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曆史性的杠杆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
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數字化媒體形態,有著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網絡媒體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網絡媒體的出現和對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絡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麵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麵,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絡媒體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麵貌。
第一節網絡媒體的發展
一、基本概念
在網絡媒體上傳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磁等存儲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絡媒體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絡媒體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因特網高速傳播與更新。
目前,人們對網絡媒體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網絡媒體曾被不嚴謹地稱為“第四媒體”。這種看法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伴隨著因特網的發展,以比特(字節)為媒介的數字化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這種觀點源自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有人提出的第四媒體的概念,即“繼報刊、廣播、電視後出現的互聯網和正在興建的信息高速公路”。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將網絡媒體與互聯網畫等號。
但是,“第四媒體”的稱謂並不嚴謹,隻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在日本,約定俗成的說法是:報紙是第一媒體、期刊是第二媒體、廣播是第三媒體、電視是第四媒體、互聯網是第五媒體。因此,“第四媒體”的說法不僅不夠科學,還容易在國際傳播中被人誤解。
在新聞傳播界,不少人將網絡媒體界定為:基於Internet這個傳輸平台來傳播新聞信息的網站。錢偉剛:《第四媒體的定義和特征》,《新聞實踐》2000年第7~8期合期。
我們認為,網絡媒體如果從基礎設施的角度看,是指互聯網;如果從大眾傳播的角度看,則是指各種類型的網站。
在此,我們要特別強調,計算機網絡應該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目前流行的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下一代高速互聯網等,不應該將網絡傳播局限於目前的互聯網傳播。
同理,網絡媒體的技術平台也不僅僅是局限於互聯網,網絡媒體包括互聯網、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多種形態。媒體又稱媒介、媒質,是承載信息的載體。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媒體是“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如報刊、廣播、廣告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928頁。因此,我們認為網絡媒體是借助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
網絡媒體是新媒體的重要成員。新媒體是未來媒體發展的重點,是媒體傳播市場發展的趨勢和必然方向。但是,關於“新媒體”(New Media)的確切定義,業界和學界目前尚未達成共識。
我們認為,“新媒體”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去理解:
(1)“新媒體”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嚴謹的表述是“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從技術上看,“新媒體”是數字化的;從傳播特征看,“新媒體”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數字化”、“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新媒體的傳播過程具有非線性的特點,信息發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異步進行。
(2)“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但不等同於在時間上新出現的媒體;其內涵會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而有所發展,但從人類傳播史的角度而言應是一個時代範疇,特指“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20世紀30年代的廣播、60年代的電視,在當時都是新出現的媒體;21世紀中期的未來媒體相對於現在也是“新”的和先進的,卻都不應稱其為“新媒體”。
(3)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媒體形態。