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寫詞人在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隻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詞人結合自己身世,在天帝麵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紮的苦悶。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曆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麵。

嶽飛

【作者簡介】

嶽飛(公元1103~1142年),字鵬舉。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曆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嶽飛在軍事方麵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小重山

昨夜寒蛩①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將欲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釋】

①寒蛩:蟋蟀。

【意譯】

昨晚受寒的蟋蟀不斷哀鳴,驚醒我回千裏之外(金國占據的地方,以及二帝被囚的地方)的夢,已經三更了,獨自一人起來繞著台階行走,寂靜無語,簾外麵月亮朦朧微明。

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頭發已白,家鄉的鬆竹也長大了,阻斷了我回家的路。想要將心事寄托在玉琴上,知音太少了,弦彈斷了又有誰聽

【賞析】

這首詞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驚破了,一腔嘯歎難盡的心事。隻有一位借琴音來傾訴的抗金誌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賁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發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隻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淒苦悲吟……

詞上片寓情於景,寫詞人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前三句寫詞人夢見自己率部轉戰千裏,收複故土,勝利挺進,實現“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興奮不已。後三句夢醒後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景物描寫來烘托內心的孤寂,顯得曲折委婉,寄寓壯誌未酬的憂憤。

下闕抒寫收複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前三句感歎歲月流逝,歸鄉無望。“阻歸程”表麵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難以歸去,實際暗喻著對趙構、秦檜等屈辱求和、阻撓抗金鬥爭的不滿和譴責。後三句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詞表現了詞人不滿“和議”,反對投降,以及受掣肘時惆悵。體現了詞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滿江紅①

怒發衝冠②,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③,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④,八千裏路⑤雲和月。莫等閑⑥、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⑦恥,猶未雪⑧;臣子恨,何時滅⑨駕長車⑩、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①此調又名《念良遊》、《傷春曲》。格調沉鬱激昂,宜於抒發懷抱,故為蘇、辛派詞人所愛用。

②怒發衝冠: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③抬望眼:抬頭縱目遠望。

④塵與土:謂功名猶如塵土,指報國壯誌未能實現而言。

⑤八千裏路:作者從軍以來,轉戰南北,征程約有八千裏。“八千”與前句中的“三十”都是舉其成數而言。雲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⑥等閑:輕易,隨便。

⑦靖康:寧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靖康恥”指此而言。

⑧雪:洗雪。

⑨滅:平息,了結。

⑩長車:戰車。賀蘭山:在今寧夏西,當時為西夏統治區。此處借為金人所在地。缺:指險隘的關口。

【意譯】

倚在欄杆旁,我不由得怒發衝冠,一場瀟瀟秋雨剛剛停歇。舉目遠望,仰天長嘯,萬千思緒,奔湧激烈。為祖國奮鬥,三十年的功名,自當視若塵土;與敵人周旋,八千裏的征程,何懼披星戴月。千萬不要隨便虛擲了少年時光,等到頭發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間的國恥啊,還沒洗雪;臣子的複仇之恨啊,何時能滅駕起遠征的戰車吧,直把那賀蘭山踏裂!壯誌淩雲,餓了就飽餐敵人肉;談笑風聲,渴了就痛飲敵人血。期待著這一天吧,讓我們從頭收拾好舊日的山河,向祖國獻捷!

【賞析】

這首詞英勇而悲壯,深為人們所喜愛,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嶽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

這首的上片說:我滿腔熱血,報國之情,再也壓不住了,感到怒發衝冠,在庭院的欄杆邊,望著瀟瀟秋雨下到停止。抬頭遠望,又對天長嘯,急切盼望實現自己的誌願。三十多歲的人了,功名還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塵土一樣,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麼東西呢渴望是八千裏路的征戰,我要不停的去戰鬥,隻要這征途上的白雲和明月作伴侶。不能等了,讓少年頭輕易地變白了,到那時隻空有悲憤。

這一段表現了嶽飛急於立功報國的宏願。

下片寫靖康二年的國恥還沒有洗雪,臣子的恨什麼時候才能夠消除呢我要駕乘著戰車踏破敵人的巢穴,肚子餓了,我要吃敵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敵人的血。我有雄心壯誌,我相信笑談之間就可以做到這些。等待收複了山河的時候,再向朝庭皇帝報功吧!

這一段表現了嶽飛對“還我河山”的決心和信心。

這首詞,代表了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誌,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把收複山河的宏願,把艱苦的征戰,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來,讀了這首詞,使人體會,隻有胸懷大誌,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寫出感人的詞句。在嶽飛的這首詞中,詞裏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作者憂國報國的壯誌胸懷。

特別是結尾既表達要勝利的信心,也說了對朝庭和皇帝的忠誠。嶽飛在這裏不直接說凱旋、勝利等,而用了“收拾舊山河”,顯得有詩意又形象。

朱淑真

【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公元1135~約1180年),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相傳為浙江人,生於仕宦之家。丈夫為文法小吏,因誌趣不合,夫妻不和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

謁金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①。十二欄幹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②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③遠。

【注釋】

①此情無限:即春愁無限。

②輸與:比不上,還不如。

③芳草:在古代詩詞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意譯】

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整日斜倚欄杆,徘徊眺望,傷春逝去的愁怨,襲上心頭,天也無法幫助擺脫。

風和日暖,在這麼好的春光,獨自倚靠斜欄旁,還不如那雙雙對對的鶯燕。院裏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裏,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

【賞析】

這是一首寫閨中春愁的小詞。在這首詞中詞人抒發因所嫁非偶而婚後日日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的痛苦之情。

上片寫仲春時節,眼前景色,觸目生愁。開端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麼這裏並未明說,從詞的下文及詞人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獨苦;是惜春傷懷,歎年華消逝。詞人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

接著,詞人用行為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她的愁緒:“十二闌幹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寫出了女主人公愁懷難遣、百無聊賴、無所棲息的情態。表現了詞人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脫的心境。她因無法排遣愁緒,隻得發出“愁來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寫得新穎奇特 ,天,本無知覺,無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卻責怪天不管她的憂愁,這是因憂傷至極而發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憐的絕望心聲。

下片寫閨中人在這風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懷念的人,不禁愁緒萬端,感到還不如成雙成對的鳥兒,因此不願再看見滿院落花和斷腸芳草。通篇哀婉細膩,愁思無限。

古代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於是詞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感歎:大好春光,風和日暖,本應為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僅映了現實的殘酷無情。說得何等淒苦!鶯鶯、燕燕,雙字疊用,並非是為了湊成雙數,而是暗示它們成雙成對,以反襯自己單身隻影,人不如鳥,委婉曲折地表現孤棲之情,含蓄而深邃。

末兩句進一步表現詞人的情思,而且隱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原來是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為之“斷腸”。全詞至此結束,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情思繾綣,蕩氣回腸,在我們腦海裏留下一個凝眸遠方、憂傷不能自己的思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