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會帶雨開放,紅豔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花紅豔豔的、沉甸甸的,彙成了花的海洋。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裏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因旱災,“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杜甫《春夜喜雨》就是一首意境雋永,結構完美的佳作。詩人寫詩,總是盡力去表現詩美的;我們賞詩,也應當把詩美賞析出來。本詩抒寫了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臨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豔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離的氛圍。
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麵,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麵,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③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④。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⑤。公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⑦,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布衾⑩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者簡介】
杜甫,見《望嶽》。
【注釋】
①秋高:秋深。號:叫。
③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古代表示多。
②掛罥(juàn):掛著,掛住,纏繞。罥,掛。長:高。
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
⑤忍能對麵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麵做“賊”。能,如此,這樣。
⑥入竹去:走進竹林。竹,竹林。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呼喊也止不住,意思就是茅草要不回來。
⑧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雲墨色,意即烏雲密布。
⑨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濃雲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向,漸近,將近。
⑩布衾(qīn):棉被。
嬌兒惡臥踏裏裂:指兒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
床頭屋漏無幹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幹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向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徹,通,這裏指徹夜、通宵的意思。
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寬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蔽、掩護。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同“現”,出現,顯現。
【譯詩】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的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的水塘裏。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有力氣,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盜賊的事情來,他們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隻好回來,拄著拐杖感歎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許多年了,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又不好,胡蹬亂踢,把被子都蹬破了。(因為)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一點幹的地方。雨點像線條一樣下個不停。自從戰亂以來,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麼才能挨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窮苦人(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賞析】
本詩是杜甫自傷貧困的“歌”,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八月。安史之亂中,杜甫曆經坎坷,被俘複逃離,為官又棄官,“三年饑走荒山道”,輾轉來到成都。上元元年春天,年已半百的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草堂,總算有了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並靠故交嚴武的接濟,過上了稍稍安定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怒號的秋風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大雨又接踵而至,弄得屋漏床濕。仕途多蹇、衰老貧困的詩人長夜難眠,禁不住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詩篇。詩寫的雖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句式長短不齊,韻腳兩韻一轉,多次變換,有一種參差錯落、曲折跌宕的感覺,這有助於表現坎坷生活和悲涼鬱塞的心情。《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詩亦不可作。”
全篇可分為四段。從開頭至“塘坳”為第一段,寫麵對狂風破屋的焦慮。從“南村”至“歎息”為第二段,寫麵對群童抱茅的無奈。從“俄頃”至“何由徹”為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從“安得”至最後為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令人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將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好像故意跟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緊緊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讓我們的眼前分明地出現了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幹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裏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既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第一節寫到“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特別富有表現力: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麵為盜賊”,意思是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絕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杜甫在這裏是借題發揮。“忍能對麵為盜賊”,這“盜賊”一方麵是指安祿山,史思明,另一方麵是指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驚定。他在協助東川節度使李奐討平了叛亂的段子璋,他的部下趁機對人民肆行搶劫。甚至斷人手腕,掠取金釧。杜甫在麵對這些盜賊時,確實是無可奈何。杜甫作為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他曾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麵對盜賊作亂,自己不能為國家出力,他心中會是何種滋味,我們可以想象。他歸來依杖自歎息,是在歎自己生這些小孩子的氣,歎世事維艱,歎國勢蹇促。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歎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歎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隻有他自己在歎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那麼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歎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茅屋被風吹破又遭連夜雨襲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麵,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曆,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自然不能入睡。“何由徹”和前麵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幹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歎:“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曆史的土壤裏,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歎、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著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