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句以景起興,自然流暢,景中蘊含了巨大的力量。然而,詩人的寫作目的並不僅僅在於歌詠洞庭勝景,更主要的是以洞庭湖起興,借眼前的洞庭勝景為喻,委婉含蓄地表達求薦入仕的願望。
頸聯,借景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麵對浩浩的湖水,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這兩句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閑居無事,實在是一種羞恥,想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的意圖以不言自明。“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但是多麼希望通過張丞相的援引,入仕為國效力呀!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誌”,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巧妙掩藏了自己幹謁的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願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裏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願,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願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複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誌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於言表。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後四句借景抒情,委婉含蓄的表達詩人求薦入仕的願望和求官不得的苦悶心情,並借用典故,進一步的表現自己的心跡,希望能為國為民一展抱負。前四句起興自然,寫景豪壯;後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詩人運用高明的技巧,既表達了自己希望引薦入仕的願望,又不見絲毫寒乞相。全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本首詩語言得體,委婉含蓄,分寸得當,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被後人所稱頌。
次北固山下①
王灣
客路②青山下,行舟綠水前③。
潮平④兩岸闊,風正⑤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⑥,江春入舊年⑦。
鄉書何處達⑧,歸雁洛陽邊⑨。
【作者簡介】
王灣(693~751),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洛陽(今屬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曾參與唐朝政府編次官府所藏圖書《群書四部錄》。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現存詩10首。
【注釋】
①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麵臨長江。
②客路:旅途。
③綠水:長江。前:向前航行。
④潮平:潮水上漲與江岸齊平。
⑤風正:順風,與船行的方向一致。
⑥海日:海上的旭日。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
⑦江春入舊年: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到。
⑧鄉書:家信。何處達:即“達何處”,送到什麼地方。
⑨歸雁:春天北歸的大雁。邊:唐代口語,義同“處”,泛指某處。
【譯詩】
我出遊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在湛藍的江水間向前行駛。春潮湧漲,兩岸顯得更加開闊,順風行船,恰好把船帆高高懸掛。殘夜還沒消退,一輪紅日已經從海麵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南已有春的信息。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賞析】
這首五律,最早見於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首詩描繪的是冬末春初、作者泊船北固山下時所看到的兩岸春景。作者旅行江中,即景生情,引起鄉愁。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直抒神馳故裏的漂泊羈旅之情懷。頷聯描摹長江下遊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情景恢弘闊大。頸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尾聯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不失為詩苑奇葩,豔麗千秋。
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描青山綠水,敘詩人行蹤。山青了,水綠了,天氣暖和了。漂流他鄉的遊子已經踏上遠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載著歸客的行舟也開始行進在綠如綿綿藍草的江水之上。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誌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客路”一詞,雖為實寫,卻已寓鄉愁於其中矣。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詩人遣詞造句之功力可見一斑。
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繪了這樣的畫麵: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壯大了起來,江麵因而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此兩句寫景寓理,耐人尋味:“潮平”當因“兩岸闊”,“風正”方能“一帆懸”。“潮平兩岸闊”(也有人寫作“潮平兩岸失”),“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麵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隻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薑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們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朗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北固山是揚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詩人舉目東望,隻見江天一色,一輪紅日從東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卻見西邊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間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預示著新的一年正在開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腳步,悄悄渡江北上走進了舊年。
這一聯曆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於)殘夜,江春入(之)舊年”,這不僅是時序的交替,而且極蘊哲理。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這兩句煉字煉句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把一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表現出具有普通意義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該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拿這兩句和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比較,從給予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染力等層麵上去玩味,我們會發現它似乎更勝一籌。它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直有異曲同工之妙!無怪乎與詩人同時代的“燕許大手筆”燕公張說將此聯“手題政事堂”,殷璠評價“詩人以來少有此句”,明代胡應麟稱讚它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呢!
尾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仍屬情景相係,由大雁之北飛想“雁足傳書”的傳說,景實而情真,緊承三聯,遙應首句,淡淡的鄉思愁緒,自然溢於言表。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鴻雁傳書”的故事,還是托大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頸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總之,這首詩抒寫詩人泛舟東行,停船北固山下,見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而引發的懷鄉情思,融寫景、抒情、說理於一爐。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隻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全詩和諧優美,妙趣橫生,堪稱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