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全詩意境雄渾,《瀛奎律髓彙評》引紀昀的評論說:“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詩人將“細草”、“孤舟”、“沙鷗”這些景象,放置於無垠的星空平野之間,使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自然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襯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①,渚②清沙白鳥飛回③。

無邊落木④蕭蕭⑤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⑥悲秋常作客,百年⑦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⑧繁霜鬢⑨,潦倒新停⑩濁酒杯。

【作者簡介】

杜甫,見《望嶽》。

【注釋】

①猿嘯哀:猿猴的嘯鳴聲非常哀傷。

②渚:水中的小塊陸地,小洲。

③鳥飛回(huái):鳥因“風疾”而打旋。

④落木:落葉。

⑤蕭蕭:秋天樹葉紛紛落下的聲響狀態。

⑥萬裏:指四川和家鄉有遙遠的距離。

⑦百年:猶言一生,形容年老。

⑧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⑨繁霜鬢:如繁霜染過的白發,指白發。

⑩新停:作者因肺病剛剛戒酒,故曰“新停”。

【譯詩】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仿佛蘊含著無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鷗在天空不停地盤旋。無邊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東流。每到悲秋時節,總免不了為自己長期在萬裏之外的客居飄零身世而慨歎,如今拖著年老多病的孱弱身體,獨自登上高台。紛繁複雜的煩心恨事已使兩鬢霜染,在這窮困潦倒之時,卻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在長江之濱的夔州時所寫。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作品意境渾厚感人,語言凝練含蓄,格律工穩嚴整,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寫景,從細微之處著眼,描繪了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覺到的具體景物。對舉之中仍複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為全詩定下了基調。詩人排列了“風”、“天”、“猿”、“渚”、“沙”、“鳥”六種自然事物,每種事物後邊都用一個字或詞巧妙恰當地加以形容,“風疾”、“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詩雖然沒有一句寫登高,也沒有一個字點名秋天這一季節,但句句不離登高,字字飽蘊秋意。詩人將這多種物象組合起來,構成一幅立體的空間畫麵,一幅縈繞著悲涼蕭瑟氣氛的畫麵。用字遣詞都極其貼切。“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流露了詩人心中無限淒涼,飽含著詩人無窮的情思。

頷聯寫遠眺之景,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征。詩人在這裏從大處落筆,寫登臨高處所見到的兩大壯觀景象,猶如影視技術的特寫鏡頭,在讀者腦海中形成壯闊無邊,波濤洶湧的動感畫麵:落木茫無邊際、蕭蕭而下,是詩人仰視所望;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是詩人俯視所見。這裏有“蕭蕭”之聲,也有“滾滾”之勢,讓人感到整個畫麵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這兩句雖然仍然是在寫景,但那“無邊”的“落木”,“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卻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是詩人浩茫心事的真實寫照。以上四個寫景的詩句,構成了詩人登高時所見所聞所感的整體畫麵,而這個整體畫麵恰恰為下文抒發詩人的感情設置了一個典型的大的環境背景。沉鬱悲涼的對句,將詩人“艱難苦恨”的人生境遇書寫得淋漓盡致,用語精當,氣勢宏偉,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實在不足為過。

“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以上四句寫景,確實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麵,而是將這種悲愁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麵之中。詩中所描寫的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征、季節特征,同時也飽含著詩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情。

後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頸聯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望,將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一“悲”字對於揭示本詩主旨至關重要。“萬裏”,極言離家鄉路程之遠;“常做客”則極言漂泊時間之長。兩句承上啟下,點出全詩主旨。在結構上,則層層遞進,步步轉折,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宋人羅大經說:“‘萬裏’,地之遠也;‘秋’,時之慘淒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裏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進一層的描寫。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於采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尾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上句寫自己艱苦備嚐,白發彌添;下句寫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纏身。“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裏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繁霜”是形容白發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這是接前一聯的“萬裏悲秋”說的。“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麵一聯的“登台”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這種曲折頓挫的筆法,即使文勢有波瀾,也使感情表達更為深刻、沉痛。全詩就在沉重的感歎聲中收結,結得悲憤深沉,而又寄慨遙深。

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重陽登高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深遠、空曠、寂寞、蕭索的秋景,抒發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離他鄉的淒涼身世之感。整首詩歌“悲”字是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①,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②除弊事③,肯④將衰朽⑤惜殘年!

雲橫秦嶺⑥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⑦。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⑧。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最受後人推崇,常和杜甫的詩相提並論;他的詩,想象奇特,氣勢雄偉,追求散文化的語言風格。韓愈還以愛護人才著名,詩人李賀、賈島,都受過他的賞識和教益。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

【注釋】

①九重天:皇帝居住的地方,借指皇帝。

②聖明:皇帝,此指唐憲宗。

③弊事:政治上的弊端。

④肯:豈肯。

⑤衰朽:衰老殘弱。

⑥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指橫亙陝西南部的山脈、終南山。

⑦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⑧瘴江邊:充滿瘴氣的江邊,這裏指潮州地方。

【譯詩】

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章,清早奏給皇上,晚上就被謫貶到八千裏路外的潮陽。我本想替聖上除掉有害的事情,豈肯因為年邁衰老而顧惜自己的老命呢濃濃的雲霧橫阻在秦嶺上空,不見家在何方;大雪擁塞藍關,連馬也不肯前進。我知道你遠道趕來是有用意圖的,為的是到瘴氣多的江邊收我的屍骨呀!

【賞析】

韓愈一生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統思想。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並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八千裏之遙。韓愈隻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侄孫韓湘匆匆趕來,來陪伴這孤苦的老人。韓愈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悲歌當哭,送給侄孫韓湘。

首聯開門見山地陳述“獲罪貶黜”的緣由,氣勢雄渾,高屋建瓴,一筆直下,直接陳述“一封朝奏”“夕貶潮州”慘痛的諫諍事件的結局,無一絲拖泥帶水。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裏。“一封”“九重天”“路八千”的“一”“九”“八”,數字性的順然呈現,霎時於紙上形成鮮明對比,闡明“朝奏”“夕貶”之獲罪迅速,表達韓愈“朝”“夕”角色轉換差距性的悲痛心境,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豪邁悲壯,慷慨激昂,忠魂烈膽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流露韓愈出“衛道獻身”的堅定執著。開頭一句即為全詩奠定了失意、愁苦、怨憤的感情基調。

頷聯表明自己對國事的忠心,直書自己為“除弊事”,堅持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從表麵看,特指“迎佛骨事件”,即所謂“浮屠猖獗鬧京師”,但從深層次來看,並非那麼簡單,問題可能更加複雜。韓愈在此時隻是想借此次“辟佛”遭貶,抒發內心對“佛道猖獗”“藩鎮割據”“儒學衰落”等一係列問題的擔憂,但核心問題依然是“聖明”之學的衰落。此聯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情”“景”“事”躍然呈現,渾然融合。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特別是“雲橫秦嶺”的“橫”與“雪擁藍關”的“擁”兩字,甚是獨到奇巧,仿佛是“雲”故意橫貫秦嶺,阻隔望家的視線;仿佛是“雪”故意擁聚到藍關,加重路途的艱難程度。“橫”與“擁”,從“廣度”與“高度”兩個層麵,建構了“為我之境”,並將此事的“情”“景”“事”熔鑄進此“境”,這的確妙不可言。“事”之“悲”,“情”之“切”,“景”之“壯”,在韓愈筆下,僅僅通過十三字,便已將讀者帶入與“他”的“情感世界”之中,筆法之高明,被曆朝文人墨客讚譽。

尾聯沉痛而穩重,得知侄孫有意前來探望,從容交代後事,表達了他內心淒楚難言的激憤。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淒楚難言的激憤之情。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誌,表骨肉之情,悲痛淒楚,溢於言表。

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也體現出詩人對朝廷的直諫和忠勇。全詩意境開闊,感情真摯,詩意醇厚,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麵。就藝術上看,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①,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中及第,後參加拔萃科,授校書郎。憲宗元和初,授左拾遺,升為監察禦史。後得罪宦官,曆貶江陵士曹參軍、通州司馬、虢州長史。穆宗長慶初任膳部員外郎,後任祠部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與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注釋】

①幢幢(chuáng床):晃動的樣子。一作昏暗不明的樣子。

【譯詩】

殘燈已沒有火焰,周圍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這時聽說你被貶官到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這個消息震驚得坐了起來,暗夜的風雨吹進我窗戶,感覺分外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