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
木蘭花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①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②。
聞琴③解佩④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⑤人,爛醉花間應有數⑥。
【注釋】
①浮生:謂人生漂浮不定。
②長於春夢兩句:典出白居易《花非花》詩:“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③聞琴:典出卓文君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發挑之。”意思是:當時卓王孫有一個女兒叫文君主,剛死了丈夫,喜歡音樂,而司馬相如與她的父親有交情,而以琴樂示好。春夢:喻好景不長。
④解佩:典出江妃二女事,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許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交甫。”
⑤獨醒:典出《楚辭漁父》“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我皆醉我獨醒……’”。
⑥數:舊指氣數,即命運。
【意譯】
小燕大雁相繼飛,鶯兒知何去。春又盡。細想一生所經曆,千頭萬緒夢一回。心中有分寸。即使春夢長,能有多少天。醒後似秋雲,隨風飄去無處尋。
文君相如琴為媒,江妃交甫贈玉佩。相親相愛似仙侶。恩愛絕、緣分盡,挽斷羅衣亦無益。世人糊塗君莫醒,花間酒宴度光陰。心中有分寸。
【賞析】
這是一首優美動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詞作,為晏殊詞的另類作品。這首詞借青春和愛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無常,細膩含蓄而婉轉地表達了詞人的複雜情感。
這首詞的背景是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當時,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範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對於賢才相繼離開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
詞上片起句“燕鴻過後鶯歸去”寫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來,鴻雁春天往北方飛,黃鶯逢春而鳴,這些禽鳥按季節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來過又走了。這裏寫的是鶯語燕飛的春歸時候,恰逢鶯燕都稀,更覺悵惘。“鶯燕”,不僅實指真正的鶯燕,在這裏還以此比喻成人。指春光易逝,美人相繼散去,美好的年華與美好的愛情都不能長保,怎不讓人感慨萬千。
“細算浮生千萬緒”從客觀轉到主觀,說對著上述現象,千頭萬緒,細細盤算,使人不能不正視的,正是人生若水麵浮萍之暫起,這兩句前後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麵兩句:“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詞人此處寫的是對於整個人生問題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華、愛情與春夢的短長相比較,把親愛的人的聚難散易與秋雲的留、逝相對照,內涵廣闊,感慨深沉。
下片“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寫失去美好愛情的舊事,是對上片感慨的具體申述,又是產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這樣使上下片的關係交互鉤連,自然過渡。象卓文君、神女這樣的神仙伴侶要離開,挽斷她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隨後詞人激動地呼出:“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意思是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花間痛飲消愁。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應,是對失去美與愛的更大的痛心。聯係晏殊的生平來看,他寫這件事,應該是別有寄托,非真寫男女訣別。
此詞化用前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自然貼切。詞中的複雜的思想,反映了詞人的人生態度和襟懷。
浣溪沙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幹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①,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注釋】
①翠幕:用隔年的青竹子做的門簾。
【意譯】
小閣簾幕一重重,暮春飛燕穿簾瓏。日暮時分花片落。庭中莎草接殘紅。曲曲的欄杆,倒映碧池中。
一陣好風入翠簾,頓生涼意濃。幾番疏雨撒江天,雨打荷葉聲聲。暮春景色傍晚聲,無盡蕭瑟惆悵生。更那堪人去酒醒。
【賞析】
晏殊身處真宗、仁宗兩朝,是所謂的太平之世,一生富貴優遊,仕途順達。他滿足於穩定安寧的環境,追求閑適的境界。他的詞也就著意表現閑適境界中的細膩深婉的意緒。然而,朝廷內部的傾軋鬥爭,政治上的風雨陰晴,個人仕途的波折起伏,不能不給詞人的思想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就自然在他抒寫閑情的詞中,常常浮漾著一種盛年難再的感傷氣氛。
晏殊的詞以抒寫閑情雅致著稱,這首詞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詞寫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的春末夏初之際,晏殊於這年春天自潁州移任陳州。
而這時的晏殊從慶曆四年(1044)罷相出知外郡,離京已近四年之久,不能不在內心產生年華遲暮、宦海浮沉的感慨。這就使詞人在抒寫閑情雅致時,往往伴隨著朦朧的輕愁。
詞的上片寫閑靜中所見。“小閣重簾”,從空間上的高仄和分隔所形成的孤寂深靜之境,寫出居處的閑適。梁上燕子,來往穿飛,本是常見景象,這裏卻說是“有燕過”,似是在這以前,未曾有燕子飛過。仔細體味,其意實是說酒酣人喧之時,即使有燕子飛過,但因心緒紛繁,無暇顧及,雖有若無;酒醒人散之後,環境寂靜,心情閑適,外界事物的細小變化,都能引起注意,自然地覺“有燕過”。因為“有燕過”,而使“小閣重簾”的孤寂深靜的氣氛動蕩起來,暗示了詞人心緒的流漾,帶動詞人眼光的移轉,引出下麵一係列畫麵的出現。“晚花紅片落庭莎”,晚花,意即遲花、殘花。“紅”是色彩,“片”是形態。落紅片片,而又偏偏飄墜於綠色的庭莎之上,紅衰綠盛,對比鮮明,顯然是一幅春事將盡的闌珊景象。
“曲闌幹影入涼波”,曲闌本以供人憑倚眺望,而此時卻是曲闌有影人不見,空見投影映清波,是人去客散後氣氛,同時也暗示出正是日光偏斜迫近黃昏之際。
上片所寫的小閣燕過,花落庭莎,闌影入波,不僅是幾幅客去人散後的圖象的展現,而且從中可以看出詞人視線由內至外、自上而下、從空中到水麵的不同角度的變化,更主要的是詞人的內心活動也隨之得到充分的反映。空中燕子的穿飛,地上落花的飄墜,水裏闌影的投映,這一係列畫麵的推移、疊現,需要多少時間去注視、凝望更需要何等閑靜的心情!而這些物象所顯示出來的逐步緩慢的狀態,也反映了詞人心境越來越趨於輕靈、幽微、深沉。
詞的下片寫閑靜中所聞所感。“一霎好風生翠幕”,好風,是使人感覺舒適的輕風,而此風之來又隻是短促的“一霎”,既無隱約可聞的聲響,又無吹動物體的明顯形跡,它是那樣令人難以察覺,隻是從那翠綠簾幕中沁溢出來的絲絲涼意,才意識到是好風的輕吹。
“幾回疏雨滴圓荷”,疏雨,稀稀疏疏,輕輕飄灑。圓荷,這不僅是形狀上的描繪,而是指初夏出水如錢的新荷。疏雨之聲極為細碎,而疏雨飄滴新荷之聲更為輕細難以聽清,但詞人這裏不僅能偶爾聽到,而且是“幾回”都能聽到,既表明聆聽時間之久,周圍環境之靜,更反映出詞人心境之閑。
最後以“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叫醒全篇,點明全詞主旨。“酒醒人散”四字敘事,表明前五句所寫都是起散客去後的岑寂閑靜景象。
這首詞的前五句,就純以動態描寫襯出“酒醒人散”的岑寂氣氛和閑靜的心情。燕過、花落、闌影投映的畫麵之外,襯現著一雙神閑氣定的目光;疏雨飄灑新荷的細聲之中,顯露出詞人凝神聆聽的神態,寫出了“動中有靜,寂處有音”的境界,更寫出了詞人在這閑靜境界中特有的心理狀態和情趣。
最後一句“得愁多”三字點情,表明在聲色景象的描繪之中蘊含有詞人的閑情、閑愁。小閣燕過,是人去歌舞散,空有燕雙飛,充滿了空虛惆悵之感。欄杆影入波,既暗含著黃昏所帶來的黯淡色調和清冷氣氛,也流露了詞人內心蕩漾的淡淡愁緒。翠幕風生添暮寒,疏雨荷聲增寂寥,雖然難以言傳,但卻可以意會。
特別是“晚花紅片落庭莎”的景象更加令人難忘,殘花片片墜紅,莎叢叢搖綠,一邊是凋零、殞落、消逝;一邊是生長、茁壯、旺盛,在這細小的花草之間,同樣隱含著人生的存在、消亡的哲理,它能觸引人們聯想到人世的盛衰。
蝶戀花①
檻②菊愁煙蘭泣露。羅幕③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⑤。山長水闊知何處。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
②檻(jiàn):欄杆。
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典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意譯】
花檻中,菊花籠罩在輕煙容愁中,蘭花時晨滴露泣。秋晨羅幕感輕寒,雙燕穿簾飛去。明月不知離情苦。斜光盡夜照朱戶。
昨天夜間西風颯颯,碧樹葉子凋零。獨自上高樓,望盡天邊路。欲寄書信表思情。山高水長,不知在何處。
【賞析】
這首詞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此詞經疏澹的筆墨、溫婉的格調、謹嚴的章法,傳達出詞人的暮秋懷人之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詞的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裏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在此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係,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裏,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僅是身體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獨淒淒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