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族學生推理能力發展的年齡特征
我們以民族學生的年齡與推理能力差異程度為坐標,根據前麵的數據,可以描繪出民族學生推理能力發展的曲線:
對民族學生的推理能力而言,其民族差異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尤其在小學二年級(8歲~9歲)到小學6年級(12歲~13歲)提高幅度較快,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民族差異增幅減緩;推理能力的地區差異在小學二年級(8歲~9歲)時,表現最為突出,隨年齡的增長,這種差異逐漸減小,到12歲~13歲以後,基本不再存在。
七、關於民族學生智力發展總體水平與觀察力、推理能力差異的初步探討
1.民族學生智力水平差異的分析
不同民族之間智力是否存在差異?對此,學術界有多種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各民族智力先天可能性上並無差異,但由於外部的條件不同使各民族智力的現實水平有一定的差異。跨文化心理學家R.W.Brish認為“從理論上說,人類智力潛能相近。但不同種族、民族群體由於曆史與現實的生存環境造成的社會化過程的差異,造就了智力表現的差異”。另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則持相反的認識,認為智力存在種族群體差異。例如20世紀60年代~70年代,M.Mead與Dennis通過對五大洲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發現:兒童認知發展雖基本符合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但文化相對落後的部落兒童認知發展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甚至相當一部分兒童認知不能進步到下一個高級階段。80年代後,美國社會中不同亞文化群體智商測驗也表明某些種族其平均智商分數處於較低水平。日本與新西蘭的學者也發現其社會內部的Bura-Kumir與Maori民族群體智力水平處於相對落後狀態。
對不同民族之間智力發展存在的差異現象,就我們的研究看來:小學二年級(8歲~9歲)時,彝族、傣族、白族、納西族中小學生智力水平的民族差異不顯著;小學六年級(12歲~13歲)時這種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初中三年級(15歲~16歲)時,民族間的差異又呈現不顯著狀態。這表明民族學生智力差異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終生相伴,是某一特定人生階段的產物。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從理論上看,8歲~9歲以前,兒童對外界環境認知尚屬模糊未分化階段,本民族文化觀念未明確上升到兒童主觀意識係統中,對兒童製約力不強,因此智力水平未出現顯著差異。12歲~13歲階段,從對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的研究看,兒童正處於習俗水平,也就是說,兒童正處於自覺遵守現存社會規範階段,此時,兒童對現實環境極為關注,接受程度也最大,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了民族學生智力水平的差異。15歲~16歲隨著兒童能力發展,兒童逐漸發展出一係列公正、客觀的道德評價標準,對外界環境的依賴程度降低,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也隨之減少。因此,綜合這種現象,我們也認為,本研究實質上揭示出,不同民族之間,智力的潛能是不存在顯著差異的,隻是由於民族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在不同階段民族群體對文化的依賴程度的不同,造成了民族之間的智力差異。
2.民族學生在觀察能力與推理能力兩項基本智力成分上的差異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D.Geary(1994)指出“不同人類群體在其曆史進程中為適應其生存環境而形成的生物進化與文化選擇模式共同製約了其認知能力的表現與發展,具備相同認知潛力的不同類群體認知傾向與認知特長不盡相同。例如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均有發展知覺能力的潛力,但遊牧民族群體空間知覺能力較強,農耕民族重量知覺能力較強。”Cole(1974)通過考察利比亞稻作民族Kpelle人估量稻子常比其他人準確的現象,得出兒童社會化過程影響兒童認知傾向發展,社會化模式不同,隨之產生的學習定勢不同,最終獲得認知優勢也不同的觀點。Scriber等人通過對知覺的跨文化研究,指出在文化上已經模式化了的知覺習慣與方式影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成員對圖形材料的認知,兒童的知覺與知覺推理等智力表現往往是後天獲得的,適應文化生態環境的結果。從這一係列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成員必然會在智力上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種規律在我國西南各民族之間是否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呢?從我們對雲南四種民族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推理能力的研究結果看:小學二年級(8歲~9歲)四種民族:彝族、傣族、白族、納西族學生觀察能力差異不顯著;但隨著年齡增大,到小學六年級時,各民族相互之間差異出現顯著水平,至初中階段,差異繼續增大。同樣,就推理能力的發展而言,四種民族學生在小學二年級、小學六年級,各民族學生推理能力發展差異不顯著;當初三時,這種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因此,我們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民族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推理能力的民族差異逐步增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將在後文中對此做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