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運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隻知批評不知表揚的錯誤做法。在批評時運用表揚,可以緩和批評中的緊張氣氛。可以先表揚後批評,也可先批評後表揚。
批評還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引人思而領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開門見山點出對方要害。
在批評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如:通過列舉分析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錯誤;通過列舉和分析現實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錯誤;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比較其錯誤;還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動的形象增強對他的感染力;笑話暗示法,通過一個笑話,使他認識錯誤,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尷尬;軼聞暗示法,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受到點影射,也易於接受。總之,通過提供多角度、多內容的比較,使人反思領悟,從而自覺愉快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這才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
對於十分敏感的人,批評可采取不露鋒芒法,即先承認自己有錯,再批評他的缺點。態度要謙虛,謙虛的態度可以使對方的抵觸情緒很容易消除,使他樂於接受批評。例如,可以對人這樣批評:“這件事,你辦得不對,以後要注意了。不過我年輕時也不行,經驗少,也出過很多問題,你比我那時強多了。”
有時一些問題一時未搞清,涉及麵大或被批評者尚能知理明悟,則批評更要委婉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讓下屬從模糊的語言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對嚴重的錯誤,應當嚴厲批評。另外對於執迷不悟者和經常犯錯誤者,都應作例外處理。要麼是他們改正錯誤,要麼是你不用他們。
批評的輕重有度,還要因事而異。一般的小過失,輕描淡寫的批評就能解決問題;但比較嚴重的錯誤,比較頑固的人和態度,你就要響鼓重捶,否則是難以奏效的。
具體地說,批評以其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七類:
一是觸動式。觸動式批評,措辭尖刻,用語激烈,適合於依賴性較重、惰性較強的人。
二是漸進式。漸進式批評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主題,適用對象是自尊心和榮譽感都比較強烈的人。
三是商討式。商討式批評的態度較為平緩,不強加於人,而以商量討論的口氣說話。易於被反應快、脾氣暴躁的人所接受。
四是提醒式。提醒式批評,重在暗示、啟發和提醒,適用於性格敏銳、易生疑竇的人。
五是即席式。即席式批評即當時當場的批評,就事論事,適用於不輕易認錯的人。
六是參照式。就是借別人的事例來對比,導引出批評的內容,使用的對象是那些知識少,而又自大、悟性淺薄的人。
七是提問式。提問式批評,以問答的形式展示批評,常用於性格內秀、較有思想的人。
新任領導批評下屬的五個步驟
在批評之前,你先要弄清楚批評的目的,然後再思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要采取怎樣的步驟,而不是毫無計劃地有一句說一句。批評下屬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要弄清事實的真相。有些領導一激動,不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下屬,結果冤枉了好人。某公司有一位員工叫小趙,業務能力很強,經常拿銷售冠軍,但前段時間他很鬱悶,說想換工作了。朋友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前段時間被經理批評了,壓力很大。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天下午,辦公室氣氛活躍,小趙正在跟同事有說有笑。突然,經理打來內線電話,說:“小趙,你到我辦公室來一趟!”然後就“啪”的一聲掛了電話。這突如其來的傳訊,讓本來高興的小趙一下子提心吊膽,硬著頭皮走進了經理辦公室。
“你這個月的業績怎麼這麼差啊?你看看人家小鄧,剛來兩個月,業績就飆升到你前麵了。再這樣下去,你這個銷售冠軍還能坐多久?你以為公司讓你拿這麼多的薪水,是白養著你的嗎?”經理一頓連珠炮般的轟炸,順便把一疊厚厚的報表扔在小趙麵前。
小趙本想跟經理分析一下事情的情況和遇到的困難,但經理根本不給他說話的機會:“你別說了,回去好好反省吧。我再給你一個月的機會,要是下個月你的業績還不能提升,那我就要扣你的年終獎了。”說完,經理便不耐煩地擺手示意小趙出去。
小趙滿腹委屈地從經理辦公室出來,想起經理那咄咄逼人的架勢,心裏就十分窩火。自己作為公司的老員工,任勞任怨。前段時間公司想開發新市場,經驗豐富的小趙就被委以這項重任,由於是剛起步,銷售額與成熟市場當然不能比。而小鄧是新員工,被安排到原有的老市場,客戶源穩定充分,客戶關係網堅固牢靠,形勢大好,自然豐收。小趙覺得經理隻看數字,不問事實,心裏十分委屈。
這樣“信口雌黃”的批評和處罰,怎麼能讓下屬服你呢?他隻會覺得你這個上司沒有人情味,和你共事沒意思,對不對?所以,我們在批評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把事實搞清楚。
第二步,要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作為一名領導,在批評男下屬和批評女下屬時,是不是說的話就不一樣?有句老話叫“看菜吃飯”,同樣的,我們要看人批評。比如,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比較敏感,要以鼓勵為主,批評時一定要委婉,而對於那些很固執或自我感覺良好的員工,就要直白地告訴他犯了什麼錯,否則他會把你的話不當回事。再比如,如果下屬跟自己關係很好,批評時在語言和場合上,不能太隨意,否則他可能會不在意;而如果是批評不熟的下屬,就一定要注意語氣和措辭。舉個例子:
張經理有兩名部下,由於在考核時業績不理想,被下放到車間鍛煉。張經理對這兩人說的話就是完全不同的。
小方是新人,熱情、努力但缺乏經驗。張經理說:“你到下麵鍛煉一段時間,這邊還有工作等你回來。”老王是老員工,喜歡指手畫腳,成天無所事事。張經理說:“大家都說你太閑了,這樣很影響士氣,要麼你去車間實實在在做點事,要麼咱們就終止合同了。”結果,這兩人在基層表現都很出色。
新人比較容易不自信,要以鼓勵為主,而“老油條”不給點顏色他不當回事,張經理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是不是恰到好處啊?
批評還要對事,如果是很嚴重的錯誤,就一定要正式批評,甚至是公開批評,而對於那些小錯誤,則可以私下裏點到為止。
第三步,要分析問題所在。首先,一定要告訴下屬你批評的依據何在,如果沒有依據就發火,下屬可能覺得你是在拿他當“出氣筒”。
然後,你要幫下屬找出錯誤的根源來。要先分析,給下屬指出錯在哪,為什麼會出錯,怎麼做才是最合理的,這樣對下屬來說也是一個提高。
某銀行招聘了一位實習出納,這名新員工與顧客間的關係非常好,頗受好評。但有一天結賬時,問題卻發生了,嚴重到出納組長去找行長,要求辭退她。這是為什麼?行長通過了解發現,原來是她結賬實在太慢。“我不知道教了她幾遍,她就是不會,她一定得走人。”出納組長對行長說。
下班後,行長過去跟她談話,她顯得非常局促。但行長表揚了她對顧客的友善態度,還有她活潑的個性。然後,行長說:“我們一起複習一下平衡現金的過程。”她了解到行長對她有信心,便積極地求教,很快就知道了問題所在。幾天後,她再次結賬時,既迅速又正確。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你看,如果這位出納組長有行長一半的溝通技巧和耐心,是不是就不至於搞得這麼複雜這麼不愉快?我們做上司的,要抱著一種“提攜、幫助”的心態去對待下屬,誰都是從新人一步步走過來的,對不對?不過,如果是因為玩忽職守造成的工作失誤,我主張給予或輕或重的處罰。
第四步,讓下屬重複犯錯原因。分析完以後,你要給下屬發言的機會,聽聽他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從下屬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下屬是否真的認識到了錯誤所在;二是如果自己有分析不周或誤解下屬的地方,也可以給下屬一個發泄或解釋的機會。
第五步,警示後果。這可以分兩個方麵來講,一個方麵,這個錯誤是否會影響公司的名譽,會對公司帶來哪些損失等;另一個方麵,就是針對個人來講,如果不改會怎麼樣?如果改不過來會怎麼樣?要將這個後果告訴他,讓他自己主動去改。
褒貶有節,讓批評聽起來悅耳動聽
在工作中,對犯錯誤的下屬進行批評教育是每一個領導都經常做的事情。但是,幾乎沒有人願意聽批評的話語,因此,批評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那麼,怎樣才能讓下屬聽得進批評的語言,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呢?在這方麵,就需要領導者多下工夫了。以下是一些做好批評的建議。
第一,把批評的話語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
在工作中,一些高明的領導總能充分運用語言的魅力,把批評的話語不露痕跡地說出口,使接受者在心悅誠服的同時,能痛下決心改正自己的不足。
比如,某領導要求下屬做一件事,或者指責下屬哪裏有過失的時候,他總是盡量選擇使對方感到有回旋餘地的話,即把主動權送給對方。
例如,當下屬的計劃書寫得不好時,他沒有直接說:“不好,重寫!”而是和藹地說:“你的計劃書寫得很好,如果再添加一些具體的數字,那就更完美了。”
當某下屬在工作中總是按部就班,沒有絲毫創意時,他沒有直接說:“你真是個死腦筋,隻知道模仿!”而是親切地說:“你的敬業精神大家有目共睹,如果你在工作中再多一些創新精神,你的工作就能高質量地完成。”
顯然,諸如此類委婉的話語會使下屬樂於接受,因而心悅誠服地願意改正自己的缺點。 第二,責備他人要注意場合。
不顧及場合的責備或者直言,往往因為傷害了當事人的自尊,而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某單位受命協助拍一部軍事題材的電影。一天,一中隊因故少帶了兩件裝備,使拍攝工作未能按時進行。
大隊長十分生氣,不問情況,便當著全體人員的麵大聲嗬斥中隊長:“你這個隊長是怎麼當的,工作極端不負責任,什麼工作作風!必須作出書麵檢討!”
一開始,中隊長還忍著,當他掃見部下們都在盯著他看的時候,頓時感到一種羞辱,就再也忍不住了,於是解釋道:“大隊長,我們沒有帶齊裝備是有原因的,你不調查就輕易批評我們……”
大隊長見他不認錯,還頂嘴,就更火了:“怎麼,你還有理由?”中隊長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對你有意見!”把大隊長頂得說不出話來。
事後,大隊長主動找他交換意見,問:“你平時一貫表現很好,服從領導,今天為什麼頂撞?”
“你要麵子,我就不要麵子了?你當著我的部下的麵那樣批評我,叫我以後怎麼開展工作?”中隊長回答說。
毫無疑問,這次批評是失敗的,因為大隊長不講場合,在中隊長的部下麵前批評了他,降低了他的威信,所以,中隊長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還頂撞了他。領導者應該從這個事例中吸取教訓,即批評要講場合。不顧及場合的責備或者直言,往往因為傷害了當事人的自尊,而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把批評改為讚美。
在下屬犯錯誤時,領導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批評要講方法,否則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時候,麵對下屬的錯,你不妨把批評改為讚美,這樣得到的效果或許會更好。
在一家商場的時裝專櫃前,有位客人指責售貨員服務態度不佳,並投訴到經理處。商場經理了解情況後,他沒有指責那位售貨員反而是大加讚揚,他對那個被客人投訴的售貨員說:“有客人稱讚你服務親切,希望今後繼續努力”,“有客人說你很有禮貌”。這麼一來,售貨員的待客態度便大為改變,笑臉迎向任何客人,結果不但再也沒有遭受投訴,而且業務蒸蒸日上。
一般來講,當下屬被領導指責說:“你要改掉什麼什麼缺點”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如稍加稱讚,他們便神采飛揚,變得非常積極。所以,要想糾正下屬的缺點,不要直接指出缺點而要稱讚他的優點,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此一來,他們會更加發揮優點,同時也會改掉缺點。
新任領導批評下屬要注意的問題
批評和表揚一樣同屬於一種激勵方法,其目的是為了限製、製止或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行為,預防類似的問題再出現。批評是為了幫助下屬認識並改正錯誤,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因此,新任領導必須學習研究這門領導藝術,講究批評方法,增強批評實效。
美國玫琳?凱化妝品公司最重視的就是員工,該公司相信,關心員工與公司必須賺錢這二者並不矛盾。
總經理阿什對員工的關心與愛,不單單表現在工作、生活和相互交往上。更表現在對員工錯誤的善意批評上。她說:“我認為,經常批評人的做法並不妥當。不是說不應當提出批評。有時,領導者必須表明對某事不滿意。但是批評的目的是指出錯在哪裏,而不是指出錯者是誰。如果有人做錯事時領導者不表明態度,那麼,這種領導者也確實過於‘厚道’了。不過,領導者在提出批評時,一定要講究策略,勿擺架子,不可盛氣淩人,否則就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我認為,一個領導者應當做到:當某人出錯時,既能指出其錯誤,又不致挫傷其自尊心。每當有人走進我的辦公室,我總是創造出一種易於交換意見的氣氛。這一點很重要。隻要我越過有形屏障——我的辦公桌,那麼,創造那種氣氛則易如反掌。我的辦公桌象征著權力,它向坐在一旁的來人表明,我有權指示他應該如何如何。我總是越過那個有形的屏障,以朋友和同事而不是以領導者的身份與一人交談。因此,我們同坐在一張舒適的沙發上,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研究工作、解決問題。
“我有時還同來人握手擁抱!在我看來,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我在這樣做時感到輕鬆、自然。我認為,同來人握手擁抱能使堅冰消融,能使對方無拘無束。你會發現:同一種人打交道,握手是最好的方式;但同另一種人打交道,拍拍背顯得很親密;同某些人見麵,隻有熱烈擁抱才能表達出你們親密無間的情誼。我們都聽說過大夫在病床旁邊對病人表示關心、同病人握手的情景。同樣,領導者也應在沙發旁邊對來人表示關心。因此,各級企業主管都應走上去,放下架子同來人握手、擁抱吧——這是管理企業的一個絕招。”
在談到與員工相處時,阿什說:“我認為,領導者同自己的員工保持親密的關係是正常的,相反如果領導者同自己的員工總是保持雇主與雇員的關係,那則是反常的。我認為,這種氣氛無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