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①
王維
空山②新③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④歸浣女⑤,蓮動⑥下漁舟。
隨意⑦春芳歇⑧,王孫⑨自可留⑩。
【作者簡介】
王維,見《使至塞上》。
【注釋】
①暝:日落,夜晚。
②空山:幽靜的山。
③新:剛剛。
④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也指竹子枝葉相碰發出的聲音。
⑤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⑥蓮動:意謂溪中蓮花動蕩,知是漁船沿水下行。
⑦隨意:盡管,雖然。
⑧春芳歇:春天的芳華凋謝了。歇:消散。
⑨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處指詩人本人。
⑩留:居。
【譯詩】
一陣新雨過後,青山翠穀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鬆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
【賞析】
這首詩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著眼於整體,大筆勾勒,交代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後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裏行間彌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裏人跡罕到,“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因此,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著眼於小處,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鬆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彙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婉轉的“小夜曲”奏鳴。寫月用一“照”字,不同於“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鬆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鬆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淙淙的合鳴。著一“流”字,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佳句。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由寫景轉為寫人,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麵。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鬆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要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裏的人美。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尾聯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雲:“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其中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麵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黃鶴樓①
崔顥
昔人②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③。
晴川④曆曆⑤漢陽⑥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⑦。
日暮鄉關⑧何處是煙波⑨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11年(723)進士,天寶初(742)官至太仆寺丞,後累官司勳員外郎。早期詩作流於輕浮;後期詩作多以邊塞為題材,詩風變為慷慨豪邁。有《崔顥集》,詩多散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注釋】
①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蛇山黃鵠磯上,民國初年被火焚毀。
②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子安。
③悠悠:久遠、飄蕩的樣子。
④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
⑤曆曆:清晰、分明的樣子。
⑥漢陽:今屬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⑦鸚鵡洲:位於漢陽東南二裏長江中,後漸被江水衝沒。
⑧鄉關:故鄉。
⑨煙波:煙靄籠罩的江麵。
【譯詩】
傳說中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裏隻留下一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不能回來了,唯有那悠悠白雲,千年依舊。晴天裏遙望,陽光照耀下的漢陽平原,樹木枝繁葉茂,曆曆在目;鸚鵡洲上的那一片碧綠的芳草,鬱鬱蔥蔥。天色已晚,眺望遠方,不知何處是我的家鄉煙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濛,引起我無數的憂愁。
【賞析】
這是一首登樓懷古、思念鄉土的傳世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裏。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更是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那麼,崔顥《黃鶴樓》詩究竟好在何處呢
首兩聯劈空寫來,發人去樓空、歲月不再之慨,寄托著詩人入世虛無的悲歎。末兩聯以明麗之景寫江中景色之美,畫麵頓生明暗對比,但隨即落筆暮靄煙波,景致陡暗,原來是樂景寫哀,歸思難收,令人讀罷,如幻如夢,愁緒無限。
首聯起筆從黃鶴樓遠古的傳說寫起,承題概括介紹黃鶴樓:“昔人”,指過去傳說中的仙人。令人神往不已的仙人早已駕鶴而去,讓人再也無緣一睹神采,隻剩下“仙”去樓空的黃鶴樓,孤零零的矗立在江畔。“昔”與“此”,給人以跨越時空的想象;“已”,包含錯過繁華的遺憾;“空”,帶著麵對現實的悵然。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動人的傳說想象與孤寂寥落的空樓形成鮮明對比,詩人悵然失落的情緒、古今變化的感慨,暗含其中,為尾聯的“使人愁”做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承上描寫黃鶴樓的現狀:仙人駕鶴,一去不返;白雲悠悠,千年如此。物是人非的曆史感慨隨之而生,“千載”,更加重了這種滄桑無奈的意味;這裏的“空”字,既寫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麵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的景象,又隱含歲月無情、人生短暫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曆史感慨,更體現詩人對現實的迷惘、虛無之感。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曆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還不如做無心的白雲,悠遊千年,多麼自在!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那就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