的神經,經過諸葛亮的一番巧妙激將,劉備很快就與東吳訂下了聯合抗曹的大計,從而有力地成就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諸葛亮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深刻分析了孫權、周瑜二人的性格,用機智犀利的語言刺激他們,激起他們的自尊和不服情緒,從而幾句話就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奇妙效果,最終使二人痛下決心,聯合抗曹。
使用激將法往往能夠使被說服者感情衝動,從而去做一件在平常情況下,他可能不會去做的事;激將者還可以激起對手的憤怒感,羞恥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羨慕感等,導致對方情緒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處於激動之中的對象便不知不覺地順從了激將者。
一般使用激將法有以下幾種策略:首先,吹捧對方,故意給人戴高帽,以趕鴨子上架;或者故意貶低,挑起好勝之心。其次,吹胡子、瞪眼睛、敲桌子、點鼻子,惹人發怒。最後,冷冷冰冰,或佯裝不信,使人吐露真言。
說到底,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在求人辦事時,可以采用激將法,想方設法激起對方情緒上的衝動,來激發人的積極性,調動其做事的熱情和幹勁,對於血氣方剛,好感情用事的人,如果要求他辦事時,不妨摸透其心理,采用一下激將法。在激將法下,他可能會竭盡所能,並動用自己所有的關係,盡力幫你把事辦好,以顯示其威力。
使用“激將法”說服他人,要掌握以下兩個原則:
(1)要看準對象
激將法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一般說來,適用於那些社會經驗不太豐富,且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身上。對於那些沉穩持重、辦事穩妥、社會經驗豐富的人,激將法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同時,激將法也不宜用於那些自卑感強、性格內向、做事謹小慎微的人。因為語言過於刺激,會被他們誤認為是對他們的挖苦、嘲笑,並極可能導致怨恨心理。所以,選擇好對象是激將法成功的第一要義。
(2)要講究分寸
激將法要講究使用語言的分寸。鋒芒太露和過於刻薄的語言,容易使對方形成反抗心理;而語言無力,不痛不癢,則又難讓對方的情感產生震撼。因此,在使用激將法時,一定要注意言辭的分寸,既要防止過度,又要避免不及。
情感術——真情對人,酌情對事
雖然真誠可以促進雙方感情加深,提高人氣指數,但是真誠待人,並不是不分場合、時機,盲目地對人真談。值得真誠相待的人,絕對不能輕率應付;不該付出真誠的人,就要酌情對待,以免被他人利用。
不管哪行哪業,身為老板的都喜歡真誠老實的員工,重要的任務也放心地交給這樣的人去處理。這樣的人不僅在職場上可以暢通無阻,在生意場、社交場等都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真誠是一種美德,誠實待人可獲得好人緣;真誠是一種胸懷,利益麵前,坦誠相待;真誠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有勇氣去麵對自己的錯誤。真誠的人容易受到機會的青睞,而這些機會可能正是你身邊那些受過你真誠相待的朋友給你創造出來的。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為人真誠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晏殊在還沒有成年時參加過殿試,考試時,他看了試題後說:“我十天前已經做過這個題目,而且文章草稿還保存著,請皇上換別的題目吧。”宋真宗對晏殊這種誠實的表現非常欣賞。
有—年,宋真宗特許臣子們挑選旅遊勝地舉行宴會。不管大小官員都積極地報名參加,晏殊由於生活拮據,沒有錢出去遊玩,便留在家中與兄弟讀書論理。有一天,宋真宗挑選輔佐太子的官員,在眾人中挑選了晏殊擔此大任。當朝宰相不明白皇帝的真正用意,真宗解釋說:“我聽說各級官員,無不遊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歌舞不絕,惟有晏殊閉門與兄弟讀書,如此謙厚,正可擔當輔佐太子的重任。”晏殊聽說後,坦白地告訴了宋真宗說:“我並不是不喜歡遊樂吃喝,隻是因為我當時沒錢,如果有錢,這些旅遊宴會我也會參加的。”宋真宗聽完晏殊的解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更加重視他。宋仁宗時,晏殊被提升為當朝宰相。
曾經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他與年邁的父親一同住在海邊。性格孤僻的他,很少與同齡人一同玩耍,因此,他天天坐在海邊與海鷗一同情戲。久而久之,他與海鷗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隻要他站在海邊,吹一聲口哨,就會有成百上千的海鷗降落在他的周圍,他跑,海鷗盤旋在他的上空;他坐,海鷗落在他的肩上;他躺在沙灘上,海鷗就在他的身上憩息。遠遠望去,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人人見了無不稱奇。
後來,有人對他父親說:“你兒子與海鷗的關係如此親密,就拜托他捉幾隻回來玩玩。”父親也覺得新鮮,就對他說:“鄉親們聽你說經常與海鷗一起嬉戲,關係甚是友好,給我也捉一隻來吧,我也想體驗一下那滋味。”小夥子點頭答率了父親的請求。
第二天,他與往日一樣,剛到海邊,就吹起了長長的一聲口哨,一群海鷗馬上就出現在他的上空。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無論他多麼努力吹口哨,海鷗仍然盤旋在他的上空,就是不肯與他接近。小夥子深深地埋下了頭。海鷗如此,人何以堪?
與人交往貴在真誠,沒有人希望自己真誠相待的朋友反過來算計自己。真誠相待是結交朋友的一項法則。如果對朋友心懷鬼胎,被朋友孤立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怎樣才能做一個真誠的人呢?這就要求人們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
(1)真誠要發自內心
如果你待人的心不成,即使話說得再漂亮也不管用。心口不一、巧言令色,隻會讓他人心生反感。任何人都不是糊塗之輩,定會揭穿你的陰謀,因為內心不誠,即使嘴巴上說得再好聽,也會被對方發現破綻,貪者心勞日拙,佞人窘態盡露。反之,如果真誠是發自內心的,即使拙嘴笨舌、不善言表,但行動踏實、誠懇,一他人也能體會到你的真心實意。隻要雙方沒有什麼誤會,你真誠地對他;對方必定會感激你;說不定什麼時候給你送上—份大禮。
(2)欺騙是真誠的死敵
與人交往時,最忌諱的就是采用欺騙的手段對待朋友。欺騙也許能得一時之利,但絕對不會維持長久,更何況紙始終包不住火,遲早會被他人察覺,一旦東窗事發,你的形象在他人的心目中會一落千丈,即使以後你再用真誠對待他,別人也會認為那是一種虛偽的姿態,對你失去信任。
或許你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你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他,他卻以虛偽的態度應付你時,你可能會對真誠的作用產生懷疑,為自己的真心付出而感到不值。其實,大可不必懷疑真誠的作用,因為你所遇到的隻是一個例外,真誠對於絕大多數人還是生效的。換種說法,也許你的真誠還不夠,因而不足以打動對方的心。對一切你要采取“反求諸己”而不是“求諸人”的態度,這是以真誠打動人的一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