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重在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意思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裏之外去了。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頷聯是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看法。蓬草枯後根斷,常隨風飄飛,古人常用以比喻漂流無定的遊子。“一為別”就成“孤蓬”,實為感傷;而“孤蓬”之“征”遙遙“萬裏”,連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可見朋友此去,並不是有了什麼歸宿,而隻是去尋找歸宿。如此別離,怎不令人心酸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來限製,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人感到離別的淒涼痛苦,難舍難分。這兩句詩寫得十分工整,切景切題,“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通過“浮雲”與“落日”表現“為別”時雙方的心理活動。朋友即將告別遠遊他方,行蹤如浮雲飄遊一般,看到浮雲就能體會到遊子的心境。而詩人看到那逐漸下落的夕陽,想到同友人的分別已是不可再拖,更是萬分留戀!“遊子”之“意”及“故人”之“情”雖未明言,卻可由特定景物“浮雲”、“落日”引發聯想,手法委實高明。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漂浮,象征著友人的行蹤飄忽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緩緩落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他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他會漂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那麼徐緩,戀戀不舍地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寫離別時的場景。送君千裏,終須一別。惜別已到“落日”,萬般無奈,這才“揮手自茲去”。“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隻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的情誼,可謂鬼斧神工。“揮手”既指分別雙方各自揮手,珍重道別,也指詩人佇立原地,深情凝望,長久揮手,以示難舍之情。“茲”近接“落日”,指“此時”;遙承首聯,指“此地”。“蕭蕭情意更切班馬鳴”一句,實際是借離群之馬的鳴聲來寄托他和友人的離情。表麵上是寫馬,實際上是寫離情。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佳作。詩中出現的青山白水,使人聯想到朋友間深厚而純潔的友誼,構思極為新穎。再加上班馬長鳴,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麵,畫麵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這首詩寫得自然明快,感情熱誠。詩中青翠的山巒,清澄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行路難①三首
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②,玉盤珍羞直③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⑤。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⑥,今安在
長風破浪⑦會有時,直⑧掛雲帆⑨濟⑩滄海。
【作者簡介】
李白,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①《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②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清酒:清醇的美酒,酒以清者為貴。鬥十千:形容酒價昂貴。
③羞:通“饈”,菜肴。直:通“值”。
④四顧:環顧四周。心茫然:心中迷茫,無可著落。
⑤閑來兩句:傳說呂尚(薑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於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⑥歧路:岔路。
⑦長風破浪:比喻宏大的抱負得意舒展。《南史宗愨傳》記載:劉宋宗炳問其年少的侄子宗愨(què卻)有何誌向,宗愨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⑧直:徑直,毫不猶豫地。
⑨雲帆:航行在大海裏的船隻。
⑩濟:渡。
【譯詩】
金杯裏裝的名酒,每鬥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也價值超過萬錢。麵對盛宴我停杯撂筷吃不下,拔出寶劍四麵張望心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像呂尚垂釣碧溪,閑待東山再起,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世上行路嗬,多麼艱難,多麼艱難,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裏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年(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麵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才學識見如李白,曾經在宮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卻因為小人進饞而“賜金放還”從此險山惡水,天各一方。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曆史人物的經曆,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隻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前路多艱,雖然未來還會有機會,但是萬般的艱難險阻、矛盾,都閃現在詩人的腦海中。最後,出於詩人本身積極入世的願望和毅力、決心,他吟出了這樣的千古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隻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複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歎“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複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麵的反複回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疊疊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麵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