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3 / 3)

頸聯描寫登樓遠眺的美景:豔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帶來溫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麵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麵,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曆曆”、“萋萋”兩個疊詞,既加強了畫麵明麗、清幽的效果,又使音韻更為鏗鏘。美景滿目,按理詩人應該豁然而喜了,為何反又生出愁情呢原來,是“鸚鵡洲”讓詩人想到了禰衡、想到了自己,“懷才不遇,古今同慨”,同病相憐之情黯然而至。

尾聯觸景生情作結:日暮後麵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麵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鄉關”,故鄉;“煙波”,霧氣、煙靄籠罩的水波。夕陽西下,暮靄四起,煙波浩渺,一派蒼茫。“鄉關何處”的追問,表麵上是對親切故鄉的懷念,實際上真正“使人愁”的不是故鄉渺遠,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淒涼。這是詩人對自己心靈故鄉、精神家園的深沉憂思。如果詩人僅為抒發鄉愁,為何在前麵三聯中沒有任何暗示呢這是寫詩人所感,感歎人生,感歎鄉愁。至此,詩人的真正意圖才顯現出來,吊古是為了傷今,抒發人生之失意,抒發思鄉之情懷。

全詩語言淳樸,氣脈通貫,一氣嗬成;寫景宏麗如畫,抒情淒婉蒼涼,以豐富的想象力引領讀者跨越時空,情景交融;格調優美,意境宏大、高遠。全篇起、承、轉、合自然流暢,沒有一絲斧鑿痕跡。詩的前四句是敘仙人乘鶴的傳說,寫的是想象,是傳說,是虛幻的;而後四句則是寫實,寫眼前所見、所感,抒發個人情懷。將神話與眼前事物巧妙融為一體,目睹景物,吊古傷今,盡抒胸臆,富含情韻,飄逸清新,一氣貫通。

題破山寺後禪院①

常建

清晨②入古寺,初日③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④,禪房花木深⑤。

山光悅⑥鳥性,潭影空人心⑦。

萬籟⑧此俱寂,唯聞⑨鍾磬⑩音。

【作者簡介】

常建(708~765),《唐才子傳》說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為盱眙尉,後隱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遊無顯貴。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意境清迥,選語精妙,境界超遠,藝術上有獨特造詣。現存詩57首。

【注釋】

①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省常熟縣虞山北的破頭山。後禪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②清晨:指日出前後的一段時光。

③初日:早上初升的太陽。

④曲徑:彎曲的小路。幽處:幽靜的住所。

⑤禪房:僧人的住房。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⑥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麗的景色。悅:娛樂。

⑦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裏的清澈淡秀的影子。人心:指塵心,俗念。

⑧萬籟:各種聲響。

⑨唯聞:另一版本作“但餘”。

⑩鍾磬:寺院中誦經和齋戒時用以敲擊發出信號,鍾響開始,磬響停止。磬,qìng,和尚念經時敲的樂器。

【譯詩】

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高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裏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淨,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沉寂,隻聽到鍾磬聲在空中回蕩。

【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就是這樣一首即興寫景、詠佛抒懷的佳作。本詩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借山林寺觀清遠深靜的環境,抒寫曠遠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樂的隱逸情懷,同時也不露痕跡地禮讚了禪院佛宇的聖潔光明。筆調古雅,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

首聯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總起全詩,點明了時間、環境和人物的去向,語言樸素、平易,畫麵清新、優美,詩句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清晨入古寺”一句,一點時間,二點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遊,其向往之情可見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繼寫入寺所見,作者沒有寫古寺佛殿的宏偉與莊嚴,而是去寫那初升的太陽和聳立的高林,這不僅能給人以清新明麗之感,同時還有一種幽靜之意,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窺全豹”的方法。具體說就是極具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當然,這兩句在結構上也是渾然一體,“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應“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說得好,“平淡而到天然處,則善矣。”(《韻語陽秋》)這兩句詩可謂是達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高林”一詞語義雙關,一指勁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此處“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

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寫出禪房的幽景:幽處的禪房在濃密的花木之叢中,“深”字寫出了禪房的幽雅寧靜,這豈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至境嗎所以本聯平中見奇,“幽處”生輝。詩人沿著竹林小徑蜿蜒前行,隻見濃蔭蔽日,蒼苔滿地,於曲折幽深疑無路處,忽見花團錦簇禪院房。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這樣曲徑通幽的行程,使詩人驚歎、陶醉。描繪小徑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實際上暗示出禪院遠離塵囂、深藏不露的特點,也烘托出詩人對唱經禮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歐陽修對此兩句是稱讚不已,他說:“吾嚐喜誦常建詩中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這一聯因抓住了禪房幽深淡雅的特點,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淡泊情懷,終成為傳世絕唱,它不但藝術地再現了詩人踏過曲徑,穿過深幽的花草樹木,走到禪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種審美觀照中的體驗,藝術地表現了華夏文化那種對曲折美、搖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發的“曲徑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後園林藝術、文學藝術中的美學追求。

頸聯寫詩人在後禪院所見,是從內心的感受的來描繪後禪院的清靜幽美:在這紅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小鳥兒被迷人的山光景色所陶醉,也怡然自樂自啼起來。其實,這那裏是鳥兒之樂啊,這是詩人之樂啊!此時此刻,詩人早已把自己那強烈的主觀感受寄寓於那無知無情的鳥兒,這種“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描寫,別有情趣。如果說這句是從側麵寫詩人之樂的話,那麼,“潭影空人心”則是正麵寫詩人在這特定環境之下的感受。山光和白雲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無比,這山光水色令近潭觀水者雜念頓消,心純若空。這便有了“禪悟”的味道,因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一句恰好寫出了詩人在看了僧人們那清靜無擾的生活之後心中所產生的那種強烈的隱世之感。這就更加襯托出山寺禪院其景之幽靜佳絕。一個“悅”字,賦予鳥兒以人的靈性,向讀者傳達了鳥音關關的畫外音。一個“空”字,進一步增強了畫麵的靜趣。

尾聯從聽覺感受方麵來表現後禪院的幽靜。詩人雜念消淨,達到了一個“心與境靜”的境界。但僅此還不足以造出靜境和靜趣來,詩人深知“靜處有音”的道理,於是詩人采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鍾磬”的清音嫋嫋來反襯山寺後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這可算是作者的“意靜之中的意動”,於寂靜處有妙音了。詩句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鍾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鍾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洪亮,深邃而超脫。這“鍾磬音”也許就是一種召喚,一種發自詩人內心的召喚。詩人在現實社會裏屢屢碰壁之後,已經心生歸隱之意。這在他的另一首詩《宿王昌齡隱居》中已經表現出來。如詩中的“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表現了自己意欲以鸞鶴為侶,隱逸終生的情懷。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多有一種悠閑適意的情調,但常建這首詩不一樣,在優遊自得中寫詩人的心靈感悟,於禪宗佛音中淨化人的心靈,跟隨詩人一路行來,我們除了欣賞幽美絕世的自然風光,也時時會沉浸在神與物遊、情與景會的心靈世界當中,也許,這才是常建苦心孤詣要告訴我們的“另一個世界”吧。這首詩曾被宋代洪駒譽為“全篇皆工”,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中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