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回鄉偶書①

賀知章

少小離家②老大③回,鄉音無改④鬢毛衰⑤。

兒童相⑥見不相識,笑問客⑦從何處來。

【作者簡介】

賀知章(約659~約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後證聖元年(695)擢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曆任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等,累遷秘書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更加放誕,自號“四明狂客”。屬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以絕句為佳,不尚藻飾,無意求工,而時有巧思與新意。與張旭、包融、張若虛齊名,稱“吳中四士”。《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僅存詩二十首。

【注釋】

①《回鄉偶書》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致仕還鄉時所作。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詩中既抒發了久客傷老之情,又充滿久別回鄉的親切感,雖為晚年之作,卻富於生活情趣。

②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③老大:年齡大了,人老了。

④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

⑤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衰:音cuī,疏落零落。

⑥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相見,即見相,看見我;不相識,即不識相,不認識我。

⑦客:指作者自己。

【譯詩】

青年時離鄉到老年時才回到家鄉,鄉音沒有改變卻早已鬢發疏落容顏衰老。村裏的孩子看見我都不認識我了,他們笑著問我這個客人是從何處而來。

【賞析】

《回鄉偶書》有兩首,這是第一首。

詩的開頭兩句,作者置身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對舉,極概括又具體地說明了一“離”一“回”在時間上的間隔,離家時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時的老態龍鍾,可以想像得出來,感慨悲傷和喜悅慶幸也盡在不言之中。直接點題,說明抒寫的是回鄉的情事,而且非同尋常,是從少小時候離開家鄉直到老大才回來。由“少小”到“老大”,由“離家”到“回鄉”,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拉得很長,這既是詩人數十年生活的概括,又含蘊了很為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背鄉離井、久客他鄉的感傷,也有落葉歸根、終於回來了的喜悅——真是百感交會,盡蘊心底。

“鄉音無改鬢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故土的深情。詩人用“鬢毛衰”緊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兩個典型細節,形象地寫老大之態。“鄉音無改”和“鬢毛衰”對舉,傾吐對人生倏忽的慨歎和對故鄉依戀的深情。盡管在空間上與家鄉相隔千山萬水,在時間上相隔半個世紀,但故鄉仍牢牢地維係著他的感情。“鬢毛衰”是時間流逝的標誌,“鄉音無改”是依戀故鄉的證據。一個人從小就聽慣說慣了的鄉音土語,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變化,但當一旦踏上家鄉的土地,親切之感自會油然而生,便也會情不自禁地操起家鄉話來,哪怕多少有了點變調。然而,“鄉音”雖說是“無改”,“鬢毛”卻無可奈何地“衰”了,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挽回。“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這隱含的揣測,為後兩句作了鋪墊。通過這兩個典型細節,一個詩人的自我形象顯現在我們麵前,而一個“衰”字則透露出詩人此時此刻未免感到遲暮神傷的內心世界。

此情此景,作者的情思千頭萬緒,他到底要從哪裏說起呢三、四句即從這裏生發開來,三、四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麵。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當他們看到一個鶴發童顏、神采奕奕的老者正東張西望,眼睛裏流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時,就親熱地圍上來而極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為精彩,隻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三、四句轉折活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在這極富生活情趣的場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難一一說清。“相見不相識”是意料中的事;“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問話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潑的兒童口裏,又是非常自然的問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久客他鄉的作者聽了,能引起什麼感想呢是老邁衰頹、反主為賓的悲哀,還是久別重逢、葉落歸根的喜悅說不清,但都包含在這句看似平淡的問話中。全詩就這樣有問無答,悄然而止,隻留下哀婉的餘音不絕於耳。這真是含蓄風格的典型。這是再平常不過的“村頭即景”了,但正是這司空見慣的場景,卻喚起了詩人內心久違的溫暖。多年的異鄉漂泊,讓人時常感受到的是人情的冷漠;世道艱難,當年義無反顧追求的理想又怎能輕易實現幾多折挫幾番沉浮之後,魂牽夢縈的還是故鄉的山水人情。如今,終於回來了,雖然鬢發已成霜雪,故人多半難再,但天真孩童關切的問候和熱情的笑臉,足以讓遊子消解過去所有的心酸和滄桑。不難想見,此刻的遊子一定是熱淚盈眶的吧!

這首詩寫於初回故裏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自然不能平靜:當年離家之時,血氣方剛,風華正茂;今日歸來之際,老邁年高,鬢發疏落,不禁感慨多多。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麵。“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隻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之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畫外之音卻如空穀傳響,哀婉,悠遠,綿長,久久不絕。

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含蓄地寫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鄉的無限感慨和欣慰。

全詩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重回故裏的諸多感慨,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使得原本直白的詩句有了咀嚼不盡的意味——“少小”、“老大”是時間上的對比,漫長的漂泊歲月經曆了多少滄桑變化呢“離”與“回”是動作的對比,年少輕狂的執著,心灰意冷的疲憊,這些複雜而又矛盾的心理便蘊含其中了;“鄉音無改”和“鬢毛衰”是自身的對比,在外多年,依然保持鄉音,說明沒有絲毫將故鄉遺忘,思鄉眷戀之情也就盡在不言中了;“不相識”與“笑問”是孩子們態度的對比,對本該詫異冷態對待的陌生人卻主動熱情地詢問,故鄉民風的淳厚、故鄉人們的善意也從中體現出來了。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麵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麵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麵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麵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久客在外的遊子回鄉,所見所聞所感的人事,是說不勝說、寫不勝寫的,詩人唯獨選擇一個饒有情趣的生活場景拍攝了下來,即使詩篇鮮活靈動,又寄意深刻。正是由於詩人“少小離家老大回”,從未見過麵的兒童自然“相見不相識”;不相識自然要加以問訊;而麵前的陌生人已是“鬢毛衰”的風塵仆仆的老翁,兒童出於禮貌便親切自然地“笑問客從何處來”整首詩就在這裏戛然而止。沒有再寫詩人的答話。乍一讀來,似乎言未盡,意更未盡。然而,這正是詩的妙諦所在,引人尋味。可以推想,兒童原是尋常的一問。並無他意;可有心的詩人聽來,卻受到極大震動,故鄉人的反親而為疏,自己的反主而為客,使詩人於驚愕之餘難免引起萬千感慨與無限的哀傷,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更充分地將久客傷老之情表達出來了。

全詩二十八個字中無一生僻字,不用一個典故,都是家常話。但並不是一覽無餘,它寄寓著可以供人反複咀嚼,反複尋味,層層追索,層層補充的情致。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從賀知章這首詩裏,我們可以領會“偶得”二字,有得之於生活,得之於心底的意思。

這首詩之所以長久為人們傳誦,就因為它來源於詩人豐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實感,表達了許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現的心情,濃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氣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須著重指出,由於詩人攝下的那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兒童問話場景出以幽默口氣,便大大衝淡了悲傷的情味,整首詩並不給人以低沉、壓抑的感受。

過故人莊①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②,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③,青山郭外斜④。

開軒⑤麵場圃⑥,把酒話桑麻⑦。

待到重陽日⑧,還⑨來就菊花⑩。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詩作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曆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落榜。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早年曾有大誌,但在政治上困頓失意,終生過著隱士的生活。

【注釋】

①過故人莊選自《孟襄陽集》。過:拜訪,探訪,看望。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②具:準備,置辦,備辦。黍(shǔ):黃米飯。雞黍:殺雞煮黃米飯,農家待客豐盛的飯菜。

③合:環繞。

④郭:原本指外城牆。這裏指村莊的四周。斜:傾斜。

⑤軒:窗戶。

⑥麵:麵向。場圃:打穀場和菜園。

⑦把酒:拿起酒杯。桑麻:桑樹和麻,這裏泛指莊稼。話桑麻:談莊稼事。

⑧重陽日:九月九日重陽節。

⑨還:回到原處或恢複原狀,返。所以讀為huán。

⑩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就:赴。這裏指欣賞的意思。

【譯詩】

老朋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家裏做客。村子外綠樹環繞,巍巍青山在村子周圍橫臥著。打開正好麵對著打穀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來品嚐美酒,觀賞菊花。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鹿門山隱居時應邀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所寫。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作者不是第一次到朋友家。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隻見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麵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收成,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