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這首詩主要描述元稹與白居易的交誼情深。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衝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後來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司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結果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就是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寫的。
首句先寫室內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周圍景物的暗淡淒涼,感情濃鬱而深厚。夜深的時候,燈油已將燃盡,昏黃的火苗在作最後的掙紮。搖曳的燈影映在牆壁上,室內顯得格外陰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淒慘悲涼!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感受呢心境不好。元稹貶謫為通州司馬,剛剛到任,又身患重病,自身遭際坎坷,心境本來就已心黯神傷,何況現在忽然聽到摯友白居易貶謫九江的消息呢!他震驚、他心悸。好友被貶對他的刺激實在是太深太重了。他的內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湧上心頭。以這種悲涼的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於是,看到“燈”,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陰影,也變成了“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此句側重渲染室內悲涼的氣氛,為全篇塗抹了一層暗淡、感傷的色彩。
詩的中間兩句是敘述聽聞,抒發感受,表現了作者在乍一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的陡然一驚,語言樸實而感情強烈,但是又竭力使文筆生動形象,盡可能地訴諸畫麵。特別是第三句“垂死病中驚坐起”,是傳神之筆。“驚坐起”三字緊接在“垂死病中”之後,分量極重。白居易曾寫有兩句詩:“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貶謫、前往江陵上任時寫的,表現了他聽到送信人敲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來信的情狀,十分傳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詩人本已處在垂死狀態,可見病情沉重危險,而在聽到“君謫九江”的消息之際,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驚動詩人的心魄,詩人對摯友的關切同情,以及由此產生的憤激不平,就都被強烈地表現出來了。三個字可謂傳神之筆,作者善於捕捉人們刹那間的心靈震顫而引起的劇烈動態,言語看似不奇而卻意味深長。其中的“驚”,寫出了“情”──當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時震驚的模樣。如果隻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再加上“垂死病中”,進一步加強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作者寫了這個“驚”的片刻而又對“驚”的內蘊不予點破,這就使全詩含蓄蘊藉,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既然“垂死病中”,那麼,“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於此清晰可見。
末句寫景兼顧室內與室外,筆法不僅變化,而且用“暗”、“寒”兩字勾勒,這樣,殘燈、陰影、暗風,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與作者的悲涼心情有機地融彙在一起,淒慘孤獨,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按照常規,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後,大概要來一句實寫,表現“驚”的具體內涵。然而作者卻偏偏來了個寫景的詩句:“暗雨吹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涵就蘊含於景語之中,成為深藏不露、含蓄不盡的了。作者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領悟、想象和玩味了。“風”,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而今卻成了“暗風”。“窗”,本來無所謂寒熱的,而今也成了“寒窗”。隻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滲透,連風、雨、燈、窗都變得又“殘”又“暗”又“寒”了。此句與第一句“殘燈無焰影幢幢”這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是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會一體、“妙合無垠”。
元稹與白居易的友誼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的文學觀點基本一致。政治傾向亦約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際種種亦非常近似,這些,都使他們的交誼非同尋常,一日不見,恍若三秋。身處貶謫,重病纏身的詩人在聽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後,竟是那樣傷心動情,這不正是二人友誼的曆史記錄嗎據載,白居易在江州讀到這首詩以後,馬上給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麵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此等情辭,在短書中四次出現。對於元稹的詩句,白居易評論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側耳!”(《與微之書》)是的,像這樣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盡、富有包孕的好詩,它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拿元稹的詩與白居易的書信對讀,我們無不為二人的深摯交情所打動。
這首小詩在寫法上很有特點。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寫,看似客觀,實際上景中寓情。本詩不僅表示了朋友之間的同情與慰問,而且顯示出政治失意的強烈共鳴。詩中開篇以淒涼黯淡的景物渲染出悲劇氣氛,以垂死突然坐起描繪出驟聞噩耗的極度震驚,情景交融,真實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當時的感受,哀傷怨苦,扣人心弦。
雁門太守行①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③。
角④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紅旗臨易水⑥,霜重鼓寒聲不起⑦。
報君黃金台⑧上意,提攜玉龍⑨為君⑩死。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穀,後世稱李昌穀、李長吉、鬼才、李奉禮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自稱:隴西長吉、龐眉書客、唐諸王孫李長吉李賀。體貌細瘦、巨鼻,通眉,長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李賀做詩務求新奇,人稱“奇才”、“鬼才”。卒時僅27歲。李賀一生以詩為業,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
【注釋】
①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這首詩是擬古樂府詩。雁門郡即今山西寧武北部,朔縣南部,大同東部。太守,官名,郡首長。
②黑雲:厚厚的烏雲。這裏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壞。
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日:一本作月。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④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⑤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裏寫寫暮色漸濃,夜幕將臨,晚霞變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一說是寫戰鬥激烈而且殘酷,從白天到晚上,戰場上的血跡在夜色將臨之際呈現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⑥易水:水名,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
⑦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由於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事慘烈,乃至戰鼓都喑啞了。
⑧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
⑨玉龍:寶劍名,此代指劍。
⑩君:皇帝。
【譯詩】
敵軍大軍似烏雲壓境,城牆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秋色中,遍地響起軍號,號角聲直衝雲天,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濃豔得如紫色。寒風卷動著戰旗,輕裝急進的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他血戰到死!
【賞析】
李賀生活的晚唐時代,由於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戰爭。如曆史記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本詩描寫的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它寫出了邊城危急的戰鬥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
本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以“黑”字開篇,立即營造出壓抑低回的氣氛。黑雲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牆似乎要被摧垮,沉重抑鬱不言而喻。“黑雲”,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誇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麵。一個“壓”字體現了黑雲的多、濃、重、低。四周環境灰暗陰沉,一場雷鳴電閃,震天撼地的暴雨隨即將來臨,從而逼出“摧”字。明寫天氣環境,暗寫大軍壓境,形勢危急。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凶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隻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表現將士緊急集合,積極應戰,反映將士反應之迅速,鬥誌之昂揚。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色彩奇麗的用字,誇張手法的運用,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邊城敵軍直逼,危城即破的緊張氣氛和陰沉景象。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麵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它描繪出守軍出擊和敵軍敗陣撤退的壯景。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秋”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一般是悲涼淒冷的象征;而“凝”字的巧用,更增添了詩歌沉重窒息的情感基調。“角聲滿天”是指日間的鏖戰,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在肅殺的秋野上拚死廝殺,更顯其悲壯!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麵,隻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到處呈現出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塞上燕脂凝夜紫”既暗合雁門邊塞實景,也暗示浴血奮戰之烈,敵我傷亡之慘重。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麵,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麵寫友軍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鋪墊。秋色蕭森,角聲孤鳴,霜寒風勁,偃旗息鼓;這樣的想象,蒼涼悲愴,更增添了詩歌的悲鬱情調。此句畫麵奇詭,誇張匪夷所思,意象別出心裁。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鬥精神。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頸聯寫部隊黑夜行軍和投入戰鬥。“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誌描寫進軍的速度——快。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麵: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麵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由“日”到“夜”,乃至夜深“霜重”,追兵(我軍)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沒,因而隻能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敵軍要拚死一搏,可知我軍麵臨的形勢何等嚴峻!夜霜寒重,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決戰的結果如何,留給讀者去想象。可見,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此句突出環境惡劣,天氣奇寒,極富聯想才能,意象新奇。
尾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的稱頌,也是對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麵直接抒發。“玉龍”,指的是寶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願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裏,詩人交代了將是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可以說,尾聯是本詩的點睛之筆,是卒章顯誌的寫法。主將為報君主知遇之恩的淨淨之言,又何嚐不是詩人空懷才智、報國無門的悲憤呐喊呢這兩句給最高統治者傳遞出一串強烈的音符:像這位主將一樣,我李賀已做好為國效力的準備,下定為國捐軀的決心。皇上呀,你為何有眼不識英才呢真是何其悲也!
全詩內容描寫邊塞戰爭,歌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但是透過字裏行間,我們不難看出,詩人以大膽想象和誇張手法描繪出恢弘慘烈的戰爭場麵的同時,也寄予了深沉的悲鬱之情。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誇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鬥場麵有聲有色。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