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①
王維
單車欲問邊②,屬國過居延③。
征蓬④出漢塞,歸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煙⑦直,長河⑧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⑨,都護在燕然⑩。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後徙家蒲州(今陝西永濟縣),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開元九年(721)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官至尚書右丞。王維在詩歌創作上極有成就,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
【注釋】
①選自《王右丞集箋注》。此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催希逸戰勝吐蕃,王維以監察禦史身份奉使宣慰,並在河西節度使幕兼為判官。本篇即寫出塞時的沿途景色。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塞:邊境上的險要地方。
②單車:一輛車,形容輕騎簡從。問邊:慰問邊士。
③屬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於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典屬國,指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此處指作者本人,當時作者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塞慰得勝將士。居延:城名,屬涼州張掖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
④征蓬:被風卷起遠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⑤歸雁:因季節是春天,雁北飛,故稱“歸雁入胡天”。胡:對周邊異族的蔑稱。
⑥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⑦孤煙:指烽火與燧煙。古時邊塞告警或報平安的信號。燧煙燃狼糞,取其煙直而聚,故雲孤煙直。
⑧長河:一說指黃河。一說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經涼州以北的沙漠。
⑨蕭關:古關名,是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候騎:擔任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⑩都護:唐代邊疆設有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這裏指前敵統帥。燕然:古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這裏代指邊防前線。
【譯詩】
(我)輕車簡從出使要去邊塞慰問將士,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我自己)像蓬草飄出了漢塞,又像歸雁飛入了胡人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岸邊落日正圓。走到蕭關恰好遇見騎馬的偵察兵,得知前敵統帥正在燕然前線。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就作於王維赴邊途中,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本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麵奇麗壯美。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首先交代了為什麼寫這首詩,以及寫作這首詩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本次出使的目的,奉命出使邊塞慰問塞上戍邊將士。“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流露了詩人內心的失意和不快的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可知,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征蓬出漢塞”,枯幹的蓬草在春風中紛飛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內心深處的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借以自歎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詩人心中的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是因為負有使命,總之,詩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沒有什麼好的心緒。
大約詩人這次出使,本已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歸舊巢育雛,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規律使然;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則迥然不同。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是在寫景,這兩句詩所描寫的邊陲壯闊雄奇景象境界弘大,氣象渾厚。這一聯由兩個畫麵構成,第一個畫麵是“大漠孤煙”。詩人置身於大漠,展現在眼前的是這樣一幅黃沙莽莽,蒼天無際的浩瀚。昂首遠望,不見草木,斷絕行旅,但見長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為這邊塞荒漠驟然增添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麵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麵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另一個畫麵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時值傍晚,詩人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黃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麵,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隻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使人仿佛置身於其中,領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麵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麵——寫景。作者出使邊塞,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麵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裏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兩句詩人以事作結:詩人襲用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中的“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句,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我們似乎看到了威風凜凜的都護將軍,正指揮大軍奮勇作戰的場麵;也隱約感受到了詩人年輕時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蕭關”,唐時防禦吐蕃的軍事重地,在今甘肅省固原縣;“候騎”,偵察情況的騎兵;“都護”,漢代官名,這裏指守衛邊塞的最高軍官;“燕然”,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從“候騎”口中得知“在燕然”,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這一句敘述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鬥生活,說明了他們休息的時間很少,整日在“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環境裏生活,隻能“曉戰隨金鼓,消眠抱玉鞍。”所以作者在他的另一首《少年行》中這樣讚美他們,“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詩的收束,順其自然,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邊疆戰士的關心與敬仰,也寫出了作者的豪邁胸襟。全詩敘事景融為一體,語言樸素自然,煉字精妙傳神,給人身臨其境的鮮明感受,在美妙的聯想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雄渾壯麗的邊塞奇景,看到了邊塞將士以身許國奮發強國的精神風貌,更看到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氣度。
從行文角度看,這首詩雖是紀行,但或抒發內心感慨,或敘異域風光,一路寫來,都給人一種自然天成之感。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極其出色:雄渾壯觀的景色,浩蕩奔湧的激情,使之成為流傳千古的寫景名句。
蘇軾稱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這首詩也體現出如此特點。一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首聯中的“問”和“過”,頷聯中的“出”和“入”。尾聯中的“逢”和“在”。這六個動詞。清晰地勾畫出詩人孤行大漠的足跡。而詩人的感情也隨著行程在不斷變化:單車出行:內心抑鬱孤寂;見到侯騎得知都護的消息後,感情由淒然轉向興奮。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從景生。頷聯中詩人看到征蓬、歸雁時,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情由抽象變得具體化。自己也如征蓬、似歸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縷縷孤煙升起,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壯觀畫麵時,心胸頓時開闊。蒼茫壯闊之景不僅烘托了詩人的孤寂悲壯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渾景色的陶冶和淨化下。詩人興奮、昂揚的愛國之情奔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