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上片起頭三句,寫初春景物:梅花漸漸地稀疏,結冰的水流已經溶解,在東風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來了。故地重遊變的不僅是眼前自然景象,還有那人事滄桑、政局變化。此句是對今昔之感的一語雙關。憶其當年之事,回憶甚多,當年也是適值新晴,遊賞幽美的名園,漫步繁華的街道,緩踏平沙,非常輕快。當年的春色無所不在。

下片從美妙的景物寫到愉快的飲宴,時間則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見當時的盡情歡樂。夜晚各種花燈都點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輝;許多車子在園中飛馳,也不管車蓋擦損了路旁的花枝。使人覺得燈燭輝煌,車水馬龍,如在目前。重憶當年美景,想起今日之處境,不禁“是事堪嗟”,感慨至深。今天酒樓獨倚,隻見煙暝旗斜,暮色蒼茫,既無飛蓋而來的俊侶,也無鳴笳夜飲的豪情,極目所至,已經看不到絮、蝶、桃、柳這樣一些春色,隻是“時有歸巢的寒鴉”而已。這時候,宦海風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詞人不得不離開汴京,於是歸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時也是無可奈何地湧上心頭。

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①小雨霏霏②。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撚③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釋】

①弄晴:展現晴天。

②霏霏:雨雪密也。

③撚:以指搓轉。

【意譯】

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天氣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小雨,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的動人景色,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麼令人傷感。

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杆,手撚花枝。信手撚著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隻見遠處一道殘陽從雲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

【賞析】

這是一首春歸傷懷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開端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

下片,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寫傷春之人從“手撚花枝”的何等愛花的深情,到“放花無語”,是何等惜花的無奈。也正是因為此種深微細致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而又“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極深切的傷春之悲感時隻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的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但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以“此恨誰知”,來表達心中難以言說的幽微之深恨。

全詞所寫的,是由於春歸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單純銳感的柔情。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 ,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李清照

【作者簡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生於書香門第,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作品以宋室南渡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有《漱玉集》等傳世。代表詞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其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世影響較大,稱被為“易安體”。

如夢令

常記溪亭①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③,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台。

②興盡:盡了興致。

③爭渡:“爭”與“怎”相通,如何的意思。爭:使勁、搶著。

【意譯】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

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是記遊賞之作,寫酒醉、花美,清新別致。

這首詞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雖然是一首小令卻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詞的開頭以憶往昔開始,自然和諧。那麼憶往昔的什麼呢下麵有交代,憶往昔的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在這個時間、地點詞人在幹嗎呢原來,她飲宴回來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特別是詞人沒有飲宴醉後的苦悶、惆悵、鬱悶,卻滿心歡喜以。為什麼呢因為詞人誤入藕花深處。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①

昨夜雨疏風驟②。濃睡③不消殘酒④。試問卷簾人⑤,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⑥!

【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雨疏風驟(zhòu):雨點稀疏,風聲急驟。

③濃睡:沉睡。

④殘酒:殘餘得酒意。

⑤卷簾人:這裏指侍女。

⑥綠肥紅瘦:綠葉多而紅花少。

【意譯】

昨天夜裏,雨點稀疏,晚風急猛,雖然酣睡了一宵,還是餘醉未消。試探地問那卷簾的侍女。

她卻告訴我說,海棠花還跟原先一樣。唉,你知道嗎,知道嗎海棠樹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這是一首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的小令。也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但是已有傷春思人的閨中複雜的神情了。

昨天夜晚風吹雨打了一夜,自己也是心緒如潮,無法入睡,隻能借酒消愁。誰知酒喝多了,一夜沉睡,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酒醒情未變,昨夜之心情又湧上心頭,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歎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

詞人以“濃睡”、“殘酒”鋪墊,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出天明,巧妙得當。然而,試問卷簾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隻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歎自己的青春易逝。

一剪梅

紅耦香殘玉蕈①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②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①玉簟:光華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飛時排成“一”或“人”形。相傳雁能傳書。

【意譯】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這是一首寫別離之情的詞。這是李清照和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婚後,趙明誠外出做官,而詞人不願離開丈夫,又無奈非得別離的別情之作。

詞的上片開頭用季節的變換來點明別離的時間。這個離別在什麼時間呢“紅藕香殘玉簟秋”,應該是清秋季節,而且四周景色也烘托出詞人這時的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丈夫走後,自己的一天怎麼過呢接下來,詞人寫了從白晝到夜晚一天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

先是在白晝裏在水麵泛舟,不過這個泛舟不是鴛鴦戲水而是“獨自”暗含離情。然後夜晚,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歎。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也喻指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麵的,而是雙方麵的,以見兩心之相印。不過也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詞人通過景、情、物、想象對方的情緒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無法排解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