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族文化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民族文化對兒童認知到底有哪些影響呢?是如何實現這種影響的?這是跨文化智力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1988年,左夢蘭等人對昆明與瑞麗兩個地區的漢族、傣族、景頗族兒童概念形成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文化環境對不同地區兒童概念形成有明顯影響,尤其在顏色概念、麵積大小概念、數目概念、自然數列概念、反義詞概念等五個不同性質的概念形成過程中,文化差異影響極為顯著。
(六)民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近年來,部分研究者開始對高年級的不同民族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跨文化研究。這種情況首先是針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與民族學生學習成績低下的矛盾而展開的,在這些研究中,傅金芝等人對初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發展進行了跨文化研究。他們采用多因素實驗設計,選擇了雲南昆明和遠離昆明800公裏的偏遠地區——瀾滄縣的初中三個年級的13歲、14歲、15歲三個年齡段的漢族、拉祜族共18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就他們對初三教學中涉及的電阻定律的推導與發現的抽象能力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初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個層次,約有65%的初中學生對較複雜的問題無法進行較好的抽象概括,此時有針對性的啟發提示有助於問題解決;學生的年齡、智力、學業成績、教學方式和社會文化環境影響著問題解決的水平。
除了上述較典型的研究以外,就西南地區的跨文化智力研究而言,還有些針對記憶力等認知能力的研究,以及理論上對影響民族兒童智力發展因素的分析討論。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總的來說,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智力研究開展得比較好,這表現在:
(1)研究的起點較高,開展得也早。左夢蘭教授等人從70年代末就開始跟上國際跨文化智力研究的步伐,對皮亞傑理論進行驗證性研究。
(2)研究涉及的範圍較廣,從智力的總體特征到具體能力成分(如概括能力、記憶等)都有研究。
(3)提出了一係列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語言與能力,文化與智力,學業成績與智力的關係。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已有的西南少數民族智力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這主要表現在:
(1)就研究對象而言,涉及的民族與地域太狹窄。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以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對象,而且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基諾族、摩梭族、白族、納西族。對貴州、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及西南少數民族中占很大份額的苗族、布依族、彝族、藏族、傣族尚缺乏深入研究。
(2)就研究的內容而言,有待進一步深入。就傳統的智力成分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考察了概括能力,而對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缺乏實驗研究;另外,隨著智力理論的發展,對元認知能力基本沒有涉及。
(3)就研究手段而言,定性分析較多而定量分析較少。例如,許多研究都提到文化對智力的影響,但文化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也包含很多成分,那麼是不是文化的所有成分都起同樣的作用?或者哪一些更為重要?文化可否以量的形式予以規定呢?這些內容已往的研究很少涉及。
(4)就研究類型而言,大部分研究都屬於智力的外顯研究,對西南少數民族智力的內隱概念沒有涉及。
(5)就研究的實際意義而言,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屬於理論研究,對智力培養的途徑與方式缺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