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驗分析的結果看,就小學二年級的民族學生而言,四種民族之間盡管有差異,但這種差異不顯著;然而小學二年級卻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處於融合地區的民族學生智力發展水平明顯高於生活在聚居地區的同齡人。
對低年級民族學生之間存在地區差異而民族差異不顯著的現象,許多學者在對其它地區的民族進行智力研究時,也發現了這種情況。例如,鄭雪(1984,1988)采用瑞文智力測驗對海南不同地區的120名黎族和漢族中小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處於山區的保亭黎族組學生的成績明顯低於通什的黎族和漢族學生,而通什的漢族與黎族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再如,陳中永和劉彥澤(1990)也采用瑞文智力測驗探討了7歲~12歲蒙漢兒童的智力發展的民族差異和邊遠農牧區與城市地區兒童的差異。測驗結果表明7歲~12歲各年齡組的漢族與蒙古族兒童測驗分數均無顯著差異,而邊遠農牧區兒童的測驗成績則顯著低於城市同齡兒童,這種差異不僅在兩個民族總體上存在,即使是同一民族內部,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極為明顯。
揭示了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這就是在小學六年級,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而到初三年級這種顯著差異又消失了,同時,地區差異在這兩個年齡段上都不顯著。這種結果,給予我們什麼提示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學生智力的發展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現象,所謂地區差異、民族間差異都難以用簡明的語言敘述,事實上,這兩種差異不僅仍需要分解為更為具體的方麵才可以真正揭示不同民族學生在不同環境中存在的差異之本質。地區差異可以劃分為哪些方麵?這種差異本質上到底是什麼?對此,我們在後麵的研究中將詳實論述。至於民族間的差異,我們也將在後麵的內容中進一步探討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民族之間社會性方麵的差異對民族智力發展的影響。
五、民族學生幾種智力主要成分差異的比較
智力由哪些因素構成,至今尚難以定論,就我國心理學研究而言,大部分學者認為智力是一個包括多種成分的複雜結構,其中,觀察力、思維力、記憶、想象等是其主要成分。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研究中選取了民族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推理能力(思維能力)作為指標,考察了這兩種基本智力成分在不同民族與不同地區青少年學生中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的年齡特征。
1.民族學生觀察能力的差異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持久心理活動。對觀察能力,在研究中,我們給予它這樣一個操作性定義,我們將觀察能力用民族學生在瑞文測驗中,開始20分鍾(整個測驗為40分鍾)內所完成的題目數來指代。對測驗的結果,我們考察了觀察力在不同民族與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水平。結果顯示,就民族差異而言,觀察能力在小學六年級、初中三年級存在顯著差異;地區差異則僅在小學二年級才有顯著不同。
2.民族學生推理能力差異分析
民族學生的推理能力,在研究中,其操作定義是指民族學生在瑞文測驗中前20分鍾內(全部測驗為40分鍾),所完成的正確題數。對民族學生的推理能力的差異檢驗表明:推理能力與觀察能力不同,在民族差異與地區差異兩個維度上,所測驗的四種民族學生僅在初三年級在民族差異上表現出明顯差異,其它年齡段上,民族差異與地區差異都不顯著。
六、民族學生智力發展差異的發展趨勢
1.民族學生智力總體發展水平的年齡特點
智力的發展總體上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到一定水平,然後逐漸下降,然而不同民族學生之間智力總體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否也呈現這樣的年齡特征呢?從我們的研究看來,當我們以民族學生年齡為橫坐標,而以其差異程度為縱坐標時,我們可以描繪出民族學生在智力總體水平上差異的民族差異與地區差異兩條曲線。
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民族學生智力總體水平差異中,其民族差異呈“波峰狀”,而8歲~9歲無明顯差異,在12歲~13歲時達到“高峰”,出現顯著差異,然後其差異又顯著回落,到15歲~16歲時,又無明顯差異。對於地區差異,民族學生在較低年齡段(8歲~9歲)表現出顯著差異,而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差異顯著減小,在12歲~13歲,15歲~16歲兩個年齡段上差異已不顯著。
2.民族學生觀察能力發展的年齡特征
我們以民族學生的年齡與其觀察能力差異程度為座標軸,描繪出民族學生觀察能力差異的兩條曲線。
顯然,就觀察能力而言,在我們測驗的三個年齡段上,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民族差異是隨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的;地區差異則在低年齡段(8歲~9歲)呈現最高水平,然後緩慢下降,至小學六年級(12歲~13歲)時,差異下降幅度迅速增大,到初三年級(15歲~16歲)時,地區差異幾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