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賞析】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遊各地。這是一首送別詩,應該是詩人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但它和傳統意義上多以送別朋友,告別親人,分別情人為題材的送別詩不一樣。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裏護送的動人情景,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構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偉,想象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極品。

本詩首聯緊緊扣題,用敘述總領全篇,交代詩人的一路遊蹤和出遊目的。青年時的李白才情橫溢,豪情萬丈,離開家鄉,千裏迢迢,放舟東下,經巴渝,出三峽,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楚國”是周朝的國名,這裏指湖北。古樸原始的楚地風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風雨滄桑的曆史變遷,無一不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壯浪一遊,眼看詩人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詩人怎麼能不歡欣鼓舞,喜出望外呢開頭以一“渡”字,暗點故鄉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具體分析,“渡”字打頭,作用有二:一是點題,二是貫穿全篇寫水,因為水是全篇的主線。透過質樸平淡的陳述,不難想見詩人告別蜀中、初來楚地的激動和喜悅之情。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頷聯承接“來遊”,仍然寫水:“隨”、“盡”和“入”、“流”四個動詞,有移步換形之妙。以倒敘手法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從四川進入遼闊的湖北平原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船在飛速前進,江在奔騰流逝,山在迅速後退,故由遮天蔽日的三峽轉至荒野無邊,眼前豁然開朗,仍然是為寫“故鄉水”張目。作者坐在船上,遠眺近觀,觸目生情,描山繪水,情彩飛揚。上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水走,急湍勝箭,猛浪若奔,兩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懸崖峭壁森然搏人,隨舟隨水相對挺出,撲麵而來,轉瞬即逝。最後,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隨”字化靜為動,傳神生輝,給人以青山挺立,紛至遝來,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詩人風神爽朗,心馳神往之態。下句說水,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江流天地,波濤滾滾;排山倒海,一往無前。“入”字平中見奇,力透紙背,既寫出了江流奔騰直瀉,壯浪形骸的氣勢;又展現詩人高亢激越,樂觀開朗的情懷。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兩句詩寫得境界雄奇,視界高遠,氣勢飛動,形象壯觀,更體現出詩人初來乍看,心動神奇的驚詫歡愉之情。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頸聯緊扣“來遊”,描繪夜空奇景:月上東天,倒映於水中,極像是從天空中忽然飛下的一麵明鏡;開闊的江麵在晚霞輝映下,幻化出一派海市蜃樓。“天鏡”、“海樓”,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月明雲奇的迷人景致;“飛”,反襯出舟行之速;“結”,再現雲湧之觀;原本靜態的夜景,因這兩個動詞而充滿了動感。這裏看似未寫水,實則從“月下”和“雲生”便可知詩人寫的是茫茫無際的江天黃昏景色:一輪明月在大江中浮動,乃是低頭所見之月。詩人再抬頭觀天,便見水天相連之處,幻化出了一派海市蜃樓。繪月描雲,瑰麗生情。上句寫晚上,仰觀天宇,皓月當空,銀輝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潔如鏡。著一“飛”字,動感十足,神韻完備,既寫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隨形之感,又喚起詩人童話般的美妙聯想。月亮猶如天上來客,飛抵江流,沉落水底,親近詩人,追隨詩人,相依相伴,情意綿綿。下句寫白天,仰望天空,彩雲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嵌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彩雲猶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一到早上,就鋪撒出五彩斑斕的錦緞來,似在裝點美麗的天空,又如迎接遠道而來的詩人。這一聯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充分表現出詩人與月同行,與雲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想象豐富,景象奇特。俞陛雲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唯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這個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中的之好評。

尾聯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這兩句不僅呼應標題,更點明主旨,技高一籌。李白從少年到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裏相隨,形離不離,從對麵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憐”,是多情、可愛之意;一個“仍”字,不僅在結構上起過渡作用,使尾聯和上兩聯銜接得自然緊密,也增加了詩句的情感內涵,表達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故鄉的養育之恩;“行舟”,說明船還在行進之中,大有懷鄉之情與江水共短長的意味。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舍萬千風物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單寫“故鄉水,送親人”,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這樣構思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別具情趣,耐人尋味。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隻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景,移步換形,滿目生情。寫兩岸青山相對挺立,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雲飄飄絢麗燦爛,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親山、親水、明月、彩雲,依依難舍,萬裏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輝。身為遊子的李白,形式上離開了故鄉山水,實質上,縱然走到天涯海角,心裏永遠裝著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麵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全詩敘事平淡質樸,寫景壯闊獨特,抒情委婉含蓄,深具送別詩“貼事、貼時、貼人”的“三貼”之妙,尤其是中間寫景的兩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新奇的感受,壯闊雄渾的景致,展現出楚地特有的風光,體現出詩人豪放闊達的胸襟。是盛唐之外的詩人難以超越的經典名句。另外,不是詩人送別親人朋友,也不是親人朋友送別詩人,而是故鄉的山水和詩人“送別”,這是本詩有別於其他送別詩而獨具情趣的原因。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①,白水②繞東城。

此地一③為別④,孤蓬⑤萬裏征⑥。

浮雲遊子⑦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⑧,蕭蕭⑨班馬⑩鳴。

【作者】

李白,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①郭:外城。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②白水:清清明淨的水。

③一:助詞,一旦,加強語氣。

④為別:作別、分別

⑤孤蓬:又名飛蓬,枯後根易折斷,常隨風飛旋。詩中借喻遠行的朋友。

⑥萬裏征:萬裏行。征:征途,遠行。

⑦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⑧自茲去:從此離開。茲,此。茲:此,現在。

⑨蕭蕭:馬的嘶叫聲。

⑩班馬:離群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

【譯詩】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裏分手,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裏征程。空中的白雲飄拂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裏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綿綿、感人肺腑且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送別環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以對偶句寫景,點出告別的地點。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你看,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難舍難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麵,一灣清澄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是寫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遠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縷悵惘之意,暗透出詩人對眼前離別的無可奈何;而那灣繞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著綿綿離情,潺潺不絕。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連忘返。可是現在,兩人卻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戀萬分“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麵;而且“青”、“白”相間,使整個畫麵色彩明麗,用詞準確而傳神。“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