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②驛外:指荒僻之地 驛:驛站,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斷橋:殘破的橋。

④無主:無人過問。

⑤著(zhuo):值,遇。

⑥一任:完全聽憑。

⑦零落:凋零。

⑧碾:軋碎。

【意譯】

驛亭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作主。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刮風下雨。

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春,一意聽憑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隻有芳香依然如故。

【賞析】

這首詞,詞人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詞人是以梅花自喻。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麵,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嗬。“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詞人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

下片,托梅寄誌。梅花,它開得最早。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鬥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淩寒先發,隻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從側麵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裏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這裏表現出陸遊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後幾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淒慘境遇。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詞人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隻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嗬。

全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誌,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漢宮春

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淳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①、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②花時萬人樂處,欹帽③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釋】

①許:推許。

②燈山:把無數的花燈疊作山形。

③攲帽:指歪戴著帽子。

【意譯】

想當年拉弓射雕,回憶當年在邊塞遼闊的河灘上,崢嶸的古壘邊,手縛猛虎,臂揮健鷹。晚上回到帳篷中,悲泣的胡笳聲,雪花亂飛,壓在帳篷上,興盡落筆,寫下了龍蛇飛動的字幅和氣壯河山的詩篇。人們誤為推許自己,詩情才略,一時間才氣超然。、

為什麼現在又回到南方,看重陽節燈市,元夕無數的花燈疊作山形。燈花處人樂處,歪戴著帽子手拿垂鞭。聽到歌聲感念舊憶,彼時流淚。還記得當年一心想報效國家,取得功名的誌向仍在,不相信一切是由天注定呀。

【賞析】

這首詞是陸遊作於孝宗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所作,時年四十九歲。八年冬,四川宣撫使王炎從南鄭被召回臨安,陸遊被改命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從南鄭行抵成都,已經是年底。題目說是“初自”,詞中寫到元夕觀燈、花時遊樂等等,應該已是九年春。詞中又說到看重陽藥市,那是預先設想的話,因為從九年秋直到年底,陸遊代理知嘉州,不在成都。陸遊活動在南鄭前線時,對抗金的前途懷著勝利的希望。被調到後方後,挐雲心事,不得舒展,極為若悶,而要收複河山的信念,仍然是堅定不移。後在不少詩篇和詞作裏,往往激發著慷慨昂揚的聲音。

詞的上片,表明詞人對在南鄭時期的一段從軍生活,是這樣的珍視而回味著。他想到在那遼闊的河灘上,崢嶸的古壘邊,手縛猛虎,臂揮健鷹,是多麼驚人的場景!這些令詞人如此振奮而又如此爽快。同時他又想到晚歸野帳,悲笳聲裏,雪花亂舞,興盡落筆,寫下了龍蛇飛動的字幅和氣壯河山的詩篇,詞人不斷湧動的激情令其興致大發,豪邁之感也就變成了筆下的淋漓沈雄。這當然是值得自豪的啦。

可是卷地狂飆,突然吹破了詞人壯美的夢境。成都之行,無疑是將詞人心中熊熊燃燒的抗金意願置於“無實現之日”的“冷宮”之中,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何補時艱的深深感慨“人誤許”三字,不是謙詞,而是對當時朝廷壓抑主戰派、埋沒人才的憤怒控訴。

下片跟上片形成鮮明的對照。在繁華的成都,藥市燈山,百花如錦,有人在那裏沉醉。可是,在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裏,在詞人的心眼裏,錦城歌管,隻能換來樽前的流涕了。

“何事又作南來”一問,蘊藏著多少悲憤在內!可見,詞人麵對這些所謂的城市文明不禁更是心酪。這裏的人們都已忘記了故土還在異族手裏,往日的雄壯戰場場麵已被麵前的一切所取代。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但詞人並不隻是埋頭於悲憤之中,而是作出了堅定的回答:“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陸遊大量詩篇裏反複強調的人定勝天思想,在這裏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心中猶存著重上抗金前線,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看記取、封候事在”,心中的愛國之誌湧現在了讀者麵前。這裏表明了詞人的意誌,並沒有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消沉,而是更堅定了。

這詞的藝術特色,總體上用對比的手法,以南鄭的過去對比成都的現在,以才氣超然對比流涕尊前,表麵是現在為主過去是賓,精神上卻是過去是主現在是賓。

全詞剛柔相濟,結構波瀾起伏,格調高下抑揚,從而使通篇迸發出愛國主義精神的火花。

夜遊宮記夢①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②,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③:雁門④西,青海際⑤。

睡覺⑥寒燈裏,漏聲斷⑦、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裏⑧。有誰知,鬢雖殘⑨,心未死!

【注釋】

①記夢:記錄夢境;師伯渾,詞人的朋友。

②雪曉清笳亂起: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笳,古管樂器名。

③想關河: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

④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⑤青海際:青海湖邊。青海湖在今清海省。

⑥睡覺:睡醒。

⑦漏聲斷:漏聲盡。指夜深。

⑧自許封侯在萬裏:自己許下諾言在萬裏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⑨殘:此指頭發脫落稀疏,意即年老。

【意譯】

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人在夢中,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是在雁門西,是在青海湖邊。

睡醒發現一盞寒燈,月亮斜照在窗紙上,漏聲已盡,原來隻是深夜。自己許下諾言在萬裏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是有誰知道,自己現在已滿頭白發,但建功立業的誌向仍未隨時光消逝。

【賞析】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作於陸遊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複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遊中的世界。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遊到什麼地方,隻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詞人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詞人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麼嚴明,軍容是那麼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麼浩大。

“想關河:雁門西,清海際”,這裏是詞人的聯想。詞人為什麼單單想到雁門、青海一帶呢原來詞人隻是以此來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士,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異族人之手,那就不難解釋作為愛國詞人的陸遊有這樣的“夢遊”了,那是因為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複故土。詞人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慨。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這裏寫出了環境的冷清淒涼,襯托出詞人心境的淒苦悲涼。這正是因為堅持收複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詞人悲愁心境的寫照。

“自許封侯在萬裏”,自己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裏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誌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又有誰知道,我雖然現兩鬢發白,但壯誌猶存。此句一出,更讓人讚歎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複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當然“有誰知”三個字,表現了詞人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也讓人體味到壯士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上下片一氣嗬成,夢境和實感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詞為詞人向誌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通過夢回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後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訴衷情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①梁州②。關河③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④。

胡⑤未滅,鬢先秋⑥,淚空⑦流。此生誰料⑧,心在天山⑨,身老滄洲⑩。

【注釋】

①戍:防守。

②梁州:僅陝西南部漢中地區。陸遊在48歲時在漢中川陝宣撫使署任職,過了一段軍旅生活,積極主張收複長安。

③關河:關塞河防,指山川險要處。夢斷:夢醒。

塵暗舊貂裘:貂皮裘上落滿灰塵,顏色為之暗淡。這裏借用蘇秦典故,說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據《戰國策秦策》載,蘇秦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④暗:形容詞作動詞,變得暗淡。貂裘:貂皮裘衣。

⑤胡:本為古代對北方、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此指金兵。

⑥鬢先秋:鬢發早已斑白,如秋霜。

⑦天山:在今新疆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這裏代指抗金前線。

⑧空:白白的。

⑨料:預料。

⑩身老滄洲:陸遊晚年退隱在故鄉紹興鏡湖邊的三山。滄州,濱水之地,古時隱士所居之處。

【意譯】

回憶當年鵬程萬裏為了尋覓封侯,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已成夢中之串,夢一醒知在何處灰塵已經蓋滿了舊時出征的招裘。

胡人還未消滅,鬢邊已呈秋霜,感傷的眼淚白白地淌流。這一生誰能預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卻一輩子老死於滄洲!

【賞析】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遊的一生以抗金複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誌難申。曆史的秋意,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鬱的《訴衷情》。

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誌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報國欲死無戰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這首詞說盡忠憤,回腸蕩氣。

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誌淩雲,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

“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誌。當年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曆曆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願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鬱的情感隻有在夢裏才能得到宣泄。後來在南鄭前線僅半年,陸遊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隻能時時在夢中達成願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隻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隨著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心情飽含惆悵。

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歎,悲涼化為沉鬱。

開頭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誌。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誌難酬。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

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又豈能實現北師北定中原日的事業所以說,這憂國之淚隻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

最後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衝突中,他的心神馳於疆場,他的身卻僵臥孤村,他看到了“鐵馬冰河”,但這隻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歎。“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後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遊這首詞,確實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於詞人“身老滄洲”的感歎中包含了更多的曆史內容,他的闌幹老淚中融彙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謝池春

壯歲從戎①,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②夜舉。朱顏青鬢,擁雕弋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③。漫悲歌、傷懷吊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歎流年又成虛度。

【注釋】

①戎:軍。

②狼煙:古代戰爭的信號的一種。

③吳楚:吳楚之地。

【意譯】

年輕的時候,曾經有殺滅敵人的豪邁氣魄。天上厚厚的雲煙,原來是烽火狼煙點著了(敵人來犯)。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捧著雕飾精美的戈向西去戍邊。譏笑自古儒生浪費了大好青春(不參軍報效國家)。

上陣殺敵的夢想已經破裂,卻隻能泛舟(代指閑著無聊)於吳楚大地。漫漫悲歌,不由得心傷而憑吊古人。看著一望無際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邊關戰事如何呢感歎這些年又白白浪費掉了。

【賞析】

乾道八年(1172),陸遊四十八歲,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節)通判轉任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的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還,幕府遭解散,遊於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撫司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是當時西北前線的軍事要地。

這首詞是陸遊老年居家,回憶南鄭幕府生活而作。表達出了陸遊滿腔愛國的熱情!詩人感歎歲月無聲,不知不覺已經年老,表達出再也沒有機會報效國而感到無奈。陸遊在南鄭,雖然主管的是文書、參議一類工作,但他也曾戎裝騎馬,隨軍外出宿營,並曾親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認為過的是從軍生活。那時候,他意氣風發,抱著一舉收複西北失地的雄心。詞的上片開頭幾句寫得極為豪壯,使人頗感振奮。但全詞感概,也僅止於此。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來多誤”,突然轉為對這種生活消失的感慨。這猶如一個晴空霹靂,作者的豪氣與熱情頓時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