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①

杜甫

劍外②忽傳收薊北③,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④愁何在漫卷⑤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⑥,青春作伴⑦好還鄉。

即從巴峽⑧穿巫峽⑨,便下襄陽⑩向洛陽。

【作者簡介】

杜甫,見《望嶽》。

【注釋】

①本詩是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時所作。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複。

②劍外:劍門關以外,這裏指四川一部分,又稱劍南。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

③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④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妻子孩子。

⑤漫卷:隨便卷起。

⑥白首:白天。一作白日。放歌:盡情歌唱。縱酒:縱情喝酒。

⑦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⑧巴峽:當在嘉陵江上遊。此指嘉陵江上遊,閬水、白水段的江峽,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稱巴峽,又稱巴江。

⑨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⑩襄陽:在今湖北省。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

【譯詩】

從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複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我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女,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白天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這一年,作者已經五十二歲了。前一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複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誌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在戰亂中漂泊受難、飽經滄桑,正流離於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心中激蕩,難以自抑,狂喜之餘,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

杜甫於此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此詩也因此被後人稱作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首聯起筆突兀,如晴空霹靂,陡然炸開,一個“忽”字,一個“初”字,都是神來之筆,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寫消息在劍外傳播之快,寫詩人聽到喜訊後的生理反應及心理反應。劍外,即劍南,劍門山之南。唐代以長安為中心,長安在劍門山以北,故稱劍南為劍外。詩人多年漂泊“劍外”,備嚐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湧。“初聞”緊承“忽傳”,“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真切生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當時詩人喜訊到來之際的老淚縱橫,悲喜交加,酸甜共湧之態。這淚裏既有勝利的喜悅,又有對自己長期漂泊生活的感慨。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刹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就全在這“涕淚滿衣裳”五個字當中了。

頷聯運用了正麵、側麵相結合的描寫方法,把詩人的狂喜形象再現出來了。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杜甫一家長期流亡於兵荒馬亂之中,使老伴終日愁眉不展。父母的愁苦,也使兒女缺少歡顏。“愁何在”,多年漂泊的淒苦布滿於妻子兒女臉上的愁雲今日哪裏去呢“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這一句是以妻子兒女的歡欣來襯托詩人的欣喜之情。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這對於一位原是嗜書如命、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喜得連詩書也不顧惜了,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此時此境,隻有飽經憂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勝利的喜悅;隻有渴望和平生活的詩人,才會有發狂似的喜悅;也隻有一顆愛國的赤誠之心,關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人,才會樂極流淚。

頸聯緊承上聯就“喜欲狂”從生活細節上進一步細致刻畫了詩人的狂喜。當望穿雙眼終於盼來喜訊時,詩人積蓄已久的盛情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呢平時就嗜酒的他,當然要“放歌”“縱酒”。“放”字,是無拘無束,自由地吟詠高歌;“縱”字,是盡情開懷,一醉方休。放歌、縱酒都是狂喜的具體表現。“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沉醉於歡快之中的詩人並沒有忘記還鄉的念頭,便將還鄉想得如此之美:“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青春作伴”指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是想趁春天明媚的好季節,回到他久別的故鄉洛陽。回鄉的時光是如此之美,心情是多麼的愜意啊!青春、還鄉是詩人的設想。

尾聯就上聯“青春作伴好還鄉”作進一步抒寫,回鄉的狂想已經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頭腦裏的回鄉路線清晰地呈現出來了。驚喜的感情洪流於洪峰迭起之後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巧妙運用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麼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疾速飛馳的畫麵,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這兩句詩句語氣銜接緊密、連貫、一氣直下,語調鏗鏘,氣勢流暢,很好地表現了詩人迫不及待、歸心似箭的心境。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仇兆鼇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與杜甫其他“沉鬱頓挫”風格的詩相比,本詩別是一種風格:

節奏歡快明朗。行文以“喜”為線,語句流暢,氣勢貫通,詩意一氣貫注,有如大壩決堤,高山飛瀑。詩人文思泉湧,由初聞喜訊,直至規劃返回故裏的路線,乃一氣嗬成。以直抒胸臆的快語和奔湧直瀉的激情,抒寫了憂國憫時情懷。

語言生動形象、準確貼切。詩人精心地選用了“忽傳”“初聞”“滿”“卻看”“漫卷”“放歌”“縱酒”“即”“從”“穿”“便”“下”“向”等一係列動詞、介詞、副詞,逼真地層次分明地刻畫詩人喜聞捷報、淚盈衣襟、高歌狂飲、擇日歸鄉的情感變化。的確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虛實結合。詩人在尾聯扇動想象翅膀,迅捷如飛,心兒早已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這一幅“劍”外返“洛”圖,內容豐富,意境開闊,發人深省,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①獨夜舟②。

星垂平野闊③,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④,官應老病休。

飄飄⑤何所似天地一沙鷗⑥。

【作者簡介】

杜甫,見《望嶽》。

【注釋】

①危檣:高高的桅杆。

②獨夜舟:孤零零的一隻船在江上過夜。

③平野闊:曠野顯得分外廣闊。

④著:著名,有名。

⑤飄飄:隨處漂泊,無依無靠。

⑥沙鷗:水鳥名。也可理解為鷗鳥喜集江上沙洲,故名。

【譯詩】

大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杆的劃子在夜裏孤單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涯,平野顯得廣闊;月光隨波湧動,大江滾滾東流。我豈非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如今的我到處流浪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賞析】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漂泊。這首詩是杜甫離開四川後乘舟下渝州、忠州途中所作。通過旅夜所見星變、月湧的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無定的感情。

詩的前四句描寫“旅夜”的情景。

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當時杜甫離開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淒孤無依之下,他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裏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一樣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寫遠景: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平野的遼闊;月光湧動在水麵,大江在洶湧奔流。這兩句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曆來為人所稱道。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見詩人孤獨淒愴之情。詩中“垂”、“湧”兩個“響”字,將星月精神描摩得神態畢肖。《四溟詩話》評價說“句法森嚴,‘湧’字尤奇”。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漂泊的淒苦景況的,而上麵的兩種解釋隻強調了詩的字麵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

詩的後四句是“書懷”。

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對自己人生的靜思反省,意思是說: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遠揚,讀來令人心沉,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詩人以自嘲口吻詼諧地說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這兩句一句講文章,一句講政事,概括了自己半生的追求和經曆。“名豈文章著”是反問,詩人確實因文章而著名了,但他卻要反問一下這個“名”的由來,反問一下自己曾有的這種追求。“官應老病休”是交代事實,近者是指離蜀,遠者也可包括自“安史之亂”後的經曆,詩人給出了“老病”的理由,其他則是說不出來和不必說的。“豈”“應”是關鍵字眼,上下關聯。

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說:自己飄然一身像個什麼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作者又由反思人生回到旅途漂泊的實際中來,觸景而情發,景以自況,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詩人自歎身世飄零,無論是身後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遊離於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隻飄零於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獨、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運用形象的比喻收結全詩。那沙鷗當然象征著詩人,在這天地和沙鷗之間,人們會生出很多的聯想和解釋。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縱觀全詩,始終有景,又始終滿含複雜的情感。景的序列,隨著詩人感情的逐步展開而自然地呈現,並且最終借助景,將感情的抒發推向高潮。大致說來,詩的前半重點寫“旅夜”之景,後半主要是“書懷”。不過,前半寫景狀物,已經融注了詩人的主觀意念;後半抒懷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詩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