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①

李白

楊花②落盡子規③啼,聞道④龍標⑤過五溪⑥。

我寄愁心與⑦明月,隨風⑧直到夜郎⑨西。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曆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兼備。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注釋】

①這是李白的一首七絕名篇。聞:聽說。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裏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王昌齡這次是被貶為龍標尉。遙:遠遠地。

②楊花:柳絮。在舊詩中常象征離散。

③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穀鳥,啼聲哀婉淒切。

④道:聽說。

⑤龍標:這裏是以貶官之地“龍標”代指王昌齡。因為王昌齡曾為江寧丞、龍標尉,所以世人也稱其為“王江寧”、“王龍標”。

⑥五溪:指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五條溪流的總稱。

⑦與:給,這裏是托付的意思。詩人借明月以寄意。

⑧隨風:一作“隨君”。

⑨夜郎: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裏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詩】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讓它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賞析】

這是李白的一首七絕名作。據考證,王昌齡貶為龍標尉約在天寶七載(748)。第二年楊花飄落、子規鳴囀的暮春季節,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消息後,寫下這一情真意切的詩篇,寄給貶謫遠方的王昌齡。

王昌齡五十八歲那年春天,因“不護細行”的罪名,被謫龍標(今黔城)尉。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這是一首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用筆奇巧,寫景中兼點節令。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鳴聲悲哀淒慘。用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該句渲染並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含有飄零之感和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事,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這一句融情入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裏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的拳拳之情,已力透紙背。

一二句重在寫景敘事。誦讀此句,我們頭腦中可以清晰地浮現出這樣的畫麵:在楊花落盡、子規悲啼的暮春時節,詩人李白忽然聽到好友遠貶龍標的消息,這對於作者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在這時節,作者眼前飄舞的隻是零落的揚花,耳邊聽到的隻是子規的悲啼。“揚花”,含飄零之感,喚起讀者對王昌齡流落遠方的擔憂;“子規”,有離別之恨,觸發宦遊異鄉的人們的心頭的淒情;“五溪”,本已是極偏遠的地區;而“龍標”,卻還在更荒僻的遠方……這種種的愁情離緒疊加在作者心頭,更加以悲景襯托離情,表現出作者對好友旅途艱辛、貶所荒遠的深切同情。

詩的第三句突然筆鋒一轉,出乎人們意料,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來抒寫誌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這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詩人內心悲愁萬分,卻無處可以排遣,似乎隻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他隻有把滿腔的悲愁托付給明普照寰宇的月,讓她帶給遠隔數千裏的天涯淪落人。詩人含英咀華,自鑄偉詞,使語意一新,意境一新。《李太白詩醇》卷二引謝疊山雲:“首句托興,次句賦事,末二句言情。”寄愁心與明月隨君西去的構思奇特優美,情韻深摯悠長。

第四句中的“隨風”,也作“隨君”。“夜郎西”,泛指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地區。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過五溪”遙相呼應,語意有異,其實相同,都是指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

三四句重在借景抒情。“我”要將自己的這一片憂愁之心托寄給明月,讓它陪伴著好友一直跟隨到夜郎西。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裏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那夜郎以西。這兩句包含有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人可傾訴,無人能理解,隻有將這種愁心托之於明月;二是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也隻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方。這二句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帶去了詩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在這裏,作者大膽想像,直接袒露自己聽到朋友遠謫後的內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裏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對好友身遭貶謫的同情,是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憂;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並不孤單的一種情懷……所有這些,真切地傳達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貶後的心靈震撼以及由此而引發出來的強烈的主觀感情。

本首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意象鮮明,意境深遠。

詩人選擇的意象――楊花,春夏之交,那潔白柔弱的楊花紛紛飄落,枝頭上空空蕩蕩,隻見遍地的落花。“子規啼”暗喻傷心離別之意。這句話渲染了一種淒清之美,落花遍地,子規悲啼,詩人為何會產生如此感受這就為後麵作者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打下了基礎,渲染了一種意境。

詩人選擇了“明月”“清風”這些意象,“明月”在許多詩歌中代表的是故鄉,代表的是思念。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明月”就有思念之意。王昌齡的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是說隨相隔久遠,卻彼此思念之意。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作者傷心不已,但他沒有“淒淒慘慘戚戚”的憂愁,沒有“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哀傷。沒有“斷腸人在天涯”的惆悵。有的是作者借朗朗明月,將滿懷的思念交給月光,伴隨一縷清風一直到夜郎,來到朋友身邊,給朋友以安慰,這樣的友情何等真摯純淨,就如那朗朗明月!

作者一改許多作家的溫婉思念情思,而是把思念寄托在清風明月中,讓思念之情顯得大氣豪放,不愧為一位浪漫主義大家!

想象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全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意境高遠,感情深摯,正是李白擅於吸收樂府民歌豐富滋養的結果。古時由於受封建階級思想的影響,一些文人往往為仕途的坎坷而歎息,更有為“左遷”而黯然神傷者。但李白卻一反世俗,秉筆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深切同情和慰藉。視仕進為其次,而將“人生貴相知”放在首位,表現出飄逸豪放的情懷,給人以奮發昂揚的感覺。由此我們也看出了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的不僅僅是一首短詩,更是一顆赤誠的心,我們可以想見他們深摯的友情。全詩的格調、境界也因詩人思想的高逸而變得高遠深沉。這首詩曆來頗負盛譽,正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高度評價的“有揮斥八極,淩屬九霄意”。

總之,詩歌構思獨特、想象豐富、氣概超逸,筆勢靈動、情濃意深,不愧是一篇表達對友人懷念和同情的名篇佳作。

渡荊門送別①

李白

渡遠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③盡,江④入大荒⑤流。

月下⑥飛天鏡,雲生結海樓⑦。

仍⑧憐故鄉水⑨,萬裏⑩送行舟。

【作者簡介】

李白,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②遠:遠自。

③平野:大平原。

④江:長江。

⑤大荒:無邊的原野。

⑥下:移下。

⑦海樓:海市蜃樓。光折射產生的虛幻景象。

⑧仍:頻頻。

⑨故鄉水:指長江水。詩人早年住在長江上遊四川。

⑩萬裏:喻行程之遠。

【譯詩】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麵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裏送我行舟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