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下片是詞人自抒抱負,慨歎功業未立和思念家鄉的複雜心情,真實而感人。“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才有“歸無計”的慨歎。接下去,悠悠的羌管滿地的霜更讓人心情壓抑,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不能入睡的征人裏,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而“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柳永

【作者簡介】

柳永(公元987?~1053?),字耆卿,號三變,人稱“柳三變”,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於秦樓楚館,終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創作慢詞獨多,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擅長白描手法,鋪敘刻劃,情景交融,以俚語入詞,多吸收生活中的語言。其詞當時廣為流傳,影響頗大,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樂章集》。

雨霖鈴①

寒蟬②淒切。對長亭晚③,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蘭舟⑤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⑦。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⑧。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⑩,更與何人說。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②寒蟬:蟬的一種,又名寒蜩(tiáo)。

③對長亭晚:麵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驟雨:陣雨。

④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心思,心情不好。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⑦去去:重複言之,表示行程之遠。暮靄:傍晚的雲氣。沉沉: 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遊地區屬楚國,故稱。

⑧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⑨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複一年。

⑩千種風情:形容說不盡的相愛、相思之情,風情:情意。

【意譯】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麵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裏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麵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賞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有書記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寒蟬淒切》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後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

柳永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麵前舉薦他,仁宗隻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隻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這首《雨霖鈴寒蟬淒切》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宋詞中婉約詞作的傑出代表。

這首詞,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

上片主要寫離別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麵,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三句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寫不得不別的情景。用白描的手法寫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淒楚。隻要蘭舟出發,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裏,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片著重寫想象別後的淒楚情景。

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柳”是“留”的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寫景之語,將離人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

再從此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尾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