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西南地區五種民族中小學生的智力觀念的跨文化研究(1 / 3)

一、對不同民族學生智力觀念調查研究的意義

自從R.J.Sterberg從方法上將智力研究分為內隱研究和外顯研究以來,有關探討人們頭腦中的“智力是什麼”的內隱研究成為了智力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通過這種研究,一方麵可以將智力的本質認識與社會大眾的智力觀念相結合,擴大智力研究的生態效度;另一方麵,這種研究,開創了智力研究的新途徑,使智力的本質研究超出了已往因素分析的模式,將人們對智力的認識與社會文化結合起來,從而更全麵地揭示智力的本質。

就我國而言,對智力的內隱研究,開展很少。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張厚粲教授等人對北京普通居民智力觀的調查以及對中、澳兩國人民的智力概念的跨文化研究。就這些研究而言,我們可以看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即對成人的智力觀念的研究與對不同國家的群體的智力觀念的比較。顯而易見,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沒有涉及在同一國家內部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智力的內隱概念,同時,對中小學生,這群正處於發展變化中的群體的內隱智力概念也沒有涉及。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在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智力研究時我們首先選擇了西南地區不同民族的12歲~18歲的中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希望揭示不同民族文化對民族學生智力概念的影響,以及不同民族兒童、青年對智力的認識特點,為建立科學的民族心理與跨文化心理提供研究探討,並為西南地區的開發提供某些科學的依據。

二、研究對象的確定

在具體研究中,我們分別從雲南、貴州、重慶、四川三省一市,隨機挑選了漢族、苗族、藏族、傣族、彝族五種民族的初中二年級(12歲~13歲)和高中二年級(18~19歲)的學生50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之比為298:202,每個民族學生各100人。漢族學生來自重慶市,藏族學生來自四川省甘孜康定縣,傣族學生來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縣,彝族學生來自雲南省楚雄市,苗族學生來自貴州省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

三、研究的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為此,根據調查內容我們設計了三類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一,在初始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代表智力特征的60個詞,製成調查問卷一,在每個詞後列三種態度反應:非常讚同、讚同、不讚同。要求被試按照自己認為其能描述智力特征的程度選擇。

根據調查問卷一的結果,我們挑選了民族學生認為的最能代表人的智力的15個特征詞,組成調查問卷二。

第三類調查是在我們對當代認識科學對智力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之後,我們歸納了研究者們對智力本質的認識,將智力本質分為五個方麵的一般描述,然後就每個方麵設計了兩道問題,通過被試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考察他們對智力本質認識的特征。

四、實驗結果

1.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學生認為最能描繪智力的15個詞及其重要性排序。

2.運用單向秩次方差分析法(H檢驗),秩和檢驗法(U檢驗),分別對不同民族相同年齡學生及相同民族、不同年齡學生關於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進行差異檢驗。

五、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1.民族文化差異與民族的智力觀念的差異性

美國的Rohner認為“文化是高度多元的意義係統,被群體的人們學習和分離,反映生活的模式和方式”。文化對人的智力的影響是顯著的,許多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差異是造成智力水平差異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也發現處於不同文化環境下的不同民族的兒童青少年的智力觀念也具有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